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 金 兰 “昆仑”本义探源“ 织皮 昆仑 ” 与 “ 析支” 、 “ 渠搜” 并列 , 均为族 名 ,

 布狄厄布狄厄 2022-07-25 发布于安徽

昆嘴粉 , ” 洲卜 二试 翱 莽畏 教幕 宋 金 兰 

--近 年出 版 的 江  颧  、 钱宗武译 注 的 《 今古文尚书 全 译 》 将  《 禹贡 》 中的这段 文字译 为 “ 织皮的百 姓  定居 在昆仑  、 析支  、 渠搜三座 山下  , 西戎 各  族都安定顺从 了” 笔者认 为  , 这里的 “ 织皮  昆仑  ” 与 “ 析支”  、  “ 渠搜” 并列  , 均为族  名, 即下文  “ 西戎” 的具体所 指  。 

“渠搜考 http://www./teach/LUNWEN/200703/14377_2.html

--昆仑 山不 是汉族人命名的 。 据古书记载 及 历史 学家 、 民族学家 的研 究 , 商周 时代生 活在 昆仑 山一 带是操共 同藏缅语 的古羌人族 系 。 《 尚书 禹贡 》 载 “ 织 皮 昆 仑 、 析 支 、 渠搜 , 西戎 即叙 。 ” 郑 康 成 注 “ 织 皮 , 谓 西戎 之 国也 。 ” “ 衣 皮之 民居 此 昆仑 析 支 、 渠 搜 三 山之 野者 , 皆西戎 也 。” 历 代注释 家均袭郑 说 , 以 “ 昆 仑 、 析 支 、 渠 搜” 为地名 。 并根据字面意 义 来 解 释 “ 织 皮 ” , 如孙星衍《 尚 书今古文注疏》 云 “ 衣 皮之 民 , 以其织皮为衣 。 ” 近 年出 版 的 江 颧 、 钱宗武译 注 的 《 今古文尚书 全 译 》 将 《 禹贡 》 中的这段 文字译 为 “ 织皮的百 姓 定居 在昆仑 、 析支 、 渠搜三座 山下 , 西戎 各 族都安定顺从 了” 笔者认 为 , 这里的 “ 织皮 昆仑 ” 与 “ 析支” 、 “ 渠搜” 并列 , 均为族 名 , 即下文 “ 西戎” 的具体所 指 。 “ 织皮昆 仑” 中的 “ 昆仑” 如上所述是古藏缅语 “ 黑 色” 的音译词 , “ 织 皮” 则是古藏缅语 “ 衣 服” 的意音词 。 严格地说 “ 织皮” 是 由共 同 藏缅语 的 “ 皮” 和 “ 衣” 两个词 构成 的 。 共 同藏缅语 的 “ 皮 ” 读作 “ 克娃 克 ” , “ 衣” 读作 “ 布拉特” 。 上古 汉语 “ 织” 属章母 、 职部 , 读作 “ 克留哥” , 与藏缅语 “ 皮” 音 近 , “ 皮” 属并母 、 歌部 , 读作 “ 巴勒” , 与藏缅语 的 “ 衣 ” 不仅读音相 似 , 意 义也接 近 。 用今天 的 话来说 , “ 皮 ” 是一个 “ 音译 兼意译词 。 因此 , 所 谓 “ 织 皮 ” 其 含义就 是 “ 衣 服” , “ 织皮昆仑” 的意思就是 “ 黑 衣” 。 藏缅语 的名词 修饰语 定语 一 般位于 中心词之后 , 因此 “ 织皮昆仑” 译成汉语就 是 “ 黑衣, 。 ' 织皮昆仑护 是一个古羌系 部 族 的族名 , 笔者认 为它就是后 代厉史上所说 的 “ 青衣羌 , 、 “ 青羌 ” 。 “ 青衣” 是 “ 织 皮昆仑 ” 的汉 语称谓 。 “ 青 ” 与 “ 黑 ” 在古 汉 语里是 同义 词 。 如 《 尚书 · 禹贡 》 “ 厥 土青黎 ” 。 孔颖达疏 “ 主肃 日 ' 青 , 黑 色 , 。 ” 又如古人用 “ 青丝” 代指黑 发 。商 周时 代 “ 织皮昆仑” 的活 动领域主要是在昆 仑 山一 带 , 昆仑 山很 可能就是 由这个古羌人 部族 命名 的 。 以族 名为地名 , 无论在有史时 代还是在史 前时期 都是屡 见不 鲜 的 。

