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太上老君注解 下部

 昵称65829145 2022-07-26 发布于广东
图片
道德经太上老君注解 上部

042→冲和章第四二
第四二讲→道的造化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wù),唯孤寡不穀(谷gǔ),而王公以为称(chēng)。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jiào),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生一:道的造化总原理是这样的,道为万物之本,但是道本无名,强名为一。


一生二:由一而分为二,则是有了阴阳,自然天地定位,就是二的数。


二生三:有了二数之后,就开始有了对待,有对待必有两端,如善恶分别,有两端必有中心处,所以一就开始成为三数。


三生万物:因此易经的数理,就以三为生数,而演变的,一切飞潜动植,一切有形有色之物,就成为万物了。


万物负阴而抱阳:阴的一面,居于幽暗,而且是柔弱的,所以往往是万物所持的正明面,因此阴以无形而身负其内,阳以有形身抱其外。


冲气以为和:冲气就是阴阳一气的中心,虚中之气,虚中之气是含有万物造化之机的,所以万物得其冲,便有生生化化之妙,此中之理若以人身比喻如下,(目有)虚灵而能视,耳有虚洞而能听,鼻有虚孔而能嗅,口有虚空而能吃,意有虚魂而能思,心有虚窍而能应,因此万物,皆以冲虚为本。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因此,刚才所讲的,皆以柔弱冲虚为本,就是因为它实在太伟大了,你看人都最讨厌听到,孤寡、不谷这些话,但是高高在上的王,却喜欢以它自称,这岂不是以柔弱来自损吗?如果侯王不自损,天下便不自归了,所以以虚下为用,实在太妙了。[不谷者无食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因此表面上,看来是受损的,实际上是得益的,在表面上看来,是得到利益的,实际上是受损的。如国君以孤王寡人自称是损的,反而得到天下人民的归心,如果国君以骄傲自满来夸示天下的话,反而会受到众叛亲离,如桀纣将天下视为己有,骄满自大,虽有天下而天下反叛之,就是一个借镜。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这是古代圣人所教导的遗训,我也就拿这个来教导别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也就是人生在世,应体悟大道而行,不可仗恃自己的力量,称强霸道,或是向人夸耀,否则会得不到善终的。


吾将以为教父:(另本冇教),所以我将以上这些巧妙的道理,当成父亲教导我一样,永远的记住它。

043→至柔章第四三
第四三讲→柔胜刚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就是水了,水它虽然很柔弱,确能穿山透地;又以无形之气为比喻吧,它能载运各种星球,所以这些无形柔弱的力量,往往能胜过有形刚健的物体;又好比圣人是柔弱的,祂常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无言之教反而胜过其它的教育;又比喻天下的母亲是柔弱的,可是世人无不是从母亲的怀孕育出来的。所以无形柔弱的力量,外表看来是不中用,但它确是最伟大的。


无有入于无间:所以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有形间隔,以及有形体的东西,更能支配它们。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因此我才知道,这无为的益处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所以这些没有言话的教化,不用言话的教化,实在非常有益的,如四时的变换、天地的运转、万物的生化。


天下希及之:像这些不言之教,天下实在很少有一物能比及的。

044→知止章第四四
第四四讲→身与名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与身孰亲:身外的声名与身内真我的生命,那一样应该亲近呢?


身与货孰多:身内真我实质的生命与身外多余的物质,那一样应该重视呢?


得与亡孰病:得到身外的声名,与失去真我永恒的生命,两者之间比起来,那一样贵重呢?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说,过份的贪求物质与名利欲望的人,必定要劳心劳力,大费精神,结果失去越大;贪求利禄的人,必定喜爱宝贵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很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结果往往身遭横祸。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所以知足的人,他的心就减少贪求,身心自然超于无忧无虑之间,远离了羞辱侮蔑之事,更不会遭到危险的祸事,像这样的人,可以与天地共长了。

045→清静章第四五
第四五讲→清净自然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若缺:大有成就的人,反而谦虚待人,这样的谦虚作为,在凡人的眼中,就好像尚未完满的样子,所以看起来有点缺失,其实这种人才是大有成就的人。


