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经验录—习方心悟(316)
《古仪轩记事》言淮北一医家,善调流行性热病,因投药量大,常把患者惊走。在高烧阶段,不投《伤寒论》白虎、三承气汤,专用时方,只开四味药,即柴胡30g、银花30g、黄芩30g、连翘30g,名降火汤,每剂水煎分3次服,六小时一次,不戒口,连饮三天便汗出、热退、身凉,体温恢复正常,疗效很好,从无闪失,被称“扁鹊神光”。老朽临床亦曾仿效,确有超过古方的作用,值得学习,可转介同道。柴芩寒青汤能退高烧古方旗手戚士扬,读书极博,临床多年,有知识,有见解,有奇技,萃珠宝于一身,人称“大老朽”。他说,遇内热高烧患者,投《伤寒论》白虎汤,收效不大,反弹率高,非十足理想药物。若将石膏改为寒水石,加入柴胡、黄芩、青蒿三味,则功效即可提高。固而组建一方,名柴芩寒青汤,计寒水石30g、知母15g、柴胡20g、黄芩20g、青蒿20g,水煎分3次服,五小时一次,日夜不停。对流行性热病、阳明经病,皆起作用,比由银花、连翘、黄连、山栀子、羚羊角、牛黄之组方效佳。老朽实践观察,洵属济世良剂。泻火饮子退高烧同道史建宇,从事传染病工作,成绩显著,为温热学派典型人物,调理热性疾患除师法《伤寒论》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又吸收了宋代庞安时投大青消毒汤(大青叶、石膏、山栀子、豆豉、生地黄、元明粉)的经验,对高烧不退力主大寒、解毒并举,以大青叶、寒水石为重点,创制了泻火饮子,计大青叶60g、寒水石30g、山栀子15g、知母15g、白蚤休15g,水煎分四次服,五小时一次,日夜同进,连用不停。不开石膏、黄芩、柴胡、银花、连翘。老朽在此基础上,加入青蒿15g,微透小汗,内外合解,可提高功效。适于流行性感冒、暑热稽留,5-7天即愈。小郎中按:张老在习方心悟中分享了很多退高热的方剂,这些方剂张老都提示可以退高热,而且疗效很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遇到高热就可以拿过来用呢,用上都会取得很好的疗效呢?不一定!任何方剂都有它的适应范围和适应症,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张老用了这些方剂退热都取得了很好效果,是因为他掌握了或者默会了这些方剂的适应指征和病机特点,我们学习这些经验也一定要深刻领悟其背后的病机特点,即牢牢把握辨证论治的原则,因时、因地、因人去选择才能收到很好的疗效,才能让前辈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临床经验,否则,死守一方,死记一法只能让自己更加茫然而找不准方向。为什么他们用有效,自己用就没效,因此错怪前辈们误导了自己。方剂有效无效关键看有没有找准它的病机特点和方证要点,找到了就像射击一样,找准了靶心,一击命中,疗效显著;找不到靶心则容易脱靶,用方也如石沉大海未见寸效,反而损伤了机体的正常功能。在本文中张老分享的这个退烧验方,仅有四味药组成,即柴胡、黄芩和银花、连翘。柴胡和黄芩可以看做是经方小柴胡汤的主要结构,银花和连翘可以看成是时方银翘散的主要结构。因此这首退热方主要针对的病证是在半表半里的气分证。其方证要点:高热不退,精神不振,面红目赤,可伴汗出,口干口苦口渴,咽干咽痛不适,咽红,心烦,小便黄,大便正常或便干无秘结,纳差,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抓住以上方证要点使用本方才可收到良好效果。此外,小郎中还要提醒一下,此方的使用患者脾胃功能一定要好,脾胃虚弱之人一定要慎用。关于发热性疾病的治疗体会小郎中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经验录—习方心悟(303)一文中有详细论述,诸位可参考研究。另外,针对发热性疾病的论治,医者应该深刻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这一段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特别是“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解更要结合临床实践去深刻体会。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