如著名 的姬 水 、 姜水便得名于黄 、 炎两 大部落的族 名 。 “ 织 皮昆仑 ” 以 “ 黑 衣” 为族名 , 表明 该 部族 崇 尚黑 色 , 喜穿黑衣 。 应该说昆仑 山 的特征可 谓多 矣 , 举其要 者 , 除 了 黑 色 之 外 , 昆 仑山是河水 、 黑水 、 赤水 、 洋水 四大 河 流 的发 源地 , 昆仑 山 “ 方八 百 里 , 高 万 初 ” 《 海 内西 经 》 。 这些都是令人瞩 目 的特 征 。 但 是 , 对于一 个崇 尚黑 色的 民族来 说 , 昆仑 山扑入眼帘的第一 印象 , 既不 是它 作为 四水之 源 的伟大 , 也不是它耸入云霄的 崇高 , 而是它庄严 、 冷峻的黑 色 。 因为黑色 是一种足 以在他们内心深处引起强烈共鸣的 东西 , 所 以 , 他们 以黑色来为昆仑山命名便 是十分 自然 的事了 。 古羌人这种崇 尚黑色 的 民族 心理和文化 习 俗至今仍保 留在作为其后 裔的许多藏缅 民 族 当中 。

-----------------=============

“ 昆仑” 一词 虽 在先秦古籍 中 就 有 所 见 , 但历 代的古书注释对 “ 昆仑” 的确切含 义均语焉不详 , 只指 出它是一个地名 。 “ 昆 仑 ” 是我 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地理名词 和 文化名词 。 解开 昆仑 山的名 源 之谜 , 其意 义 不 仅在于 确认最早 以 “ 昆仑 ” 命名 的 自然 地 理 实体的所在 , 更有助于 探讨 昆仑地 区远 古 民族及 昆仑神话系统的某些 文化特征 。 当代学者对 昆仑 山的名 源 问题做过一些 有益的探索 。 下面试 举两家为 代表 朱芳圃先生 认为 “ 昆仑 ” 即 “ 弯隆” 的音转 。 《 尔雅 · 释 天 》 “ 弯 苍 , 苍 天 也 。 ” 郭璞注 “ 天形 穿隆 , 其色苍苍 , 因 名 云 。 ” 故 以其高 言之 , 谓之天 山, 以其形 言之 , 谓之 昆仑 。 昆仑 山 即今之 祁 连 山 。 《 中国古代神话 与史 实 》 任乃 强先生 认为 , “ 昆仑” 是一个古羌 语词 , 古羌语称万年积雪之 山峰为 “ 昆 ” , 今云 “ 贡噶” 。 “ 贡” 与 “ 冈” 及 “ 昆” 为 一音之转 。 中华 初传此 山 , 不 习用单音 , 语 译作 “ 昆仑 ” , 以利于传其形 象 。 昆仑 山 即 冈底斯 山 。 《 试论 山海经》 的成书年 代 与其资料来源 》 , 载 《 山海经新探 》 两说似乎都言之成理 , 但根 据 似 嫌 不 足 。 “ 昆仑” 不 是一 个单纯 的地理名词 , 探 讨昆仑 山的名源 仅从 自然地理 的角度来考察 是不 够的 。 我们 注意 到 , “ 昆仑” 一词 在古代 除了 用作 山名 之外 , 还用来称代某类 人 。 山 名 和人称之 间是否 存在某种联系呢 这或 许 是破 译 “ 昆仑 ” 之谜 的一 条重要 线索 。