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老师奋斗在有安全感的校园?| 头条

 大奔h1wmjlcm1r 2022-07-24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如果我们把时间推回到5万年前,回到旧石器时代,就会发现,从原始社会开始,恶劣的天气、匮乏的资源还是凶猛的野兽,所有的力量都是人类的威胁——周围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其实是一种常态。相较之下,人们是否共同抵御危险,是否营造“安全圈”一起生活与协作,才是真正的变量。

人一直是社会性动物,群聚而居,个体的成长大多有赖于所在组织的运转,反过来,组织的发展也都离不开个体的努力。

回到教育现场来看,教师是学校运转的核心与基础,他们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育气象。学校发展必然要回归一个母题:构建有安全感的校园。

他们的安全感从何而来?如何给予?


管理者先行,为教师执行护航


当下,教师群体既要忙教研教学,又要承接“机动”任务,但长此以往,老师将累积疲倦情绪。学校管理需要建立良性的秩序。

1. 让教师各行其事而非向上服务

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展开有其自身的规律,每个岗位都应该建立起对自己特定角色的认知和能力,稳定的“各行其事”才能建立积极互赖的团队关系。

从建校以来,学校产生的分享和交流的PPT、文稿等材料有好几十个。作为校长,我从来没有安排下属或老师们去完成。并非他们的能力不行,而是我知道,当老师们不再忙于向上服务的时候,才能全心投身于教学,免除后顾之忧。

2. 建立领导带头示范的管理文化

建立领导先行的管理文化非常有必要,一方面既可以消减教师对于学校事务的抵触,另一方面则是以高品质的完成示范促进教师工作的参与积极性。

我所在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成立了“一室、四中心、六级部”的管理架构,即:校长室、行政服务中心、教育教学管理中心、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一至六年级级部教研中心——每位行政管理人员都需要独当一面。而我和中层、领导班子达成了一个共识:品控代替管理,示范代替命令的管理文化。要求老师们做到的事情,我们自己先要高标准完成。

学校开始启用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时候,我们明确了撰文的品控标准:只写自己,不评论别人;能写学生就不写老师,能写老师就不写校长,能写校长就不写学校;既要描述现象,又要写出方法和策略等,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影响力和传播力。

运营上,我带头,中层干部跟着写,随着学校的发展,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质量标准却从来没有降低,如今已经成了老师们的一种习惯,变成了大家的一种行动自觉。

领导带头干,树立了好榜样,老师们没有理由不做好自己的事情;“核心价值观就是'领导力影子’,职位越高,投射的影子就越长”。管理者应该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带头示范,走在教师的前面,护航教师奋斗的安全感。

图片


专业是立身之本,为教师成长设好阶梯


专业素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自身的专业成长则是教师获得自信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帮助教师专业成长也成了构建安全感校园的有力抓手。在落地执行的路径上,我们可以在四个方面作为。

1. 切实了解教师工作状态和需求,给予支持

组织的成长要以个人的成长为基础,学校在做顶层规划的时候,要尊重教师的成长规律,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制定学校发展方案,当教师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学校成长同频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安全感。

每年,我们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规划,开设“名师大讲堂”的活动,邀请名师进入校园为教师开展相应的讲座,比如“教学论文写作专项培训讲座”“信息化教学专项培训”等,这些讲座着眼教师群体的整体,根据各学科的发展需要和时代教育趋势所策划的活动。

一名普通教师,他们面临的工作往往更加琐碎和复杂。但无论是什么状态的教师,专业成长都是个人成长目标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例如开学后不久,一位教师在问卷中提出:班级学生评价与反馈制度需要了解一下其他班级的做法,借鉴一下。

那么,年级负责人在带领团队成员规划共同愿景的同时,要努力让每位成员的个人目标与团队愿景紧密结合起来。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一个团队有了普遍认可的共同愿景,团队成员才能“上下同欲”“同舟共济”。

所以,级部发展目标一定要经历确立、公示研讨、实施、评价四个步骤。

我和老师们就以“个体成长”“组织发展”两大板块为基准,基于级部教师的专业特征与发展需求,顶层设计系列关键任务及其评价标准、及时评价任务完成效果的展示活动等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教师以“完成任务”为载体,接受基于标准的专业指导,不断实践与反思,从而获得业务成就、精神或物质奖励来促进个体成长,达成级部整体目标。

具体来说,学期初,我们会向每位教师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几个问题的答案:目前,我在学校中的角色是什么?未来,我期待在学校中承担的角色是什么?我的个人成长目标是什么?我希望在学校中得到或收获哪些?

