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过“推恩令”的计策分析,看儒家与纵横家,到底谁更胜一筹?

 鬼谷道 2022-09-03 发布于江苏

 作者鬼谷信


经常看见某些网红声嘶力竭地说:推恩令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第一阳谋,而且是无解的。
窃以为不是,在纵横家字典里,从来只有阴谋,没有阳谋。与阳谋相对应的是,阳德。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一个笼统的归纳,道家叫无为思维,儒家叫仁义思维,法家叫法治思维,自然纵横家就叫捭阖思维,又或者说服思维,又或者联盟思维。
也正因为不同学派和个体在思考问题方面的角度不同,才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不同立场出发,结论自然是不同的。百家争鸣争的其实就是各自的“道”的正确性与实用性。然而,诸子百家分歧是有的,其实合流也是有的。

很多朋友想知道,儒家的仁义和纵横家的权谋,到底谁更胜一筹?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诸子百家早就发生了合流现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为了便于理解,阿信来讲一则案例,来自明朝冯梦龙的《智囊》,案例主角是儒家和纵横家的结合体主父偃。我们可以从《史记》里的记载窥见一斑:主父偃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
首先他学习的是纵横家的学问,接着学习的是儒家的学问。这句话显然是在告诉我们,主父偃这个人同时兼具纵横家思维和儒家思维。从他学习知识的先手顺序,以及他的行为动机,我们又可以得知,他的底层逻辑是:

用谋略驱动道德,道德不过是术而已。
根据《智囊》记载:汉患诸侯强,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其封号;汉有厚恩而诸侯渐自分析弱小云。
内容比较简短,翻译过来的啥意思是,汉武帝担心刘姓诸侯势力过于强大,打算削藩。可是用兵征伐不仅时间长,效率低,风险还高。所以应该怎么办呢?主父偃站出来说:
“咱们可以制定个政策,要求诸侯们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以显示大汉天子对诸侯的恩情,和诸侯对儿子们的恩情。”
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推恩令”。我看见有人把纵横家主父偃的“推恩令”称为阳谋。这是不对的,从“推恩”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这是儒家的君对臣的恩,父对子的恩。用现在的话说叫《关于实施让世界充满爱的若干建议》。儒家的爱是阳,纵横家的分化是阴。
事实上,就是以爱的名义实施自己的阴谋。怎么能叫阳谋呢?妥妥的阴谋。
这是阿信杜撰的吗?我们来看推恩令的实际目的:汉有厚恩而诸侯渐自分析弱小云。

这是妥妥的阴谋,在道德的包装下实施的阴谋。
原本诸侯们实施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诸侯父亲会从众多儿子里选择嫡长子(有时候也不是)继承爵位和封地。于是诸侯们的实力可以一直保存。但是推恩令则打破了这种继承模式,要求诸侯们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众多儿子,由唯一变成了众多。也就是说,诸侯的儿子们都有了继承权。这就完成了化整为零的目的。
诸如刘备其实就是推恩令的受害者,由于推恩令的实施,导致大诸侯变成了诸侯,诸侯变成了小诸侯,小诸侯变成了小小诸侯……,诸侯的权势就此被稀释了,实现了“诸侯渐自分析弱小”,
听不懂?假如有100元钱,原本你可以直接给你儿子。但是现在要求你把100元分给你的十个儿子。再要求你的十个儿子将分得的10元分给你的十个孙子。
看起来是“推恩”,皇帝对诸侯的恩,父亲对儿子的恩,其实背后是自私。如何理解呢?在博弈论里有这么一个现象,参与博弈的人越多,博弈系统就越不稳定,因为人是自私的。
譬如,原本你100元在你手里,你可以随意支配,但是现在你的100元已经被稀释了。虽然从理想上看,你可以要求你的子女们把你分出去的钱再还回来。但是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你或许能回收一部分,但是你不可能百分百回收。即便你能回收,也要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成本,以及风险。因为,回收的动机势必会动众多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被孤立,被群起而攻之。
因此,从纵横家的思维出发,合纵联盟的系统是天生弱于连横系统的。
推恩令,就是纵横家打着儒家道德的幌子施行阴谋的方法论。
很多人认为的无解,其实是站在儒家仁义思维上认知的无解。既然父亲是爱儿子的,所以父亲应该施恩于儿子是应该的,是名正言顺的。所以看起来是无解的。
其实,从纵横家的角度上看,推恩令从来就不是无解的。这道命令之所以能成功,不仅得益于道德的包装,更源于汉武帝代表下的汉朝中央的强大。在此基础上,推恩令才能顺利实施。反之,在明初时期,朱允炆想削藩,在黄子澄、方孝孺的建议下施行推恩令失败。是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博弈,是讲究实力的。
儒家思维施行推恩令和纵横家思维施行推恩令是有本质差别的,前者讲究的是道德,后者讲究的分化。道德教化与纵横分化的背后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有些问题,人们觉得是无解的,是因为只站在单一角度上想问题。

鬼谷道读书会课程正式招募
鬼谷信讲透鬼谷子,助你人生少走弯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