其用不弊:(敝另本作弊),但是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在一般人看来好像不值得学习,可是他的一切功用,反而没有丝毫的破坏,因为别人反而会更尊敬他,更崇拜他,更拥护他,更听从他。


大盈若冲:因此在圣人的眼里,能够达到功德满的人,心境就像虚无一样,心里反而什么也没有得到。


其用不穷:可是他的作用,反而生生化化,没有穷尽。


大直若屈:就好像正直的人,反而能包容一切,所以有时在外表看起来,就好像受委屈一样。


大巧若拙:而巧妙的人呢,就好比圣人的心,根本毫无贪得的机心,也没有多余的做作与行为,但以凡人眼光看来,就好像他们都是很笨拙的人一样。


大辩若讷(nè):所以说,对宇宙万物有深刻体悟的人,此种人应该是最有辩解的人,但他反而体悟心中,难以言谕,就是有时候他讲出来的大道理,别人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因此大辩论的人,反倒像不多说话的人。


躁胜寒,静胜热:人在急躁生气的时候,虽然体内热气沸腾,暂时胜过寒冷的天气,可是毕竟是不能长久,就像大风大雨一样,雨过仍然天晴,风过仍然平静,所以平心静气,才能永久胜过急躁的热气。


清静为天下正:所以说,清静无为才是天下人民所应追循的目标,因为这样能使万物各得其所,人民各得其归,天下自然就太平清正了。

046→知足章第四六
第四六讲→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有道的时候,国泰民安,人人知足,这个时候,能够用来战争的马,都可以让它在田野之中,粪田施肥,清闲自在。就好比有道的人,身心泰然,没有心猿意马、胡乱奔驰之患,而以中正之道立命,以和煦之气养身,自然清静无事了。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但是一旦到了天下无道的时候,人人贪得无厌,这个时候,战乱难免要发生了,因此,兵马也都要生死于荒郊野外了。就好比修道的人,如果不守清静无为的话,时时便会产生贪得无厌之念,导致心上之刀兵横出,性中之意马胡闯,不得一时的宁静,这个时候,三魂七魄尽成魔君之辈,时时扰乱,五脏六腑尽为交战之场,神无一刻之守舍,心无时刻之安闲,此就是人心无道之时。因此,性命怎能长保呢?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jiù)莫大于欲得:由此看来,天下罪恶之大的,还不能超过这些多思的欲望,如兄弟阋(xì)墙、朋友反目、覆宗灭族之事,皆是一念之微所害,就好像星星之火虽微,却可以燎原广阔。所以说修行之人,先要止念,念头如果不止,虽是日夜不眠的一心求道,但是只不过是劳形而已,因此学道之人就是受了欲望与不知足所害。


故知足常足:所以说,知足之人,无所不足,无往而不泰然,因为不求身外之物,反得身中自性之宝,如此之人,还有什么可贪求的呢?

047→天道章第四七
第四七讲→自然的原则与定理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天下总一个原则与定理,圣人就是能够体悟这个原则与定理,所以天下虽然很大,但是还是离不开这个原则与定理,所以圣人不必走出门户,就可以完全知道天下的一切事物了。


不窥牖(yǒu),见天道:因为宇宙天地之间,不过是阴阳动静而已,阴阳动静,不过是无极太极之理而已,圣人尽其本性,就是尽其天道,所以圣人之本性,就是行其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但是凡夫之人则不同,每每要以自己的眼睛,来了解天下的事物,而不知天下的事物是不可穷尽的,所以凡夫俗子费尽了毕生的精力,走遍天下,迷于身外之见,反而更迷失自己的本性,所以是走得越远,知道的反而越少,因为自己越远离了本性,受到外物之染的原因呀。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所以说,圣人他反而不必走遍天下,自己只求淡然无欲,但他仍然可以知道一切的,何必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搜寻身外之物呢?眼前就是法界了,心上圆明的人,自然可以洞见一切,因此圣人不必行远而可知一切啊。


