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金明书院 2022-07-20 发布于河南

一、引子

前面两篇,夫子说:明白了人世间很多的规律,就非常想讲给大家伙儿听听。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来听我这个老头唠叨,我是由衷的高兴啊。

接下来,夫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又该如何理解呢?基于前两句的理解,这句就很好理解了,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万事开头难,好像唱歌一样,开头的起调很关键。就是那些戏剧演出时的,笙弦锣鼓的伴奏,关键都在之前的调弦定调上,弄得好歌舞升平,弄不好就会洋腔怪调一塌糊涂。

二、一般解释

学校课堂或是个人理解,通常为: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就是真正的君子。

如此解释,就是不求甚解的糊弄人。如果君子这样好当的话,世间的君子就太多了。傻子说的话,我们听不懂,傻子就不会因为我们的不懂而生气,傻子就该是君子了。乌鸦叫唤,我们也是不懂,乌鸦决定不会生我们的气;猫叫猪哼,我们也不能明白它们的意思,它们根本也就不甩我们,更不必说生气了。如此,禽畜都能作为君子了。可见,通常的解释是多么的粗鄙。

别人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是不知道夫子这个人,还是不能懂得夫子的为人,或是夫子所说话的意思?也是没有解释清楚,这种解释又有什么作用。纯粹就是对学者的糊弄而已。

三、理解深意

说是夫子说的话有很深的含义,其实夫子说话意思并不深奥,也很直白,只是我们要么瞎猜乱想了,要么就是想当然的一说,就是个吃瓜不知味的现象。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三个问题得弄清楚:

1、“人不知”是什么意思?

人不知,就是人不知道。这个人指的是来求学的学生,也就是信得过夫子的有缘之人,并不是没听说过他的人,那些人与他没有教学的关系。就像学校的老师,学生就是他的人,是他的教育对象,除了学生之外,如果还以老师自居也就是越位了,失去了素位,就非奸即盗,会非疯即颠,何来君子之风采。

不知道什么?并不是很高深的不懂老师,也不是老师教的内容他不知道,肯定是不知道,知道了他也就不会来学了。而是,这学生缺乏智慧,无论老师怎么教他就是学不会。在学校里这样不开窍的学生也是不乏多见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朽木不可雕也。其实,他们并不是朽木,每个人来到世间,就好像开始了一场游戏一样,一出生就会被生命在心灵上蒙上一层黑布,差不多会蒙到7岁左右,能摘掉那层黑布的人就是启蒙者。小学老师和父母就是这一阶段的关键启蒙者,很可叹有的启蒙者并没有去解开那层黑布,而还再加黑布,就悲惨了。

就有人一生都会处于黑暗当中,抑郁、悲观、痛苦、烦躁。启蒙完了,习惯了黑暗,就会不愿意离开,或是不适应清明。

2、“愠”是怎么回事?

“愠”字,心紧紧靠在盛着如太阳一样火热的容器边,自然就会躁热,发火。所以愠就是烦躁,就是对学生的不耐心,讲一遍不会,讲两遍不会,三遍四遍再不会,耐心总会有个限度,老师就会急,甚至会骂人。夫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不是只说说而已的。他老人家就是这样做的,他讲给学生大道规律,学生就是学不会,就是弄不明白,他老人家决定不嫌学生笨,而是非常有耐心的循循善诱,不急不躁,就是今天教育界倡导的善待后进生。

夫子也是做了个榜样,是给今天的老师,也是给今天的家长。耐心,是做家长和老师的唯一高招,其他都是耐心的诠释和注解。教育是慢的艺术,静待花开优于拔苗助长。有的孩子生来就不属于花,他们或是果树,或是栋梁,还也许就是绿草,万物都不相同,才有了世界的五彩缤纷的可爱。

3、在夫子看来,怎样才算“君子”呢?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譬如: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太多了,说不完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所以有正人君子一说。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

《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奏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孔子曾言: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德思义。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礼记·缁衣》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如兰。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聪明学生和愚笨学生,优秀生于后进生都是比出来的。君子不比,所以才会耐心的照顾到求学不知的人。

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就是说:给学生讲大道规律,有的学生是怎么教都是听不懂学不会,夫子一定会不厌其烦耐心十足的不放弃对他们的教导,如此这样去做一个正人君子。

君子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做出来的。

相逢是缘  来皆是客  欢迎再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