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配图详解之六

 子夏书坊 2022-07-23 发布于北京

上一期我们通过“激情和创新”与“传统与创新”剖析了陆俨少的创新观与传统观,也从一个侧面窥见了他对整个山水画发展的贡献。这一期,第八节“学习传统”与第九节“师法大自然”则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讲的是如何学习传统与如何借鉴自然。第十节“创稿”,则是“师法大自然”之后的一个尾巴,这里穿插在第九节中附带提过。

图片

图片

 第八节“学习传统”很浅显,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山水画丰富的传统技法来源于自然;第二层,围绕一个“化”字。陆俨少所处的时代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在他年轻时,他的长辈大多都是学四王余续起手,多带有陈腐的旧气。陆在《自叙》中说,当时能见到一张四王的画,就要奔走相告了。可见,四王的真迹也不是那么容易见到的,大多数人学的是小四王、后四王、汤贻汾、戴熙,乃至老师开的稿子。所以,陆对这种陈陈相因的颓势是不满的,1937年南京举办全国第二次美展,陆见到许多宋元古画,遂发觉“山水画传统技法,都是前人在大自然中观察提炼而成”,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传统技法,也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代代积累所得。

第二层围绕一个“化”字展开,陆说传统不能死学,必须“化”。“化”就是“识辨与吸收”,就是不能停留在古人已有的技法,而要在古法中乘除变化。“化”的原则,要么“加入一己的感情、修养以及技术训练”,反映在画作中,就是注重个性的表现;要么“把传统技法化得更接近于对象”,反映在画作中,就是注重物象的真实。前者的成功案例多为明清画家如董其昌、八大山人,后者的成功案例多为两宋画家如郭熙、夏圭。此外,两者互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则多为元代画家如赵孟頫、王蒙、吴镇等。有海外著名学者从画史的角度阐述现象,将山水画的发展分为“状物形”(或者叫“再现”)、“表我意”(或者叫“超越再现”),用一套西方的语汇阐述中国传统,显得繁复无比。陆俨少作为一个传统派的画家,从自身实践出发,两句话就说清了两大现象的本源正是因为每个大家“化”的原则不同、手段不同,可谓以简御繁,朴素直接。

这节最后说“一眼看上去是他新的独特面目,细看却都有来历,或是融合多家的笔法,或是在某一家的笔法上有所更改变异”,这既可以看成是“化”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大师的标准。同时,看陆俨少的画,就可以发现他和古人处处不同,处处求新;但细细观之,却又处处从古人中来,处处传统。因此,这句话也是他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

图片

图片

 第九节谈“师法大自然”,其中大半在谈写生的问题。(有种说法,将“写生”解释为“写其生”,换一个概念,固然也解释得通。但《刍议》中的写生就是一般的对景写生,属于绘画的一种训练手段。)有人说中国画未必需要写生,确实如此。董其昌、八大山人从不写生,也是大师;有人到处跑到处写生,画出来都是一个调调。

 所以陆的标题叫作“师法大自然”,而没有说成“写生”,意思就是要观察、研究大自然,写生作为一种研究自然的重要辅助手段,可以帮助画家更好地理解自然。再看画史,注重研究自然的画家一般比较能抓住对象的精神气质。比如倪瓒,虽然永远简简单单几笔东西,但其枯树的线条转折自然,与树木的自然生长之理相合;折带皴的山石又笔不虚设,与太湖一代的湖石贴近。而只研究前人笔墨技法,不研究自然的画家,如下面这张王时敏对倪瓒的仿作,线条虽然松毛灵动,结构造型未免干巴琐碎,与自然之理相去甚远。

图片倪瓒《渔庄秋霁图》

图片

 王时敏《仿倪瓒山水图》

 陆俨少认为写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山川的来龙去脉,二是对景细细写生。关于第一种写生,目的在于“记录山川的起伏曲折,轮廓位置,以及它的来龙去脉,用铅笔或钢笔勾出,也就可以了。”这种写生偏重于解决构图与结构的问题,类似于西方的“结构素描”。正因为不牵涉到笔墨,所以用铅笔、钢笔就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在“山水画中三大流派”一节中,我说山水画成熟有三个标志,其中最后一个标志是“章法的合理化”,里面又可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要与自然之理相合;二是要和绘画之理相合。这种记录式的写生就是为了使山水画合于自然之理。什么是自然之理?就是真山真水的结构脉络。陆提到“如果山川结构清楚,交代分明,勾稿精细”,那么久而久之,日后便能运用在创作中,构图上便可以左右逢源。第十节“创稿”,也对这个问题作了补充,说一张画的章法结构,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峰峦岩嶂,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依此而生的。而“常常下生活,多看真山水”(研究自然),“记下山势部位和树木、道路、泉脉等关系”(写生),“回想看过的前人画稿,与之相印证”(师法传统),久而久之才能独立创稿。

图片

陆俨少写生稿

图片

陆俨少写生稿

 另一种是“对景写生”,陆说“其着眼点在探索反映对象的技法”。与第一种相反,这种写生的侧重点在于研究笔墨应如何配合造型,用陆的原话叫“怎样用有限的笔墨,去抓住无穷的形象”。他说:“看到一丛树,甚至一棵树的节疤……怎样去表现,才能得到它的质感、空间感以及它的精神”。明清程式化的山水只注重皴法的形式,即便如四王等深研笔法之辈,也只是注重表现线条的松毛质感,极少关注物象的质感与空间感。其实中国绘画确实是能够恰当表现物象特征的。

 举个例子,要描绘一块湖石应该用怎样的笔墨?湖石近水,自然不同于干燥的石头,就需要研究怎样通过笔墨把它润泽的质感表现恰当。吴湖帆给钱镜塘画的《数青草堂图》中以牛毛皴画一块太湖石,后用墨染,属于传统的画法;陆俨少画湖石则喜用大块见笔的水墨,线面交错,则有温润带水的感觉。不同的画家个人气质不同、天赋笔性不同、取法传统不同,但都要研究适合自己的笔墨手段去贴近物象。所以,六法中“骨法用笔”“应物象形”应该是连起来说的。

图片吴湖帆《数青草堂图》局部

图片

陆俨少《柳蕖鸳鸯图》中的湖石

 最后,陆提到“以前人没有画过的,就要依靠后来一辈人把空白补上。自己不熟悉的也依靠对景写生来锻炼、提高、创新。”上一期谈到满山林木的画法就是他的独创,陆俨少观察到满山林木的葱茏山景为古人所无,遂对董元不成熟的“草创”加以改造,通过大小、形态、设色不同的点子相连成片,较为恰当的表现了这种景象。其中既有师法传统的因素,也有师法大自然的因素,正是陆自身的切身体会。

图片

陆俨少《乐山大佛》

下一节叫“画中主题”,再下一节叫“基本功”,接下来便是核心章节之一的章法部分。在下一期中,我们先谈这个“基本功”,再讲“画中主题”。因为关于“画中主题”,我的理解与俨翁侧重点不同。从我的角度来看,“画中主题”实可作为“章法”部分的引子,所以我将之调整在“基本功”之后谈,方便引出章法的内容。

图片
图片

参考文献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

撰       文

苏    醒

 本期设计

 散花糖  玩玩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