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国民:实现教与学的突破,语文教学如何贯彻课标“新变”?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7-25 发布于浙江

本文为思维智汇第599篇原创文章

图片

本文共5545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周一

深度

课程内容:

基于学习任务群,探索教与学的突破

1

课程内容探索与突破

2022版语文课标单设了课程内容,这是课标修订中的一个重难点。为什么这次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单列出来,并且设置了六个任务群来呈现和组织课程内容?

回忆这二十年来的课程改革,从01版的义教课标开始,我们就非常明确提出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大胆进行了探索,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但是二十年来,由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教和学的形态也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是课程内容在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限制了教与学的方式。

图片

一定的课程目标决定着一定的课程内容,一定的课程内容决定了一定的教与学的方式。因此,此次课程内容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突破,希望一定程度上通过课程内容组织和内容形态的探索来带动教与学方式的突破:

在“学”的角度,倡导更多基于学生问题、基于学生项目、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

在“教”的角度,倡导探究与研讨、学科与生活结合的教学。


本次课程标准追求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改变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改变逐点解析和逐项训练。在课程内容的角度更加强调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以主题、情境和活动这三大要素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进行呈现。

图片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17版高中语文课标的基础上建构了六个学习任务群,体现出三个特点

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交融。


图片

2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课程内容组织遵守三个原则:

坚持以文化人,特别体现在主题的选择方面,以文化人,凸显价值引领;

加强语文基础,强调了语言的积累、梳理和整合;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


因此,在新版语文课标在课程内容上设置了主题和载体形式,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和日常生活科技进步。

图片

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题】
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载体】
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按照这样一些主题和载体形式来构建、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通过学习任务群组织呈现,设计学习任务群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丰富多彩、内在逻辑关系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化和能力发展的深入。

图片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的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语文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3

构建语文课程内容体系

图片

新版课程标准构建了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是基础型的学习任务群。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交流是发展型的学习任务群,更多的指向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生学习过程当中语言文字所应用的场景。

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是拓展、整合型的学习任务群。


图片

为什么要强调整本书阅读?

第一,孩子的阅读能力需要一定的阅读量作为基础、条件、保障,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无从谈起阅读能力。一个学期,一本教科书可能编了30—40篇文章,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这30—40篇文章让孩子获得较高的阅读水平,是很难实现的。

从01版课标就明确提出要求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孩子的课外阅读总量至少达到405万字,换言之,除了语文教科书之外,我们还要让孩子阅读大量的课外书,通过课内、课外的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图片

第二,现在的教科书编了30—40篇文章,每一篇文章几乎都要求学生精读,每一篇文章教师也几乎都在精讲,这样的精讲、精对于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一定的优势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单篇文章有单篇文章教学的优势,也有其局限。

整本书、整部作品的阅读会给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围绕这个作品,对作品的内容开展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整本书阅读会给学生提供更为宏大的场景和背景,更为复杂的情节冲突和人物关系。在整本书的阅读当中,随着人物、情节的变化、跌宕起伏,学生情感的变化会产生明显的、深入性的体验和感受。

因此,从更为宏大的场景和背景,更为复杂的矛盾冲突或情节,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来看,整本书的阅读会给学生的阅读体验带来不同于单篇文章阅读的感受。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品味的提升,整本书阅读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图片

整本书的阅读要求学生根据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从整体要求来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首先要让孩子读起来,其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孩子读整本书,研讨和交流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分享阅读心得,这都是需要一线教师思考的新课题。

图片

为什么要强调跨学科学习?

语文学科原先有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科内部的整合,强调课堂内外的整合,强调学校内外的整合。而跨学科学习更多强调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跨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强调,其他学科也在强调。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建议教师们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能够结合起来,贯彻和落实学习任务群。

每个语文学习任务群都主要呈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按照任务群内涵、四个学段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三个方面的结构组织。

图片

课程实施:

立足核心素养,彰显以文化人

1

教学建议

本次课标的教学建议相对前面几版课标的更为简单,立足于学习任务群,而六个学习任务群,都有具体的教学提示追求,因此课程实施中呈现原则性的教学建议,追求“少而精”“实而活”,分别指向“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互联网 ”等方面:

目标确定: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化人的育人导向。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候,必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趋向。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培养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要让孩子充分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注意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

图片

内容选择: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把握学习难度,组织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注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避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图片

活动设计: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图片

互联网 :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

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积极关注教学流程、教与学方法、资源支持、学习评估等新变化,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阅读习惯、写字能力、深度思考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扬长避短,使用适度,避免网络沉溺。

图片

2

评价建议

评价建议从两个方面把握,一个是过程性评价,一个是学业水平考试。

为什么此次课标修订要强调过程性评价?在现行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多在意的阶段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强调评价的选拔、甄别的功能,而恰恰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实际上,过程性评价是给教师带来改进和提升日常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渠道。

过程性评价的原则是要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下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

图片

过程性评价应统筹安排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立足重点,关注各个学段的水平进阶。同时,过程性评价应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不仅仅是教师评价,还有学生评价、同伴评价、班主任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面参与。

过程性评价还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课标中关于课堂教学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评价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图片

课程标准是考试评价的依据,突出了评价和命题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

体现学科规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突出问题导向: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


强调可操作性:有利于教师和命题人参照实施。

作者 | 郑国民
编辑 | 王璐
统筹 | 孙习涵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