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被 古人称为 “ 昆仑 ” 的人有什 么 特点 。 《 晋 书 , 后 妃下 · 孝武文 李 太后传 》 “ 时后 为宫人 , 在织 坊 中 , 形 长而 色黑 , 宫人 皆谓 之 昆仑 ” 。 《 旧 五 代史 慕容彦 超传 》 “ 彦超 尝 冒姓 阎 氏 , 体黑 麻 面 , 故谓 之 阎 昆仑 ” 。 《 旧 唐 书 · 南 蛮 传 》 “ 白林 邑以南 , 皆卷发黑身 , 通 号为 昆仑” 。 唐代传 奇小说 有名篇 《 昆仑奴 》 , 说的是一 位名 叫莫勒 的黑皮肤家 奴 为主人排 忧 解难 的故事 。 这些材 料表 明 被 称 为 “ 昆 仑” 的人都具有肤色黑 的特征 。 由 此 推 知 “ 昆仑 , ' 一词 有 “ 黑 色 ” 的含 义 。 这 里还可 以提 供一 个证 据 , 隋场帝 曾把茄 子戏称为 “ 昆仑紫 瓜” 宋 代陶谷 《 清异 录 》 二 “ 蔬 ” 。 显 然茄 子是 因其颜 色黑紫而 得此雅 号的 。 但令 人奇怪 的是 , 遍查 古代汉语 的字典词 书 , 没 有一处将 “ 昆仑 ” 一词 释 为 “ 黑 色” 。 古书 中一 般都用 “ 玄 ” 、 “ 幽 ” 二词 来表示 “ 黑 ” , 有时也用 “ 黑” 但从不用 “ 昆仑 ” 。 另外 , “ 昆仑” 一 词 不见于 甲骨文 、 金文 , 也不见 于 《 诗经 》 , 早期文献仅 见 于 《 尚书 》 的 《 禹贡 》 篇 。 《 禹贡 》 篇 的写作多数 人认为 是在战国时期 , 而 昆仑神话传入 中原地 区 的 时间也是战 国时代 。 据此推知 , “ 昆仑 ” 这个 词 是随着 昆仑神话的出现而 出现 的 。 公认的看 法是昆仑神话发源于我 国的西北高原 。 凡此 种种暗示 出 , “ 昆仑 ” 很可能不是一个汉 语词 。 笔者 发现某些藏缅语 “ 黑色” 一词 的读 DOI :10.16229/j .cnki .issn1000-5102.1993.04.016 音衬 “ 尾仑 ” 近似 。 如路 巴语 的 ' 卡央 , , 门 巴 语 的 “ 羌鲁 ” , 土 家 语 的 “ 兰 卡 ” 等 。 从音理上讲 “ 卡央 ” , 即 卡郎 ” 的音变 ,“ 羌鲁 ” 即 “ 康鲁 ” 的音变, ' ’ 兰 卡 、 即 “ 卡兰 ” 的音 节 易位 。 上 述藏缅语词 与古汉语 中 的 “ 黔 ” 是同源词 。 “ 默 ” 上 古音属群母 , 阳部 , 读 如 “ 冈” 。 “ 瓢户 是 古代 的一种刑法 , 刺刻 面额 , 染 以黑色 。 故 “ 默 ” 字 以 “ 黑 ” 为义 符 。 商 、 周称此 刑为墨 刑 , 秦 、 汉改称 “ 默 刑 ” 。 根 据汉藏语 同源词 的语音对 应 规律 , 共 同藏缅 语中的 “ 黑” 是 由原始汉藏语 复辅 音的单 音节词分化成 的双音节词 , 读 作 “ 康 郎 ” 。 ’ 上 古汉语 的 “ 昆 ” 属见母 、 文 部 , 读 音与 “ 康” 相近 “ 仑” 属来母 、 文部 , 读 音 与 “ 郎 ” 相近 。 因此 , 可 以认为 “ 昆仑” 是共 同藏缅语 “ 黑 ” 的音译词 。 所 谓 “ 昆仑 山 ” 意 思就 是 “ 黑 色的 山 ” 。 “ 喀 拉 昆 仑 山” 的名 源可用来支持上述推论 。 