从问卷数据中清晰地了解每一位老师的工作状态,以及对自己的认知和规划,再有针对性地设计成长方案。

在“个人成长目标”一栏中,曾有一名入职不久的教师是这样写的:希望专业方面能有提升并有展示的地方;一名资深的教师写到:争取在本学科相关的专业比赛中获得市级荣誉——因此,在级部成长方案中,专注教研,致力于班主任管理能力的发展不可或缺。

在“我想在级部生活中收获什么”一栏中,不少教师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希望得到一些具体专业的指导;任课老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一个团队中,理解与合作是前提,具体的专业指导是需求,那么,这也是级部成长方案中,需要达到的目标。

学期内,定期在教师群发布问卷,以便了解老师们的工作状态和工作需要。

在了解到班级学生评价与反馈制度的分享需求后,我们以级部为单位发起了“一间生态教室评价体系构建”的微分享活动——每个班级提前一周梳理分享内容,制作PPT,拥有3-5分钟的分享时间,每位倾听的老师都将记录下自己收获的内容和产生的问题,随后进行沙龙分享。

这样一来,当外在环境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每位教师也能寻找身边的资源,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小环境,进行自身少部分的迭代,用小步快跑的方式,直至创造出一个更大的平台进行成长。

图片

2. 促成团队合作,相互赋能

独行快,众行远。应努力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帮助每一位老师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当每位老师都进入主人翁角色,互帮互助,与级部共同成长,就能切实减轻教师“单打独斗”的孤独感,营造团结协作、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

比如,开展各项活动,可以从整体出发,开展项目式合作,避免教师单打独斗。

每个活动开始之前,以学校、学科组或级部为单位成立项目小组;每个项目组的组建,都要经历委派负责人—制定项目计划—组建项目组—项目研讨—项目实施—项目反思六个步骤;负责人全权负责该项目。

更好地发挥、发展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可以级部为单位进行课程项目制合作。同时也要将权力下放至级部,实现级部管理和教研组管理双轨并行的模式,级部也更能接近一线老师的需求和课程发展的需要。

2021年初,一个级部教研中心就以语文教学为主线设计并开展了“正月里来逛庙会”传统文化课程——融合了语文、数学、科学、劳动实践、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跨学科项目式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权力下放到专业素养高的老师手中,卷入其他老师参与执行,获得了超出想象的效果:

他们先结合教学资源进行梳理总结,委派一位语文教师做项目负责人,负责设计项目课程的框架,确立课程驱动问题:如何举办一场新年庙会?随后,负责人在每个学科中征集一名成员,组建“正月里来逛庙会”项目组。

课程实施前,项目组成员聚集在一起,细化与解读课程框架,确立本学科课程内容,明确项目成果“举办一场新年庙会”。

确认定稿后,级部教研中心向全员发布项目课程实施框架,每位老师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

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会随时监督课程的授课进度,项目组成员会在线上实时交流课程实施中的收获与遇到的困难。接近尾声时,项目负责人将召开项目组会议,布置与安排项目结课的所有事宜。

一些创造性解决方案就出现了:音乐学科组在传统儿歌《看花灯》教学方式上,采用创编歌曲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歌曲的魅力;科学组将课程内容与传统玩具不倒翁结合起来,决定带学生制作不倒翁;在这场活动中,孩子们的课程作品就是庙会的商品,而孩子们在课程中体验的传统歌曲、舞狮活动,都成为了庙会表演的经典曲目。

课程结束后,项目组成员召开了项目反思会,总结项目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反思项目课程应注意的问题,最后绘制了一份课程思维导图。

这样的项目制合作,不仅拉近了学科教师之间的距离,也让教学目标变得更加明确、易于落实,达成深度的课程融合。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动每一位教师拥有“主动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能力,走向“自组织”,让每个老师都能在级部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找到归属感、价值感。

3. 让优秀老师被看见

挖掘、发现每一位优秀老师,并让他们被更多人看到,对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尤为重要。

我们从建校伊始就有意识地打造了一个把教师放在C位的舞台: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TED主题演讲活动”。至今已经坚持了6个学期。

在操作形式上,每个学期学校会共创本学期的重点研究主题,老师们通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和实践,在期末通过主题演讲的形式进行呈现。如之前开展的“后疫情时代,教育何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的教育故事 !”和这个学期即将开展的“'双减’之后,如何做最好的自己!”等,我们会从这样的演讲中发现一些默默无闻、勤于耕织的优秀老师和项目团队。

我们还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将老师的汇报成果进行转化,结集出版或推荐发表、对外汇报交流和展示。一些老师因此走向了全国的舞台:如全国“全课程”年会、第三届全国最美课程发布会、第16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冲锋,而是一群人的朝圣。TED演讲,把老师们从幕后推向了前台,让他们的努力被真正看见,收获职业幸福感。

图片


于日常细微处创造温暖港湾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最高的善”,幸福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获得满足的现实感。在一所学校里感知到幸福,是教师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我询问了身边很多教师:“在校园里你何时会感觉到幸福?”,很多答案都指向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地方。

比如教学楼每一层布置温馨的小水吧,里面有咖啡机、微波炉、冰箱、按摩椅等,每一天,学校的保健医生都会根据季节煲好特调的保健饮品,老师们可以前去休息、饮茶,而大家聚在一起放松的片刻时间,也许就是幸福感萌芽生长的时候。

也比如学校为每一位教职员工定制的“校园卡”,持有这张卡,除了学校的档案室、财务室,大部分学校公共空间都可以使用。健身房、乒乓球馆、茶室、图书馆、体育馆等 “生活与学习”空间不仅开放给教师,老师们还可以带着家人朋友来校唱歌、品茶,无需任何审批和申请。

无论是“水吧”还是校园卡,对于每一个生活在学校的老师来说,就是那些微小而又确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走近教师的真实内心,引导师生主动寻求驱动发展,才能给予每位教师安全感,最终让他们获得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力量。


作者 | 蔡敏胜(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校长) 赵梓含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级部教研中心主任
责编 | 雪峰
商务 | 陈老师  13594694330(微信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