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刘景合 | 走亲串友话礼品

 新用户98917666 2022-07-24 发布于甘肃

走亲串友话礼品

逢年过节,走亲串友,去看望长辈;走亲戚的同时,带点礼品又是必须的。为这事,我的母亲没少犯愁。

上世纪60年代初,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那年我10岁,开始懵懂记事。我记得那个年代,过年走亲戚带的礼品是一竹篮白面馒头,也就是20个吧。可别小看这20个馒头,母亲是从我们口粮中细粮部分抠出来的,就为过年蒸上几锅白面馍,每月省出几斤白面,提前半年就开始做准备了。

我的家虽然就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区,但亲戚们都在郊县,亲戚也比较多,过年的馒头要蒸好几锅。我12岁那年,母亲为筹备这几锅馒头的面粉,让我随邻居的大人到五六十里外的河北省栾城、赵县的村里找村民家里去购买。下午去,半夜回,为得是躲避公路上的检查人员,因为这种买卖行为是不合法不允许的。大人们用自行车能驮七八十斤,我因为人小,骑车撅着屁股才能勾着脚蹬子,所以只能驮四五十斤。

到了70年代后期,生活条件比过去稍微有了改善,走亲戚带的礼品不再是蒸馒头,而是买油条。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在我住的铁路宿舍门口,粮站下设有一个炸油条的小门脸,凭粮本粮票买油条,越是过年越是忙,我必须要提前一个月向他们预定过年要的油条,年前那几天,粮站通宵达旦的炸油条。

八十年代,油条已不再是啥稀罕物。我过年走亲戚时换成了刚时行的方便面,一家一箱。我记得当我第一次带着方便面走亲戚时,亲戚家的街坊邻居都来品尝方便面的滋味,他们还不曾见过这种“块状”面条,亲戚一锅煮了好几块,每人一小碗,大家不住地称赞方便面的味道好,味美好极了!

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已经初见成效,物质生活大大提高,走亲串友带的礼品也升级了,品种也琳琅满目;包装精美的盒装高级点心,高档烟酒,脱脂牛奶,南方的水果,真是应有尽有。

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更结出了丰硕果实,老百姓得到了更大的实惠,生活条件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反应在走亲戚送礼品上又让人犯愁了。不过,现在的愁和过去的愁有本质的不同。过去是愁没有,现在愁的是品种太多,东西太丰盛了,不知拿啥好。今年春节我去走亲戚时,心想我是城里人,走亲串友时一定带点让亲戚觉着稀罕的东西,可想来想去真得就不知拿点什么好;想了十多天也没想出个结果。最后还是随便买了些烟酒和水果。亲戚拉着我到他家的西厢房,那间屋成了存放礼品的储藏间,指着一大堆礼品对我说:你看看有多少,孙男弟女,孩子们谁来都不空手,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简直可以开个小卖店了。亲戚告诉我,你们能来看看我,我比啥都高兴。今后立个规矩,过年再来谁也不许买东西,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要嘛有嘛,啥也不缺呀······

作者简介

刘景合,男,1951年12月生人,原籍河北省石家庄市,1968年12月下乡知青,1973年返城进工厂,2011年法定退休。河北散文学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协会员。

主编:高梁

编委:贾录会 刘小荷 王宁伟 王新荣 张满珍 唐静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