《 辞 海 》 于 ' 喀 拉 昆仑 山 ” 条下 云 ' 突厥 语 意为 “ 黑 石群 ’ , 维吾尔语意 为 “ 紫黑 色的昆仑 山 ” 。 准 确地说 “ 喀拉 ” 是 突厥 语 “ 黑 色 ” 的音译 词 , 而 “ 昆仑” 是藏缅语 “ 黑色 ” 的 音 译 词 。 因此 “ 喀拉 昆仑 ” 是阿尔泰语和藏缅语 组成的一 个合璧词 。 “ 喀拉昆仑 山” 即 “ 黑 色的山” 。 昆仑 山得名于 “ 黑 色” , 这 可以从古代 文献上找到根 据 。 历史 上文人墨客谈及 昆仑 山 喜 用 “ 玄 悬 圃 ” 一 词 , 例 如 《 楚 辞 , 天 间 》 “ 昆仑玄圃 , 其 居 安 在 ” 《 楚 辞 · 哀 时命 》 “ 愿 至 昆仑之悬 圃兮 、 采 钟山之玉英 ” 。 张衡 《 东京 赋 》 “ 左瞰 肠 谷 , 右 脱玄圃” 。 “ 玄圃” 或称为 玄都 ” , 《 马明生 真人传 》 诗 “ 盘植 昆陵 昆仑 宫 , 玄都可驰 骋 ” 。 昆仑山为什么 又 称 为 “ 玄圃 ” 呢 古 书注解说 “ 玄 ” 与 “ 悬 ” 古字通用 , 本字作 “ 悬 ” 。 后 人均 沿 用 此 说 , 大概是认 为 昆仑 山高 , 取其高 高 在 上 意 但笔者认 为 , “ 玄圃 , 一词 当以 “ 玄” 为本字 , 奋悬” 为借字 。 《 说文 ' 玄都》 , “ 黑而 有赤 色者为玄 。 ” 《广雅 释 器》 “ 玄 , 黑也 ” 。 可知 “ 玄 ” 就是 “ 黑 ” 。 再 看 ,’ 圃 ” , “ 圃” 和 “ 都 ” 音 近 义通 , 上古 音 都属鱼 部 , 都 有 “ 事物 汇集 之 处 ” 的 含 义 。 例如司马相 如 《上林赋 》 “ 修 容 乎 《 礼》 园 , 翱翔乎 《 书》 圃 。 ” 唐 代 马 总 《 大唐奇书 , 管子文 ,’ 卜实老 于书艺 , 亦 自少游 图籍之 圃 。 ” 《 广雅 · 释 钻》 三 “ 都 , 聚也 ” 。 《 山海 经 · 中 山经》 “ 和 山 , 其上 无草木而 多瑶 碧 , 实惟河 之九都 ” 。 郭璞注 “ 九水所潜 , 故日 九都 。 ” 由此可 知 , 所谓 “ 玄 圃” 、 “ 玄 都” 就是指黑 色事 物 的汇集地 。 这使人联 想到 《 山海经 · 海 内 经》 中所 说的 一 幽 都之 山 ” 、 “ 大玄之 山” , 经 云 “ 北海 之 内 , 有山 , 名 日幽 都之 山 , 黑水 出焉 。 其上有玄 鸟 、 玄 蛇 、 玄 豹 、 玄 虎 、 玄狐 篷尾 。 有大玄之 山 , 有玄丘 之 民 , 有大幽 之 国 。 ” 这里所 说 的幽 都之 山 、 大玄 之 山实际上指 的是 同一 座 山 。 “ 幽” 和 ' 玄 ” 在古汉语里 是同义词 , 《诗 · 小雅 · 限桑》 “ 瞩桑有阿 , 其叶有幽 ” 。 毛传 “ 幽 , 黑 色也” 。 幽 都之 山言物 , 大玄之 山说人 , 各 举一 端 , 互文见义 , “ 言丘上 人物尽黑也” 郭璞注 。 《 山海经》 中的幽 都之 山 , 大 玄之 山其实就是昆仑 山 , 它们是 昆仑 山的汉 语命名 。 “ 玄圃” 、 “ 玄都 ” 作为昆仑 山的别 名便源 于此 , 从 《 山海经》 中可 以找到幽 都 之 山 、 大玄之 山与昆仑 山是同一座 山的充分 证 据 。 其一 , 昆仑 山为 四水之源 , 其 中一水 为黑水 《 西次 山经 》 。 