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人,收下这份野生菌中毒“警报”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07-18 发布于山东
随着雨季的到来,各类野生菌已进入生长销售旺季,目前在昆明因误食有毒野生菌导致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其中亚稀褶红菇、剧毒鹅膏类是中毒最严重的剧毒菌种,也是死亡率较高的毒菌。

图片


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亚稀褶红菇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华中、华东、华南和华北南部地区,在云南省多地均有分布。一般夏秋季生于阔叶树、针叶树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亚稀褶红菇最典型的特征为:“灰帽子(菌盖),灰裤子(菌柄),伤变红,喜食肉(横纹肌溶解)”。 菌盖灰色至灰黑色,菌柄灰白色至灰色,菌褶白色,子实体菌褶和菌肉受伤后缓慢变红,不变黑。亚稀褶红菇外形上与老百姓常食用的火炭菌很难分辨,误食后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血尿等,最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云南有6种剧毒鹅膏,昆明市最常见的有:致命鹅膏(俗名:白罗伞)、灰花纹鹅膏(俗名:麻母鸡)、黄盖鹅膏(俗名:黄罗伞),一般夏秋季生于各种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剧毒鹅膏的共同特征是“头上戴帽、腰间系裙和脚上穿鞋”。由于致命鹅膏与可食用的白条盖鹅膏、灰花纹鹅膏与可食用的草鸡枞、黄盖鹅膏与可食用的红黄鹅膏外形上极为相似,容易误采误食。因剧毒鹅膏含有鹅膏肽类毒素可引起急性肝损害,鹅膏毒肽对人的致死剂量为0.1mg/kg体重,一个中等大小的子实体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误食该菌后潜伏期长,具有假愈期,可导致多器官衰竭,病死率高。

图片

图片

图片

由于可食用的野生菌经常和剧毒的菌种在同一季节生长在同一环境中,有时可食的和剧毒的外形十分相似,极易混淆,只有专业人员借助专业设备才能正确区分。为有效降低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广大人民群众:不采摘、不收购、不加工、不食用自己不认识、不能分辨的野生菌。

为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
云南省消费者协会
也向广大消费者发出警示
图片

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规定


  省政府食安办《野生食用菌中毒防控预警公告》规定: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婚丧嫁娶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严禁自采、购买、加工、供应野生菌。《云南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试行)》规定:严禁农村集体聚餐加工食用野生菌(包括野生菌干制品),防止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应当严格遵守规定,杜绝群体性中毒事件发生。

图片

谨慎采食及购买野生菌


  野生菌种类繁多,选择食用要慎之又慎。不建议普通消费者凭经验简单判断,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菌。建议到正规市场购买野生菌。凡是没吃过或者不认识、不熟悉,特别是颜色鲜艳、形态特殊的野生菌,不要轻易购买食用。喜欢食用野生菌的消费者要加强学习野生菌的相关知识,提升个人对食用菌、毒蘑菇的辨识能力。

图片

科学加工可食用野生菌


  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要科学加工炒制,彻底炒熟炒透才能食用;不要多品种混合加工及同时食用几种菌子;不要食用野生菌同时饮酒;不要食用剩余隔顿的野生菌。

图片

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就诊  


  吃完野生菌后如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看东西不清楚或出现幻视、幻听等感不适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治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昆明市疾控中心、云南市场监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