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课《药》《祝福》

 自陈怡派 2022-07-20 发布于浙江
之前娃娃们的书本一直没到,我给他们打印了《庄子四则》。没有书本,总归上得有点不得劲。现在终于把书盼到了!我本来想上《祝福》,但是我觉得鲁迅的文章,你一两节课肯定整不明白。而且中间隔了个中秋假期,前面上了,放个假又忘光光了,所以我把《梦游天姥吟留别》提前上。正好中秋假期可以让孩子们背诵。我简直安排得太好了!

祝福

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研读手册(上)

专题三小说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剖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分析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

2. 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性。

3. 领会《祝福》的结构特点,掌握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花了两节课的时候让大家看了《祝福》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再阅读了文本。

提问1:电影和原文有什么不同?

(有小朋友找出了电影是顺叙,而原文是倒叙。)

提问2:那你更喜欢哪种叙述方式,为什么?(结合学习目标“领会《祝福》的结构特点”)

(顺叙使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合具体文本:本文倒叙手法的运用,在情节上,小说开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在内容上,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强烈的对比,更加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氛围,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二、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

情节——内容——顺序

结合课本上的思维导图。圈画出文本相关的语句。

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三、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

回顾人物描写方法。找出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1.肖像描写总共几次?3次。

比较3次“衣着打扮、脸色、眼睛、精神状态”的异同,思考用意。

(作者通过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2.总结肖像描写的作用。

3.语言描写

1)自述阿毛之死;

2)与柳妈的对话;

2)与“我”的对话。

4.细节描写

5.动作描写,文中同样用了很多的动作描写,是以“祥林嫂再到鲁镇”这部分为例说说祥林嫂是什么样的心理。(有一定的反抗性)

总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以至于被社会吞噬的人物形象。

四、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性。

提问1:你认为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鲁四老爷、婆婆、柳妈等是凶手,又不是凶手。)

提问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解读文本内容和中心的关键,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通过这个标题,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提问3:“我”的作用?

(“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能得以展现的。“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能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五、找出本文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回顾环境描写的作用: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者背景;

2. 渲染气氛;

3. 烘托人物心情;

4. 衬托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5.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6. 深化主题。




14《药》
职业教育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4课《药》
 
教学要求:
一、归纳小说主题。
二、概括情节,指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构成。
三、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分析人物形象。
五、讨论标题“药”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带领学生挖掘故事的暗线,并领会作者的用意。形式多样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也是教学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掌握。
 
一、要求课前预习,熟悉课文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夕为写作背景,以秋瑾为艺术原型,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药》)
 
思考1:小说如何围绕“药”展开情节
(买药——吃药——谈药——吃药后的结果)
思考2:文章中的“药”是指什么?
(人血馒头)
思考3:这“药”是用来治什么病的?
(治痨病)
思考4:“药”是由什么做成的?
(夏瑜的血)
 
二、分析课文,合作讨论
1. 根据课文内容给每一部分拟标题
(1)老栓买药
(2)小栓吃药
(3)茶客谈药
(4)华母上坟
2. 全文共写了多少人物?
(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
(康大叔、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
(夏四奶奶、夏瑜、红眼睛阿义等)
3. 人物分类(明线人物、暗线人物)
4. 人物形象(身份、具体描写、表现手法、性格特点、作者态度)
(1)找到相关句子描写,正面和侧面。
(2)从描写看个性特征。
(3)人生经历,身份定位,思想认识。
(4)作者态度或者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
表格呈现
5. 以《药》作标题的作用?
6. 小说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7. 写作特点
(1)采用双线结构
华家(明线——愚昧)
夏家(暗线——悲哀)
双线连接、交织的人物:康大叔
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人血馒头
(两个线索写了两个悲剧,一是华老栓财去子亡的悲剧;第二个是夏瑜牺牲无人理解的悲剧。)
这样安排明线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更加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会到明显所提示的明显的主题思想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2)景物描写文字简洁、含义深刻
 
三、关于《药》的主题
突出受封建思想迫害的人们的愚昧和麻木,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