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所以也不必视察外界,就可以说出自然法则的名目了,也不必去多余的造作,只要尽己之性,自然而(然)就完成圣业了。

048→日损章第四八
第四八讲→无为的妙处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一个人如果是为了学问求知见的话,是有益的,但是这种益只是短暂的,而学“道”就不同了,因为学“道”是要损去知见,除去情欲,更要排除妄念,所以是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除了损去了知见、情欲、妄念之外,更要把人情世态、及名利虚华一并丢弃,这样物我两忘、私欲净尽之后,就是达成无为的境界了。


无为而无不为矣:有了无为的境界,就是无所不为了,可是这个无为,其中隐藏着深妙的玄机,是动中之静、静中之动的无为,是虚中之实、实中之虚的无为。譬如天之无为而四时能行,地之无为而万物能生,因此人与天地合为三才,如果人能无为,真性了然,万物的造化,无不在身心之中,此是人之无为的妙处。


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所以要得到天下,如果以私欲之心,或是仗恃自己的力量,去取得的人,那么将不可得,所以一个真正体悟大道的人,他会以道德仁义去取得天下,如古时候的尧舜禹,这些圣人就是一个榜样,不但取天下,又取得天下人民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取得天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而秦始皇就不同了,他以私欲的作为,想将天下纳为己有,其实这种作为,反而使人痛恨,使天地神祇不悦,所以像这种取得天下的方法,是不足以效法的。

049→德善章第四九
第四九讲→圣人之心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所以说圣人的心,是随百姓的心态习俗,随宜制化的,祂不以一己之见教人,更不以私见或是分别之心待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所以圣人既然无分别之心,那么看到善良的人,或是见到良善的事情,圣人也以仁慈之心去亲近他,看到不善的人,见到不善的事情,圣人也一样以仁德之心去感召他。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而且圣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皆以诚信待人,无论是守信的人,圣人他这样对待他们,连一些没有信的人,他也是一样以诚信对待他们,使这些不诚信的人,能受到圣人的德信感召而归于诚信,这就是圣人的德信啊。


圣人在天下,惵惵(dié)焉,为天下浑其心:(惵另本作歙),所以圣人生活于天下之间,每每为天下的百姓,因为不知泰然自处,更做出悖理越轨的丑事而担忧,及感到恐惧不安,所以圣人何等的慈悲,他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而浑浊了自己清静的性体。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因此圣人有这么大的慈悲心,所以天下的百姓,皆以他为依归,时时的仰望着他,想听听他的话,听听他的道理,想看看他,看看圣人的慈容,所以圣人有这无上的德威。他看到天下百姓,就像看到自己亲生的小孩一样,去教导去感化他,这就是圣人可敬之处。

050→生死章第五十
第五十讲→出生入生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出生入死:人与万物一样,凡出生于世,就有死去的一天。


生之徒,十有三:可是人生存在生与死之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人,是小孩正在生长的年龄,这种比例,在十个人当中,占有三个。


死之徒,十有三:第二种人,是老年,将死的年龄,也是十个人当中占有三个。


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第三种人,是在中年的时期,就转向死亡的人,像这种人,也是十个人当中,占有三个。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这种人,他嗜欲太深了,自奉太厚了,常常因谋求衣食而劳累了生命,所以反而伤了生命,因此很早就归向死亡之路了。


盖闻善摄生者:但是听说很会摄养生命的人,这种人大概十个人之中,还不到一个人吧,这种人他了解真正的生死之道,所以他不属于生,也不属于死,他超越了生死的假相,所以他生在世,也不感到可喜,就是死了也不会悲哀,因为他已领悟到真我的生命,是不生也的、不死的。


陆行不遇兕(sì)虎:所以这种人,在陆地上走的时候,不会遇到一些犀牛老虎之类的野兽,就是遇到了,这些野兽也不会去伤害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圣人慈怀爱物,不伤害万物,就好像动物园的园丁一样,他了解动物的心,动物也了解他的心,所以就不会被伤害了。