幽 都之 山是黑水 的发源地 《 海 内经 》 , 只不过说幽都之 山时 , 为 了突出其黑色特征 , 而 有意不 提其它 三水罢 了 。 其二 , 昆仑 山是西 王母 的穴居 之 地 。 《 大荒西经 》 云 “ 西海之 南 , · 一有 大 山 , 名 日 昆仑 之丘 · , 一有人戴胜 , 虎齿 , 有豹尾 , 穴处 , 名日西王母 ” 。 大玄之 山为 幽 民穴居 之赴 。 海 内经 》 “ 幽都之山” 句 后 , 郭璞 注, “ 即幽 民也 , 穴居无衣 。 , 璐 行《 山海经笺疏》考证说 “ 郭璞注疑本在经 中 , 今脱去 。 ” 也 就是说郭璞的这句话原本 是在 《 山海经 》 的正文里 。 西 王母 即幽 民的 女首领 。 其三 , 《 山海 经 》 成书于 多 人之手 , 书 中各篇产生 的时代也不相 同 。 其 中同物异 名 , 一 物散在各篇 , 说法 各异 的情况颇不 乏 见 。 总之 , 我们 有理 由相信 , 幽都之 山 、 大 玄之 山就是指的昆仑 山 。 由此 可证 昆仑 山确 有黑色 的特征 , 昆仑 山是 因其 山色黑而 得名 的 。 古往今 来人们 大都 习惯 于 从《 山海经》所 记载 的地理位置 中去寻 找 古昆仑 山的所 在 , 这 固 然 十分 必 要 , 但也不 无弊病 。 因为 “ 昆 仑” 这个词 在 《 山海经 》 中总共 出现 了十六 次 , 散见各篇 , 说法不一 , 扑朔迷 离 , 往往 会把人引入迷 宫 。 同时 又 容 易使人各执一 端 , 见仁见智 。 或说昆仑 山是祁连 山 , 或说是 巴 颜 喀拉 山 , 或说是眠 山 , 或说是泰 山 。 或说 昆仑 山在青海 , 或说在西 藏 , 或 说在山东 , 或说在云南 … … 莫衷一 是 。如果弄 清 了 “ 昆 仑” 一 词的确切含 义 、 来源 , 再根 据昆仑 山 的基本方位 和 主要特征 , 便不难确认古昆仑 山 即今天青海省 的 巴颜喀拉山 。 清人齐召南 《 水道 提纲 》 载 “ 巴颜 喀拉 山 , 其脉西 自 金沙江 源犁牛 山蜿蜒东 来 , 结为此 山 , 有学 者考 证金沙江 即 《 山海经 》 中的黑水 以地 势极高 , 为南北诸 山相 源 , 山石黑 色 。 蒙古 语谓高 贵为 “ 巴颜” , 黑 色 为 “ 喀 拉” 。 《 辞 海 》 “ 巴颜喀拉 山” 词 条的 解 释 为 “ 蒙古语意 为 ' 富饶青 黑 色的 山 , 。 ” 可知巴颜喀拉山具有黑 色的特 征 。 巴 颜 喀 拉 山海拔 一 米 , 位于 雪线 以上 , 青藏高原强 烈的紫外线照射及常年的 冰 冻风化 , 使 山石 多着 地衣 , 植 被矮化 , 大 多呈现为黑紫 色 。 这便是造成 昆仑 山黑 色特 征 的 自然地理因素 。 二 古 代 民族长于 形象思维 , 山川 命名大都 依据其形状 、 颜色 、 特产等具体特征 。 但是 在某一 山川 的诸多特征 中选取哪一 种 , 又往 往跟具体 民族 的 心理特 点 、 价值取 向大有关 系 。

