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奇怪的历史现象,大一统王朝多定都北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梦沉古道 2022-07-21 发布于黑龙江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王朝,也形成了很多文明古都,比如北京、西安(长安)、开封(东京、汴梁)、洛阳(洛邑)等。有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就是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大部分都在北方,真正在南方定都的大一统王朝,只有明朝短暂在南京(应天)定都。为何大一统王朝会选择都城在北方呢?

第一个原因是中国南方地区开发得相对较晚。中华文明兴起于黄河流域是一个共识,早期的中原王朝统治虽已经辐射到南方地区,但核心区域还是在北方也就是传统上的中原地区,这也是中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决定的。由于古代中国,还没有非常发达的治水技术,解决不了非常大的水患,又不得不选择临水而建城。这时候,今天陕西东部地区和河南西部地区成为定都的首选,而且关中地区和河洛地区又是重要的产粮区,在有水、有粮又可以避免大水灾的情况下,黄河流域尤其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了优先开发。早期定都西安和洛阳就不是那么奇怪了。

第二个原因是基于当时的安全考虑。都城是一个王朝政治和经济中心,同时,不得不说,都城是一个王朝的防御中心。定都之后,有利于固定住大规模的人口,这样就需要了解中原王朝的主要防御对象,大多数情况,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是对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从秦汉的匈奴,到隋唐的突厥,再到明朝时候面对的瓦剌和女真,几乎每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外患”都在北方,西北或者东北。为了防御需要,就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战争补给区域,这就是都城。可以对比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大部分都是偏北的。

第三个原因是历史的传承。最早的夏商周统治局限在黄河流域,这也是因为在版图内,最早出现文明在黄河流域,生产力条件决定只能在周边地区统治,因此,这都城都建在了黄河流域。秦作为周的诸侯,封地就是甘陕两省之间,经历了先凤翔,后咸阳的定都过程,始皇帝一统天下后,也选择了以咸阳为都。秦末楚汉之争后,刘邦还是有东归的想法,毕竟刘邦是沛县人,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更好。但大臣劝谏他留在关中不走,毕竟旧秦地区需要安抚,而且关中地区粮食产量非常高,足够为都城筹集粮食的了。关中地区完全适合为都,于是就留在了长安(西安)。

刘邦的后人刘秀在恢复汉室天下以后,并没有选择汉朝的故都长安,因为西汉末年的战乱,长安已经遭到破坏,东汉选择了洛阳为都。下一个大一统王朝西晋是继承曹魏的都城洛阳,曹魏是继承东汉的都城洛阳。隋朝实现了重新统一,但隋朝的天下来自于北周,北周的国都是长安。隋末,唐朝建立后又把长安作为国都。元朝完成大一统后,以金中都为元大都,成为元帝国的都城,位置在今天的北京。明朝曾经在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时期定都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后来明太宗朱棣迁都北京,一直到明朝灭亡,明朝的国都都是北京,但实行了两京制。清朝入关后,完全继承了明朝的国都,一直到清灭亡。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大部分时间都选择北方城市为都城,且几乎都选择了三个城市:西安、洛阳、北京。早期是西安和洛阳交替,有长安选长安,长安遭到战乱破坏后,东迁洛阳,在长安具备条件后,又回迁到长安。在安史之乱后,长安遭受非常长时间的破坏,失去了成为大一统王朝都城的条件。当然,洛阳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唐朝灭亡以后,除了后唐定都洛阳外,五代和北宋都选择定都汴梁(东京、开封),国都持续向东北方向迁移,但五代和北宋都不是大一统王朝,只不过是一个历史的过渡阶段。元明清三个大一统王朝则选择大都(京师)作为新国都,实现了政治中心向东北方向的再度迁移。

第四个原因是大部分帝王都是北方人。从秦始皇开始,大部分的大一统帝王出生在北方。秦始皇出生在咸阳,属于北方人。刘邦出生在沛县,有人认为是南方,在刘邦生活的时代也确实是南方,但就全国版图看,沛县是位于北方,他严格来讲属于北方人。刘秀出生在南阳,也是北方人。司马炎的籍贯是河南温县,出生地可能是洛阳,北方人。杨坚出生在冯翊般若寺,北方人。李渊出生在长安,北方人。成吉思汗出生在蒙古高原,北方人。朱元璋出生地安徽凤阳,南方人。努尔哈赤出生在东北,北方人。除了朱元璋外,都可以认为是北方人。大一统王朝的帝王以北方人为主,在取得天下后,定都北方大城市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

最后,南方的气候天气相对恶劣和地势条件不是特别有利。南方多热潮,且在一部分地区有瘴气存在,还有南方山区居多,平原地区又地势偏低,成为国都后,防守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因此选择南方的南京、杭州定都的王朝基本都是偏安王朝,以长江天险为依托,防守北方军事实力强大的政权。

概括地说,大部分大统一王朝选择定都北方,是地理环境、防御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这也形成了北方尤其华北地区和关中平原长期成为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