入军不避甲兵:(避另本作披),而且这种人,即使走入了战场,也是出入无妨的,因为一个有圣德的人,不但是将军敬畏祂,连兵卒都敬畏祂。


兕(sì)无所投其角:因此以上所说的,犀牛虽然凶悍,却不以角去攻击他。


虎无所措其爪:老虎虽然勇猛,可是看了这种人,爪子也好像失去了作用一般。


兵无所容其刃:连兵卒作战的刀器,看到这种人,也都不知道攻击了。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圣人早已把生命托付给天地了,因此他把假我的肉体早已看空了,在我空之下,岂有死亡之理呢?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仇视与野兽这类的敌人,因为他已把万物看成一体了。

051→尊贵章第五一
第五一讲→道的真性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之:道为万物之母,所以万物皆从道体中而生的,但是万物生出来以后,


德畜(xù)之:还要以德去滋润它,这个德就是天地中的阳和之气,这个阳和之气能够蕴育万物使它生长。


物形之:成长以后,才有种种的万物,可是这些万物,本来就是从无形的道所生的,与无形天地之德培育而成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有形的万物,才知道无形道德的伟大。


势成之:但是在万物生长以后,如果没有四季寒暑的更替,阴阳互换的交流,则虽生长了万物,也不能使万物趋于成熟,所以势之所在,就有阳春之气的培物,及寒秋之气的逼物,这些四时的代谢。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及贵重德的。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命另本作爵),但是道虽然伟大,德虽是尊贵,却不以伟大与尊贵而自命不凡,仍然以自然处之,可是它这样的自然处之,反而得到永恒自然的尊贵。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另本冇德)(成之熟之另本作亭之毒之),所以道生了万物,德滋润了万物,让它们长大,又给它们抚育,又让它们自立成长,又让它们成熟,这些长养与覆护的大恩,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道还不以为自有,像这些大有作为的事,它还是不仗恃自己的能力,虽然是万物之主,但是它仍然不以主宰为自居。


是谓玄德:(玄另本作元),所以道实在是,具有极深远的至德呀。

052→守母章第五二
第五二讲→道的本源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mò)身不殆。塞(sè)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jiàn)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地万物都有它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道,道创造天地万物,所以道是天地万物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然知道天地万物是道之所生,就知晓道为母,物为子,道为体,物为用,所以现在的人,只知物而不知道,是背道而驰呀。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因此当你认识这个道以后,就要秉守这创造天地万物的道,就是身亡的时候,也不会感到恐怖与危险,因为你已经回归到道的母怀中了。


塞其兑,闭其门:所以如果不想让精气神外驰,就要塞住了人的欲望之口。


终身不勤:修道之人,如果能塞闭欲望之口,与六贼之门,则一辈子受用不尽,不必动用多大的勤劳,自然可以成就大道的。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否则,终身不知闭住这声色货利之门,只知仗恃自己的才能,而丧心争斗于红尘之中,那就不可救药了。


见小曰明:因此能够察觉微小事的人,才是明白大道的人。


守柔曰强:能够守着柔弱之道的人,才是真正强胜之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但是,明白大道还是不够的,仍然须要回光反照,使得心德内外相应,这样才能归于灵明觉悟之中。


是谓袭常:(袭另本作习),能够这样做的人,就能达到身心无挂、安然自得了,更可说是实行大道已经习惯了。


053→大道章第五三
第五三讲→大道之行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迤yí)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cháo)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假使我有一些智能,要行于大道的话,还须要小心谨慎,因为不小心的话,还恐怕会走入歧途末路之中呀,这为什么呢?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因为我看到了,大道本来就很平坦的、很宽大的,可是偏偏有些贪妄的人,他喜欢寻找小路走,这样的结果不但无益,反而害了自己,这些都留给我很大的警惕。


朝(cháo)甚除:就以一些当朝的文武百官,为譬喻吧,朝纲都已经保不住了。


田甚芜(wú):百姓的田地也都已经荒芜了。


仓甚虚:仓库的稻米也已经快要没有了。


服文采:但是还有一些贪官污吏,尚穿着华丽的衣服,来显示自己的尊贵。


带利剑:身上还带着明亮的利剑,来夸耀自己的强悍。


厌饮食:不但如此,更是一心追求美餐、美酒来吃喝享受。


资货有余:(资另本作财),而且只顾自己的财货有余,更不去接济别人。


是为盗竽:(竽另本作夸或跨),像这种人,不就是像极了,恶人的作为吗?


