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里寒证,阴盛阳衰的束缚六】——里寒证的经典处方

 浩源中医书馆 2022-07-26 发布于新疆

◇当归四逆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组成】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4克,通草6克,炙甘草4克,大枣8枚。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方剂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剂主治】血虚寒凝厥证。症见手足厥冷,或者是肢体痹痛,口不渴,舌淡首白,或肩臂、腰、股、腿、足疼痛,痛处喜温,畏寒肢冷,脉象沉细欲绝等。

【方歌】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草通草施;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

【方解】本方是治疗寒滞经脉的代表方剂。经脉为气血运行的场所,遇寒则气血运行不畅,凝结阻滞,不能充养肢体,人体阳气不得温煦四末,患者就会出现手足逆冷,或者是肢体痹痛的症状。此证虽然有所逆,冷痛、脉微等病证,但是没有其他阳接阴盛的征候,寒在经脉,而不是在脏腑,因此,治疗本证,当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主。

本方是桂枝汤去生姜,加倍大枣,加通草、当归、细辛组成。当归能够养血活血,既补且行,又能止痛,因而作为方中的君药。而桂枝辛温,可以温阳散寒,通利血脉,与当归同时使用,就可温通经脉;芍药可以养血和营,缓急止痛,与当归进行配伍,使得养血通脉的功力更显著,共为本方臣药。细辛辛温走窜,通达表里,温散寒凝,使散寒通肤的功力倍增,又能够防止桂枝、细
辛的温热燥烈来耗伤阴血,为本方佐药。炙甘草可以益气健脾,而大枣又能健脾养血,把二味药物合用,就会补脾胃,滋化源,还能益气生血,从而加强温阳养血的功力,共同作为佐使药物来用。诸药合用,共同达到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作用,养血与活血兼顾,温而不燥,补而不滞,阴血复,经脉舒,气血畅,诸证得消。

【辨证要点】临床治疗以患者出现手足厥冷,或肢体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象沉细为辨证治疗的要点。

【方剂加减】临床运用本方可灵活加减。如果是内有寒饮,头痛吐涎沫的患者,可加入吴茱萸、生姜以散寒降逆,和胃化饮;对于寒盛的患者,就可加上附子来加强散寒的功力;如果是属于血虚寒凝的痛经,或者是男子寒疝,适宜配方加入乌药、茴香、高良姜、香附等来散寒理气止痛;对于血虚寒凝,脉络不通所致的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就可配方加入牛膝、鸡血藤、木瓜等来活血通络。

【注意事项】本方是温经散寒的方剂,如果感受外邪致使阳气郁滞的手足厥逆患者,与阳衰阴盛的手足厥逆患者不宜使用本方。

【现代应用】本方在现代临床经常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冻疮、妇女痛经、产后身痛、小儿下肢麻痹等病证。

除此而外,临床上还有温肺散寒、暖肝散寒、温下、温经活血、温阳利水、温化痰饮、温通气机等治疗方法,但是这些都是属于温法与其他治法的配合应用,不过,这些内容会在相应的章节中有所论述,总之只有把这些治疗方法都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在头脑中对温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回阳救急汤

【方剂出处】《伤寒六书》。

【方剂组成】熟附子、炒白术、茯苓、制半夏各9克,人参、干姜、炙甘草、陈皮各6克,肉桂、五味子各3克,麝香0.1克。

【用法用量】水煎煮,麝香冲服。

【方剂功效】回阳救逆,益气生脉。

【方剂主治】寒邪入三阴,真阳衰微证。症见神志衰弱,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泻腹痛,或身寒战栗,或吐涎沫,或指甲口唇青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方歌】回阳救急含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方解】本方是治疗阴寒内盛,真阳衰微欲脱证的代表方剂。寒邪直中三阴,使心肾阳气衰微,所以出现以上诸症。此为急证,治疗本证,当以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益气生脉固脱为主。

本方是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加肉桂、五味子、生姜、麝香组成。方中附子辛热,可以温壮心脾肾阳气;肉桂辛甘性热,具有补元阳,通血脉的功效;干姜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三药合用,皮阴回阳,共为本方的君药。六君子汤中的白术、人参、茯苓、半夏、陈皮、炙甘草具有补益脾胃,固护中州的功效。其中,人参甘温,能大补元气,与附子配伍,可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麝香通阳开窍,能够使人参、附子、姜、肉桂诸药迅速到达诸经发挥药效;五味子既能敛虚阳,又能与人参相合,益气生脉,还能使麝香通阳而不会耗伤正气:生姜温在散寒,还能解附子和半夏的毒性。上六味共为本方的臣药。炙甘草缓和诸药,为全方的使药。诸药合用,共同达到回阳救逆,益气生脉效果要点。