昆仑 山不 是汉族人命名的 。 据古书记载 及 历史 学家 、 民族学家 的研 究 , 商周 时代生 活在 昆仑 山一 带是操共 同藏缅语 的古羌人族 系 。 《 尚书 禹贡 》 载 “ 织 皮 昆 仑 、 析 支 、 渠搜 , 西戎 即叙 。 ” 郑 康 成 注 “ 织 皮 , 谓 西戎 之 国也 。 ” “ 衣 皮之 民居 此 昆仑 析 支 、 渠 搜 三 山之 野者 , 皆西戎 也 。 ” 历 代注释 家均袭郑 说 , 以 “ 昆 仑 、 析 支 、 渠 搜” 为地名 。 并根据字面意 义 来 解 释 “ 织 皮 ” , 如孙星衍《 尚 书今古文注疏》 云 “ 衣 皮之 民 , 以其织皮为衣 。 ” 近 年出 版 的 江 颧 、 钱宗武译 注 的 《 今古文尚书 全 译 》 将 《 禹贡 》 中的这段 文字译 为 “ 织皮的百 姓 定居 在昆仑 、 析支 、 渠搜三座 山下 , 西戎 各 族都安定顺从 了” 笔者认 为 , 这里的 “ 织皮 昆仑 ” 与 “ 析支” 、 “ 渠搜” 并列 , 均为族 名 , 即下文 “ 西戎” 的具体所 指 。 “ 织皮昆 仑” 中的 “ 昆仑” 如上所述是古藏缅语 “ 黑 色” 的音译词 , “ 织 皮” 则是古藏缅语 “ 衣 服” 的意音词 。 严格地说 “ 织皮” 是 由共 同 藏缅语 的 “ 皮” 和 “ 衣” 两个词 构成 的 。 共 同藏缅语 的 “ 皮 ” 读作 “ 克娃 克 ” , “ 衣” 读作 “ 布拉特” 。 上古 汉语 “ 织” 属章母 、 职部 , 读作 “ 克留哥” , 与藏缅语 “ 皮” 音 近 , “ 皮” 属并母 、 歌部 , 读作 “ 巴勒” , 与藏缅语 的 “ 衣 ” 不仅读音相 似 , 意 义也接 近 。 用今天 的 话来说 , “ 皮 ” 是一个 “ 音译 兼意译词 。 因此 , 所 谓 “ 织 皮 ” 其 含义就 是 “ 衣 服” , “ 织皮昆仑” 的意思就是 “ 黑 衣” 。 藏缅语 的名词 修饰语 定语 一 般位于 中心词之后 , 因此 “ 织皮昆仑” 译成汉语就 是 “ 黑衣, 。 ' 织皮昆仑护 是一个古羌系 部 族 的族名 , 笔者认 为它就是后 代厉史上所说 的 “ 青衣羌 , 、 “ 青羌 ” 。 “ 青衣” 是 “ 织 皮昆仑 ” 的汉 语称谓 。 “ 青 ” 与 “ 黑 ” 在古 汉 语里是 同义 词 。 如 《 尚书 · 禹贡 》 “ 厥 土青黎 ” 。 孔颖达疏 “ 主肃 日 ' 青 , 黑 色 , 。 ” 又如古人用 “ 青丝” 代指黑 发 。 商 周时 代 “ 织皮昆仑” 的活 动领域主要是在昆 仑 山一 带 , 昆仑 山很 可能就是 由这个古羌人 部族 命名 的 。 以族 名为地名 , 无论在有史时 代还是在史 前时期 都是屡 见不 鲜 的 。 如著名 的姬 水 、 姜水便得名于黄 、 炎两 大部落的族 名 。 “ 织 皮昆仑 ” 以 “ 黑 衣” 为族名 , 表明 该 部族 崇 尚黑 色 , 喜穿黑衣 。 应该说昆仑 山 的特征可 谓多 矣 , 举其要 者 , 除 了 黑 色 之 外 , 昆 仑山是河水 、 黑水 、 赤水 、 洋水 四大 河 流 的发 源地 , 昆仑 山 “ 方八 百 里 , 高 万 初 ” 《 海 内西 经 》 。 这些都是令人瞩 目 的特 征 。 但 是 , 对于一 个崇 尚黑 色的 民族来 说 , 昆仑 山扑入眼帘的第一 印象 , 既不 是它 作为 四水之 源 的伟大 , 也不是它耸入云霄的 崇高 , 而是它庄严 、 冷峻的黑 色 。 因为黑色 是一种足 以在他们内心深处引起强烈共鸣的 东西 , 所 以 , 他们 以黑色来为昆仑山命名便 是十分 自然 的事了 。 