非道也哉:(另本冇也), 所以像这样的作为,实在很不合乎大道的。

054→善建章第五四
第五四讲→德的余荫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zhǎng);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天地之间,如果建立有形的东西,容易被拔去,购置有形的物品,容易被取走,因此唯有善于建立道德的人,才不容易被拔去,不容易披取走,这为什么呢?因为道德是建立于无形的心中,所以没有形体让力量拔去,也没有其它力量,能让无形的道德脱落。


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所以能够在生的时候,行乎道德的人,他死了之后,仍然有社稷宗庙,让子子孙孙祭祀,代代相传不绝。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因为他的德,实行于身,所以他的善德,才有如此的完美。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所以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他修德充实于身的话,必能使家人得到德的余荫。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zhǎng):如果这个有德望的人,德化于乡里之间,则乡里之间必然能够得到教化上的长处。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邦另本作国),如果德化于国家的话,这个国家也必然会得到兴旺。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如果德化于天下的话,也一样能够感召天下。


故以身观身:因此我明白以上这些道理之后,我就以自己的身心体悟,去观察别人的一切作为。


以家观家:以自己的家庭教化,去观察别人的家庭教化。


以乡观乡:以自己的乡里教化,去观察他的乡里教化。


以邦观邦:(邦另本作国),以自己的国家教化,去观察其它国家教化。


以天下观天下:以现在的天下教化,去观察未来天下教化。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所以,我何以知道天下的变化情况呢?就是以上的道理推究而得的。

055→含德章第五五
第五五讲→德性深厚的人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包含德性深厚的人,就好像天真无邪的婴儿一样,那么的无知识,那么的顺天自然。


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搏另本作抟),所以毒虫要螫他,他也不怕,猛兽要伤害他,他也不怕,凶恶的野鸟要扑抓他,他也不怕,因为他毫无伤人之心,亦无惧怕之意,心灵中纯然物我两忘,那里会去顾忌毒虫之螫、猛兽之害、以及野鸟的扑抓呢?


骨弱筋柔而握固:别小看这些婴儿,虽然筋骨柔弱,可是当他握起小拳来,却是非常的硬朗。


未知牝牡(pìn mǔ)之合而峻作:(峻另本作朘或全),他虽然不懂得男女之间的情欲,更不懂雌雄之间的交合,可是他的真阳之物,却能常勃起。


精之至也:这就是他的真精已达到极点的表现啊。


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嗄另本作嚘),你看他终日的号哭,但是声音仍不沙哑,这就是他保守太和之气,已达到极致的表现啊。


知和曰常:因此由以上的举动,我们可以知道,赤子之心,不但不怕外物的伤害,况且骨弱而握固,无知而阳举坚,哭叫而不嘶哑,这些表现,就可知道婴儿他保全了太和之气。而我们不能保持这些太和之气,就是我们欲心动而神乱,嗔心动而气耗,情欲动而精散,这就是我们不能返回先天真常之的原因啊。


知常曰明:如果能够知道真常之道的人,可算是明白谁是真我的人,能够明白真我的人,他的心自然能够像秋天的月那么明亮,像晴天中的潭水那样明净,所以,这种人也是明智的人。


益生曰祥:这种人,也自然知道,保养先天太和之气,以增益长生之道,能够增益长生之道的人,就是吉祥的人了。


心使气曰强:但是,现代的人,往往不去保固先天的元气,反而妄动暴躁,自以为很刚强的样子,其实这都是不对的举动。


物壮则老:因为你妄动暴躁,这都是勉强的行为,勉强的行为,总是支持不久,支持不久,就好像万物的强壮,就会老了,老了不是早日迈向死亡之道吗?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所以,这都是不会合乎道的举动呀,不合乎道的举动,就要早日自我灭亡了。

