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思考|再谈好的评课稿如何诞生

 语墨绮兮 2022-07-23

朱老师昨天开展了一场公益讲座——语文老师如何评课。朱老师说是因为我的推文,其实我知道这只是一个诱因。

昨晚的讲座中,朱老师从评课的基础、流程、境界等方面,理论结合实际,为我们呈现了满满的评课干货。学习,除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关照自我,查漏补缺。今天的推文,算是一篇学习笔记。

会评课的前提是会看课,这毋庸置疑。如何看?看学生的学习时间,参与程度,目标达成;看教师的教学理念,环节匹配,互动生成;看教材的准确解读,明了目标,构想过程。这三看的确为我们的观课指明了方向。以我自己来说,看课之前,我通常会熟悉教材,如果时间允许,我会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教材文本、课后习题进行独立解读,在心中构建起一套自己的教学框架。观课时,除了看学生、看教师,我也会对照执教老师的设计和我自己的设计,其中的差距便是我评课的重要内容。

我在之前的推文中提到评课稿要聚焦课堂的亮点,朱老师对“亮点”进行了更具体的说明,包括:教学设计的精巧,师生互动的圆融,资源运用的有效,学科本质的领悟。这几点看似简单,但要想清楚很难,要写清楚就更难了。于是,朱老师顺势引出评课的三个层面。

第一层:一句经验,就课论课,面面俱到

第二层:专题评点,重点鲜明,逻辑自洽

第三层:关联理论,系统梳理,论述己见(再构教学)

回顾自己近三年写下的10篇评课稿,除了有3篇好像比较靠近第二层,剩下的都属于第一层。如何脱离前一层的桎梏,快速修炼到第二层呢?我想,一方面需要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教学能力的精进,一方面需要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开拓自己的视野,融合成自己的独特认知。看丁丁老师和林志芳老师撰写的评课稿,哪一个不是因为有了独特的知识视野而让评课稿大放异彩呢?比起端端正正的“学究派”,那种自然而然流淌出的聊天式的评课稿往往更加引人注目。

最后,说说评课稿的形式,常见的有两种:点评加总评,只有总评。我们在杂志上常见的也是这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有一个特点:都有课堂实录,或是完整的,或是节选的。想到自己之前撰写的评课稿,朱老师说我的评课稿有的没有实录,别人不清楚流程,有的摘录的实录更多,喧宾夺主,建议我把它写成论文式的评课稿。于是,在讲座之前,我还专门请教了朱老师:

朱老师,我看了杂志上发表的很多评课稿要么是把实录放在评课稿的前面,要么把实录放在评课稿中间,但是把评课稿写成一篇论文单独发表的,我还没有看到过。

朱老师说这个问题很好,但是一直没有给我答复。听了这次讲座之后,我大概有一点理解了。

从实在的角度讲,论文虽然比单纯的评课稿更有含金量,但是很多杂志的读者多为一线老师,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杂志更倾向于有课堂实录的评课稿。

从专业的角度讲,朱老师如是说:评课要从别人的课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新的策略,用别人的课说自己的话,是评课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以课论课,说的还是别人的话,说的还是别人的观点。而要用别人的课说自己的话,形成一篇表达自己观点的论文式评课,这个水平是目前少有老师能够达到的,在杂志上见到的自然也没多少。

朱老师为什么要提出评课的三个层次,我想,这不仅仅是朱老师的思考,更是朱老师对小语人的一种期望和激励。虽然朱老师说鲜有老师能达到第三层次,但是我想我还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