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百问之第六问:孔子的办学经费从哪里来?

 昵称42YQQOUF 2022-07-20 发布于山东

在读《论语》的时候,我们往往有一个疑惑,孔子办私学,前前后后收了三千弟子,那么办学过程中最起码需要有教室吧。杏坛之下讲学只能属于偶然情况,因为春天会刮风、夏天会下雨、秋天会落叶,冬天会下雪。

远方来的学生,总不能天天回家,所以得有学生宿舍,还需要有做饭的厨房、出行用的车库和马厩,除此之外,还有学生们的教材(大量的竹简也需要一个图书资料室)、毛笔等等,都需要涉及到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字:钱。

然而在《论语》中涉及到孔子办学的有关记录有点少:

第一条是: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孔子是要收一点菲薄的学费的。

第二条是一条非直接的证据: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否!问马。

之所以,说是非直接,因为没有说马厩失火是在孔子的家中还是学校中。

带着有关于“钱”的很现实的疑问,下面分几个问题来具体讨论一下孔子的办学经费问题。在开始谈“钱”之前,先说孔子办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

第一,孔子开始办学的时间,肯定是在三十岁以后了,因为他自己说“三十而立”,这个“立”的前提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根据孔子的生平来看,从十五到三十岁之前,孔子的主要目标在于学习、学懂周礼。这时候他自己觉得对于周礼有了相当的了解了,才会有底气开办学校。

当然,万事开头难,有学者认为孔子办学是从周围熟悉的人开始的,像颜回的父亲颜路就属于孔子较早的弟子。大家觉得对他认可了,交一点学费也是认可的。因为都是熟悉的人,所以有可能教室、经费问题都不是大的问题。

但中间有十四年,孔子在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所以这段时间只有原来的部分学生跟着,学校是停办的。等孔子68岁重新回到鲁国的时候,他的名望也随着弟子们的成长和当官而声名远播,所以这段时间招收的学生可能数量上比以前的更要多一些。

第二,孔子办学的地点,一开始可能是在家中,后来随着弟子规模的扩大,极有可能在自己的住宅周围开始扩建房子。

核心问题来了,办学经费从哪里来?

(1)孔子做官的俸禄可以做启动资金。

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

奉,就是俸的通假字。那么粟六万的工资是多少钱呢?

要讨论清楚孔子的工资问题,要涉及到一下重要问题:

孔子的俸粟六万后面的量词是多少?

石太多了,斗是最靠谱的。

根据黄惠贤、陈锋所著《中国俸禄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中的记载:唐代张守节的《正义》一书认为粟的量词是周代的小斗,六万小斗相当于唐代的两千石(19页)唐代1石=4钧,1钧=30斤,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在任鲁国四年大司寇加代宰相的的时间里,年收入粟米为24万斤小米,也就是将近12万公斤小米,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收入了。(特别友情提示:关于俸粟六万到底是多少,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说法,因为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所以度量衡极为混乱,有关鲁国的资料极少,所以,以上数字仅为其中一种计算结果。

在做大司寇加代宰相之前,孔子还做过一系列的小官,俸禄自然没有后来这么高,但应该有一定的积蓄。另外还涉及到古代封地采邑的问题,作为“鄹人之子”的孔子是否还享有封地民赋的特权还有待考证。

此外,关于重量单位在《论语》中最值得参考的是6.4中子华使于齐一章。为了把孔子的俸禄问题分析透彻,必须把这一章仔细分析一下作为基础。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

请益。

曰:“与之。”

冉子与之粟五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这里面出现了三个量词:釜、庾、秉。

根据孙钦善先生的《论语新注》110页所注释:

釜,相当于当时的六斗四升,约合今天的一斗二升八合。

庾,相当于当时的二斗四升,约合今天的四升八合。

秉,相当于当时的十六斛(十斗为一斛),约合今天的三又十分之一石。

要分清以上这些计量单位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论语》时代鲁国重量单位的递进情况;

第二,今天重量单位的递进情况;

第三,二者相对应的情况。

下面分别来说明一下:

一、春秋时代的仅为制度非常杂乱。四进位、十进位和十六进位杂用。来看《礼记·仪礼》中的记载:十斗为一斛,十六斗为一䉤,十䉤为一秉,四秉为一筥,十筥为一稯,十稯为一秅。

二、因为诸侯国长期各自为政,货币和度量衡并不统一,具体到鲁国而言,除了通用的重量单位外,也有了自己的一些重量单位。上文所及的釜、庾和秉都折算为今天的“斤”,以便于对比。

根据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中所得出的结论:

1石=2市斗,1市斗=13.5斤,也就是说,1石=27市斤粟。

也就是说《论语》中所谈的1釜约等于今天的30斤小米;1庾约等于今天的5斤小米;1秉约等于80多斤小米。

也就是说,(在孔子在鲁国当政的时候)公西赤出使齐国的时候,因为是公事,所以要求冉求帮忙赡养老母亲。孔子说那就给他1釜吧,冉求觉得有点少,于是请求再增加点,孔子说,那就再增加一庾吧,也就是增加了三分之一多。可是冉求偷偷开了一个大口,一下子给了原来约两倍的粮食,一秉,80多斤的小米。

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冉求和公西赤的私下感情应该很不错,如果感情不好,不会交代赡养老母亲的事,如果不好,不会冒着被老师严厉批评的风险给了80斤小米。

(2)学生们有菲薄的学费---束脩。

那束脩是什么?各路经学的大神们打架,有的说是十条腊肉干,有的说是拜师礼时所有的礼物都可以称为束脩,有的则说是一种仪式。本人觉得,第二种说法比较准确。贫穷的颜回和有钱的端木赐的束脩不会一样,犁牛之子冉雍和贵族学生的束脩肯定也不一样。束脩只是表面的一种形式,孔子更看重的是学生拜师时的诚意。这部分不好统计,但能孔子所教给大家带来官职,可以成为“士”,所以大家就会比较重视,拜师礼也就会比重视。

(3)学生们住宿的房子是孔子提供的,但衣服要自己带,自己洗;口粮要自己带,但有厨师或学生们自己轮流值班做饭。

(4)孔子教大家的礼乐射御书数中,礼乐书数并不需要多少教室,只要提供乐器和书籍就可以了;而射需要一个体育场,御是驾驶马车,这个花费比较高,要养马,要有车。

(5)等学生们学成毕业,谋得官职后,对孔子心怀感激,极有可能回馈老师一定的报酬。像冉求这么会敛财的,子路对孔子这么忠心的,端木赐又崇拜孔子,又特别会赚钱的,肯定是对孔子办学有回馈的。

综上所述,孔子办学经费问题,在初期,可能会偶然对孔子造成困扰,但随着他地位和名望的增加、学生的数量增多,培养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多,回馈自然越来越多,经费问题不会影响到孔子的办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