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为什么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要行动者?

 凌宗伟 2022-07-23 发布于江苏

【异史氏曰】20日老师们普遍的问题是无法理解我强调的概念性阅读。哈蒂他们在《可见的学习与深度学习:最大化学生的技能、意力和兴奋感》说:“学习目的首先说明的是教师计划教学的能力,以便将一个单元的教学成果细分为一套清晰、连贯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性理解。”所谓概念性就是将具体事物共同存在的、普遍的、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抽象化在《可见的学习(教师版)》蒂大致是这样表达的:人的理解有三个层次,浅层理解、深层理解、概念性理解,浅层理解+深层理解就可以构成概念性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可见的学习(教师版)》时,首先要弄清楚何为“可见的学习”“为什么是可见的学习”“如何实现可见的学习”。哈蒂在这本书中说,可见的学习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让教师看得见学生的学,教师始终知道自己的作用;二是让学生看得见教师的教,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的教师。知道了这一点大概属于浅层理解。为什么是可见的学习?是因为学生如果看见了自己的学习进步就有可能激发出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或热情;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学习层度的不一致,教师必须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至少是大多数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进步,如此,就要用教师的智慧让不同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帮助,还要知道除了先天因素学校的教学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这大概就是所谓深层理解。如何让学习可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另外三个互相关联的问题:“我要到哪里去?”“如何到那里?“以及”下一步要到哪里?”教师不仅需要自己回答这三个问题,而且还要启发学生也自发地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对“可见的学习”这个概念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在19号的分享中说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红教师“抢话筒”的意识的增强,各种声音无不时刻牵扯着或者说影响着我们这些教师对教学的认知和理解。比较典型的一种观点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当我看到这样的观点的时候,我就不断的询问,如果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干什么呢?那么课堂又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课堂仅仅是学生的课堂吗?如果是,那么还要教师干什么?要不要教材呢?

哈蒂的《可见的学习(教师版)》第三章的标题是《教师:教育过程的主要行动者》,她认为:“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某些教师在工作时所持有的某种态度和信念体系。这是我总结出'内置可见的学习’的第一套属性:热忱和灵慧的教师。”我不知道老师们看到这两句时会有什么感想。在我的认知里,我始终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师一定是激情满怀的。这种激情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挂在嘴上的。一定程度上而言,没有教师的激情就没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关于这一点我在这本书中是找到支撑的。

哈蒂认为:“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热忱的关键应当在于身为学习者或教师纯粹的兴奋,伴随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全神贯注,以及为了实现理解而投入刻意练习的强烈意愿。热忱反映了因学习而产生的兴奋和沮丧;热忱是具有传染力的,是可以教授的,是可以模仿的,也是可以学习的。这是学校教育最具价值的成果。”“热忱要求的不仅仅是充分的内容、知识娴熟的教学行为或使学生均取得进步的努力(尽管这很有用);它还需要对内容的爱,一种道德上的关爱的态度,这种态度发自于向他人倾吐对所教学科的喜欢甚至是热爱,表明教师不仅是教而且学(通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学习)。”那么,是不是说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就不重要呢?我以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读者认真思考的基本问题。不是有一种观点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吗?

我的建议是,老师们在阅读这本书时,可以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照那些网红教师左右我们的一些论断,做一些批判性思考。既不要因为是我在跟大家共读这本书,而受我的观点影响,也不要因为那些网红教师名声之响,牌子之大而影响了你们自己的专业判断。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哈蒂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

基于以上的认知,我们给各位22日阅的建议:初步阅读《可见的学习(教师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要行动者?你认为作者在表达这个观点最经典的一个句子是哪一句?能不能联系作者的这个基本观点谈谈你对类似“将课堂还给学生”的观点的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