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场教学:治坐骨神经痛的方子,滋阴、通络、活血,敌变我变

 tnj660630 2022-07-22 发布于江苏

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中医诊断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中医,是一门讲原则,也讲灵活的学问。

随随便便、目无纲纪的人,做不了中医。

死脑筋,不知变通的人,同样做不来中医。

我给你说个简单的例子吧。你看了以后,对此就深有体会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是42岁。

图片

么毛病呢?就是右下肢坐骨神经痛,从臀部到腘窝,再到小腿外侧和足跟,持续疼痛八个月之久。整个右腿在最初的时候发凉,怕冷。到了夜晚,疼痛加剧,甚至让患者感觉右侧手指尖,也跟着疼。

这可怎么办啊?患者看过中医。当时,医家就说了,你这是外感风寒,寒邪凝滞经脉,得祛风散寒。

可是,药用下去,患者立刻口腔黏膜溃烂,嗓子又干又痛。而原来的腿疼,却一点都没见好。

怎么办?继续求医。找的谁呢?是当时河北的中医老前辈,叫做董荫庭。感兴趣的朋友,你可以查阅一下他老人家的学术生平。

刻诊,见患者舌红,苔薄黄。

在了解到事情的经过以后,董老前辈当时书方一首。但见——

生地30克,元参15克,石斛12克,山药12克,防己15克,薏苡仁15克,络石藤15克,首乌15克,云故纸12克,当归12克,川牛膝15克,女贞子15克,蜈蚣2条。

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3剂以后,下肢疼痛就大大减轻,咽喉干痛感消失。但是,右侧下肢依然感觉到憋胀难受。此时原方去掉元参,加黄芪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最后,患者诸证悉平,康复出院。

这是董荫庭老中医早年的医案了。初诊时间是1977年的12月26日。

现在,我带你简要分析这里的学问。

开篇的时候,我谈过一个观点,中医是非常灵活的学问。死脑瓜骨,不知变通,就做不好中医。

图片

比如说医案里这个患者吧,她最初是腿疼,患侧发凉怕冷,夜晚痛甚。于是,有医家就认为,这是寒邪凝滞经脉,必须祛风散寒。

这个想法,严格讲,有合理之处。但是,这里忽视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患者从发病到治疗,已经八个月了。这么长的时间,就得考虑一个变化因素,就是寒邪入里化热。寒邪入里化热,就不能一味祛风散寒。否则,过多的风燥之品,会进一步伤阴,令患者无法耐受。

果然,患者用药以后,咽喉干痛、口腔粘膜糜烂。这都是燥邪伤阴的结果。至于说找董师就诊前,舌红,苔薄黄,更是热邪伤阴的表现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养阴柔筋,配合通经活络。

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生地30克,元参15克,石斛12克,山药12克,防己15克,薏苡仁15克,络石藤15克,首乌15克,云故纸12克,当归12克,川牛膝15克,女贞子15克,蜈蚣2条。

这里头,生地、玄参、石斛、山药,无疑是滋阴的。女贞子、首乌,则是滋补肾阴的。这一队药物,益肾滋阴解决问题之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选防己通络止痹痛,以薏苡仁通络舒筋,用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再用当归和川牛膝活血化瘀,以蜈蚣通络,搜剔伏风。云故纸,用于清肺利咽,配合玄参,,改善患者咽喉干痛之症候。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它体现出的辨证论治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图片

其实,放眼临床,有很多坐骨神经痛患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最初,症候很普通,无非是正气亏虚,又受了风寒,导致经络闭阻。到后来,病症拖延日久,渐渐地,邪气开始化热伤阴,使得筋骨不得濡养而疼痛加剧。这个时候去治,就得讲究方法了。一味地祛风散寒,过用风燥之品,会进一步伤阴,令病情不解反增。正确的,是根据情况,滋阴养筋,活血通络。上文中董师的配伍,用的就很精当,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总之,中医治病,讲究审时度势,敌变我变。不只是坐骨神经痛。任何病症,都是如此。我们这些中医后学,应该牢记在心啊。

好了,就说这儿多吧。文中配伍,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