古羌人这种崇 尚黑色 的 民族 心理和文化 习 俗至今仍保 留在作为其后 裔的许多藏缅 民 族 当中 。 如彝族有相 当多 的人 自称 “ 纳苏 ” , “ 纳 ” 意思是 “ 黑色” 它是由古藏缅语 中的 “ 黑 色 ” 音变而 来的 , 其音变过程 大约是 “ 康郎” 脱落鼻韵尾 变 为 “ 卡 拉” , “ 卡 拉 ” 再变为 “ 卡纳” , “ 卡纳” 丢失首音节 “ 卡” , 最后 变为单音 节 的 “ 纳 ” 。 彝 语 “ 苏” 的含 义是 “ 群 体 、 家 族 、 人 们” 。 “ 纳 ” 的 意思是 “ 黑 色的民族” 。 纳西族 自称 “ 纳 ” 或 “ 纳西, , “ 纳 ,’ 含 义与彝语相 同 , “ 西” 意 为 “ 人 、 族” , “ 纳 西” 作 为族称其含义也是 “ 黑 色的民族, 。 怒族 自 称 ' 怒苏” 、 “ 阿 农, , 怒 语 的 “ 怒” 、 “ 农 ” 是方音之别, 其含 义都是 “ 黑 色” 。 “ 怒族 ” 即 “ 黑 色的 民族 ” 。 怒江 得名于生 活于其流域的怒族 的族称 。 怒族人称怒江 为 “ 怒 米挂 ” , “ 米 挂 ” 意为 “ 江水 ” , “ 怒 米挂” 的意思就是 “ 黑水 ” 。 除了 族 称 之 外 , 藏缅 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生 活 习俗 中都留 有尚黑 的痕迹 。 如彝族 中的黑彝是贵族 , 地 位很高 。 彝族 以黑虎为 图腾 , 彝族人过去也 被称作 “ 黑罗 罗 ” , 即黑虎族 。 彝 族人披的斗 蓬 多为黑色 , 戴 的头 帕 “ 俄贴 ” 全都是 黑 色 。 景颇 族无论男女一 般都穿黑色的对襟 短衣 。 傈僳族 的男子头戴黑色包头 , 下穿黑 裤子 。 女 子 是青布包头 , 或穿黑裤 , 或穿百 摺裙 , 上 罩黑坎 肩 。 拉枯族妇女 从头 到脚一 色黑 。 甘青地 区藏族 的服装也 多为黑 色 。 还 有基诺族 的妇女喜欢把牙 齿染成黑色 , 以之 为美 。 独龙族 有纹 面 的习俗 , 在脸 上刺 出青 黑 色的花纹 , 作为一 种美 的象征 。 总之 , 崇 尚黑 色是藏缅 民族普 遍性的文化特征 。 藏缅 民族 的先 民在远古 时 代 曾生 活在 以昆仑山为 其大本营的青藏高原 , 他们很可 能是昆仑山 最早 的主人 , 昆仑 山的名字正是从他们 口 中 传开 的 。 此名一 出 , “ 黑色万 便成 了昆仑山 “ 永恒 的主题” 。 古代汉 族人为什么 称肤色黑 的人为 “ 昆 仑” 呢 。 笔者 以为这种称 代恐 怕不是基于人 们对 “ 昆仑” 一 词 本来意义 的理解 , 而是出 于 人们对生 活在昆仑 山地 区的古羌人肤色特 征的强烈 印象 。 青藏高原 酷烈 的 日晒和无情 的风沙赋予 了古羌人黝黑的 肤 色 , 《 山 海 经 》 称其为 《 幽 民 》 便是着眼于这种肤色特 征而 言的 。 古羌人的黑肤 色特征可从有关的 文献记载 中见其一斑 。 唐代 段成式 《 酉 阳杂 姐 · 境异篇 》 称 “ 木耳夷 , 人 黑 如 漆 。 “ 南宋范成大 《 桂海虞衡志 志蛮 》 说宋代 乌蛮 “ 其人多深 目 , 长身 , 黑面 , 白牙 。 ” 《 黔 书 》 载 “ 黑种 卢鹿” 即 “ 黑罗 罗 ” 的 “ 其人深 目 , 长 身 , 黑 面 , 钩鼻 ” 。 “ 木耳 夷 ” 、 “ 乌蛮 ” 、 “ 黑种卢鹿 ” 都是古羌人 族系 的后 裔 二 可 以想见 中原地 区的汉族人与 这些 黑肤色 的古羌人接触时的第一 印象就是 其肤色特征 。 由于古羌人多来 自昆 仑 山 地 区 , 于 是人们便用 “ 昆仑” 来指代 他们 , 后 来又推而 广之 , 用 “ 昆仑” 一 词泛指所有具 有黑肤色特征 的人 , 主要是指 汉族 以外的 民 族 。 这大概就是 “ 昆仑” 作 为人称 的由来 。 综上所述 , “ 昆仑” 一 词 是 民族语言 、 民族 心理 、 民族感情多种元素 的化合物 , 它 凝聚着深刻的文化 内涵 。 昆仑山 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 , 也 与本文 的主题挨边 , 故缀 于 结尾 处 , 以为蛇足 。 《尔雅 · 释丘》 云 “ 丘一 成为敦丘 , 再成 为陶丘 , 再成锐上为融丘 , 三成为昆仑丘” 。 “ 成 ” 。 即层 。 郭璞注 “ 昆仑山 三 重 故 名” 。 邢 昂疏 “ 《 昆仑 山记 》 云 ' 昆仑 山一 名 昆丘 , 三重 , 高万一千 里 , 是也 。 凡 丘之形三重者 , 因取此名耳 。 ” 郝鼓行琉。 “ 《水经河水注 》 引 ' 昆仑 , 说云 ' 昆仑 山 三级 , 下 日 樊桐 , 一 名板桐, 二 日 玄圃 , 一 名间风, 上 日 层 城 , 一名天庭 , ” 这些 记载 说明 , 昆仑山从外观上看可分为三层 , “ 玄 圃” 就是昆仑 山 的中间一层 。 今天有人经实 地考 察 , 发现 巴颜喀 拉山南麓的 自然景观果 真可 以按 其海 拔的高低 明显地分为三层 。 由 此可证 “ 三重” 是昆仑 山的一 大特色 。 有 趣的是在滇 、 川 、 黔三省 发现 的彝 族用 以祭 天或祭祖 的 “ 向天坟 ” , 其标 准样式也呈三重 形 , 最 下 面 的一层 象山基, 第二层 的面积小 于第一层 , 大于 第三层 最上面 的一层 “ 锐 上 ” 象 山峰形 , 恰似一 座人造 的微 型 昆 仑 丘 。 顾炎武早 已注意 到了这种 “ 向天坟” , 指 出 “ 罗 罗 , 巫号 白马 即祭司 “ 毕摩” 民间祭天 , 为 台三 阶 , ' 白马 , 为 之祷 。 ” 《 天下郡 国利病书 》 , 卷 昆仑 山 之 “ 三重” 与彝族 “ 向天坟” 的 “ 三 阶” , 这 种外形上 的相似性恐 怕不 能解释 为偶然 的巧 合 。 联系 到彝族先 民 曾生 活在 昆仑 山一带的 历史事实 ,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昆仑 山在古 代 曾被作为藏缅 民族的先 民们祭天 , 祭祖 的 场所 。 因此 , 昆仑 山在他们 心 中具有一种庄 严感 和神秘感 。 当他们经长途迁徙来到西 南 各地定居 之后 , 昆 仑山的形象仍长久 地 留在 他们的记 忆之 中 , 每当祭 天 、 祭祖 时就会情 不 白禁地想到昆仑山 , 于是他们便模拟 昆仑 山的三重形象造 出了这种 三 阶 形 的 “ 向天 坟 ” 。 如果说 “ 昆仑” 一词 是昆仑文化 的语 言化石 , 那么 “ 向天坟” 便是昆仑文化的民 俗化石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