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盗汗

 虚竹怀远 2022-07-21 发布于湖北

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盗汗

郑小伟,讲师,教研室副主任(浙江中医学院 邮编

310009)。

主治

湿浊盗汗。

处方

藿香、佩兰、姜半夏、云茯苓、苍术、白术、猪苓、太子参各12克,生米仁20克,车前子(包)15克,川朴、枳壳(炒)各9克,砂仁(后下、打碎)6克,生甘草4克。

用法

上药煎30分钟取汁约200毫升。日服3次,半空腹服。

疗法

服7剂后病势顿减,盗汗止。用原法进5剂,去猪苓,加木香6克,炒陈皮6克,病告痊愈。一年随访未复发。

按语

患者盗汗量多,曾用养阴敛汗法,罔效。这是因为本病由湿浊内阻,脾胃不运所

致。患者兼有脘腹胀闷,纳呆口淡而腻,苔白厚腻,脉弦滑,为湿浊内停,脾胃不运,中焦气滞之象。形瘦体倦则是营卫不足之证。《营卫生会》

“人食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湿浊停于脾胃,脾胃不能化水谷为津液,上输于肺,却化为湿浊。则营卫生成不足,且湿为阴邪,其性凝滞,阻塞经隧,壅遏卫气,卫气不能达表。卫气者,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者是也。醒则卫阳行阴,在表之卫气益虚,卫虚则无以固表,腠理开,开合之令不行,汗溱溱而出。醒则卫气入阳道,复散于表,表固汗止。

有是证则有是药,故以藿香合佩兰醒脾化湿;配枳壳行气发表以升上;砂仁、姜半夏、厚朴芳香化湿,散结除痞以疏中;茯苓、米仁甘淡性寒,渗利湿热,兼有健脾的功用。《滇南本草》谓米仁具有“饱能使饥,饥能使饱”的性能;加入车前子,甘寒淡渗,增强泄下之力。开鬼门,洁净府,疏畅三焦,使湿有出路,气化则湿亦化;用陈皮、木香调畅中焦气机,陈皮用炒者乃脾喜香燥故;苍白二术合用,健脾澡湿;恐诸药燥性太过,复伤津液,用太子参取其反佐之意,且患者素体孱弱,常盗汗,津液不足,骤用阳柔之药,易碍湿化,唯用太子参平补津液而不碍脾胃运化;使以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收化湿利水宣畅气机,健脾和胃之功。脾胃健,化源足,营卫生成有度。营气足自然能摄其津液,卫气足则腠理开合有度,津液得以约束,盗汗自止。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