【辨证要点】临床应用时,以神疲欲寐,四肢厥冷,下利腹痛,脉微或无脉为辨证。

【方剂加减】本方可临症灵活加减。如果呕吐涎沫或者出现少腹痛的症状,可加加吴茱萸温胃暖肝,下气止呕;如果呕吐不止,可加姜汁温胃止呕;如果泄泻不止者,加黄芪、升麻益气升阳止泻。

【注意事项】本方为救急药剂,药效急峻,用量不宜过大,不宜久服。服用药手足温和即可停服。

【现代应用】现代临床常用本方治疗亡阳欲脱出现的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休克、心力衰竭等证。

◇阳和汤

【方剂出处】《外科证治全生集》。

【方剂组成】熟地30克,白芥子(炒,研)6克,鹿角胶9克,姜炭、麻黄各2克,肉桂(去皮,研粉)、生甘草各3克。

【用法用量】煎服。

【方剂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方剂主治】阴疽证。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不发热,口中不发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

【方歌】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方解】本方主治阳虚血亏,寒凝痰滞之阴疽证的代表方。阴疽诸证,一般是因为身体阳气不足,精血亏虚,营血津液失于温煦而运行不畅,寒邪乘虚而入,致使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血脉、筋骨、关节。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因为里寒无热所以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疗时宜温阳补血以治其本,温经散寒、除痰通滞以治其标,这样才能做到标本兼顾。

方中重用熟地,其味甘微温,补血滋阴,益精填髓;鹿角胶温肾助阳,强筋壮骨,也有填精益髓的功效,与熟地黄相配,既能助阳气,又益精血,一同治其本,为君药。肉桂味辛性热,温经通脉,引火归元;姜炭破阴和阳,散寒祛邪,两药相配伍,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同为臣药。麻黄辛温宣散,开腠理以达表,散肌表腠理的寒凝;白芥子辛温散寒开结滞,祛皮里膜外的痰凝,二药相配伍既能内外宣通,散阴邪于外,又使熟地、鹿角胶补而不滞,都为佐药。生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为使药。七药合用,共奏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的功效。可使寒凝顿时消失,阴平阳和,阴疽之症得以治愈,犹如太阳当空,阴霍自散,所以有“阳和汤”的称呼。

【辨证要点】临床运用要以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气虚明显者,宜加党参、黄芪以益气补虚:阴寒较重者,宜加附子,以温散寒凝;血脉不畅者,宜加当归、丹参以养血通脉;瘀血阻滞者,宜加桃仁、海藻、莪术以活血散结。

【注意事项】方中麻黄用量宜少,防止辛散太过损伤正气。痈疡阳证,阴虚有热,或阴疽已溃者,都不宜使用本方。

【现代应用】常用于治疗骨结核、淋巴结结核、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慢性骨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肿等属于阳虚血亏,寒凝痰滞者。此外,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关节炎、妇女痛经、坐股神经痛等属阳虚血亏,寒盛痰凝者也可加减运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剂出处】《伤寒杂病论》。

【方剂组成】黄芪、芍药、桂枝各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用法用量】煎服,每天3次。

【方剂功效】益气温经,疏风和营。

【方剂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方解】本方是治疗素体营卫不足又外感风邪所致的血痹常用方。由于营卫气血不足,已不能濡养肌肤,加上风寒人侵血脉,使血行涩滞,运行不畅,肌肤变得麻木不仁。治疗时应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为主。

方中黄芪甘温益气,温补处在肌表的卫气,为君药。桂枝发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可益气温阳,和血通经。芍药有养血和营的作用,濡养肌肤来疏通血痹,与桂枝一起使用,调和营卫而调和表里,所以,芍药、桂枝都为臣药。生姜性味辛温,可疏散风邪,用来帮助发挥桂枝的药力:大枣味甘性温,可益气养血,用来加强黄芪、芍药的功效;大枣与生姜配伍使用,又能调和营卫,调节药性,为佐使之用。诸药合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辨证要点】临床应用本方时,以四肢麻木,肢节疼痛,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临床应用本方,可随症灵活加减。如果症见血痹引起舌质紫暗,脉沉细涩,可加川芎、红花、加当归、鸡血藤等活血化瘀;如果上肢痛,可加防风、秦艽、羌活止痛活血;如果下肢疼痛严重,可加牛膝、独活、木瓜活血止痛:如果产后身痛,方中可加大黄芪、桂枝的用量。

【现代应用】现代临床中,常用本方治疗末梢神经炎、皮肤炎中风后遗症、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病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