056→道贵章第五六
第五六讲→悟道的人

第五十六章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真正悟到道的人,心与道合,可是却难以用言语表达。就像释佛所说: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达摩祖师所说:达摩东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工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可见道是如何的微妙了。


言者不知:可是偏有一些好于炫耀自己的人,喜欢在大庭广众,高谈阔论,行为乖张,高傲自取,其实这种人反而是不知道的人。


塞其兑:所以有道的人,他自先塞住了,他的口舌纷争。


闭其门:关闭他七情六欲之门。


挫其锐:折挫他锋芒又高傲的锐气。


解其纷:这一切才是解脱纷扰烦恼的方法。


和其光:同时,有德之人,他毫无高傲之心,就是有功于众生,可是他的心与众生的心,仍然能够像灯光与灯光,在一起的时候那样的混合。


同其尘:那样的不矜奇、不立异、不粉饰,随俗同尘。


是谓玄同:他的作为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使人感到特别,反而与人共同相处。


故不可得而亲:但是这种人,你想亲近他,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心同虚空,是不染情欲的。


不可得而疏:你想疏远他,也是很难的,因为他慈悲为怀,关爱世人,使人难以舍弃他的恩德。


不可得而利:你想利益给他,其实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淡然无欲,只是抱着,取之众生,用之众生而已。


不可得而害:你想加害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有解脱之心,能够超出生死的假相。


不可得而贵:你想贵重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不贪慕,荣华富贵的虚名地位。


不可得而贱:你想轻贱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心灵中时时怀有,如瑰宝般的牟尼宝珠。


故为天下贵:因此,外在的形像,以及褒贬毁誉,都不能打动他本心的自在,所以这才是天下最尊贵的人了。

057→治国章第五七
第五七讲→治国之道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国:治理国家要以正道的方法,不要以奇巧的方法。


以奇用兵:只有在用兵的时候,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奇巧的方法。


以无事取天下:因为治理天下,要使百姓平安无事,才可以取得天下百姓的心。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我为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就是以下的道理,给我的启示。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比如,治理国家,如果发布禁忌太多的政令,就不能便民,人民于无法顺利工作,无法顺利工作,农工商生产就要少了,所以人民就会越来越贫穷。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如果人民拥有太多利害的杀人武器,打杀的事件,自然就多,因此要治理人民,就会愈感到混乱。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技另本作伎),如果人民有技巧的居心时,一些邪恶又奇怪的事物,就越来越多。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在法令设得很多的时期,就是道德仁义失落的时候,道德仁义失落的时候,盗贼恐怕就要越多了。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所以,上古的圣人曾说:只要我浑全天理,顺天应人,人民就会自我约束,自我导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只要我虚心恬淡,不妄动,不纵欲,人民就会自然归于清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只要我不施,禁忌太多的政令,去扰动百姓的行动与安宁,就是便民,然后人民自然康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只要我不贪慕享乐,人民自然也会归于纯朴。

058→察政章第五八
第五八讲→治国方针

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淳另本作醇) ,治国的方针,若能以宽大为怀的胸襟,人民反而过得淳朴、安定、知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治国的方针,若是私智自用,严刑苛罚,人民反而狡诈多端,忧虑不安。


祸兮福之所倚:因此灾祸的里面,已经隐藏了幸福的到来。譬如说,发生过灾祸的人,才知道幸福的可贵,因此才知行功立德,去追求永恒的幸福之道。


福兮祸之所伏:幸福的里面,也潜伏着灾祸。比如说没发生灾祸的人,他不知珍惜幸福,反而为非作歹,奢侈浪费,造下罪业,一日因缘成熟,灾祸就要临头了。


孰知其极,其无正耶:但是,像这种祸福循环,物极必反的道理,有谁能够了解他的究竟,有谁能在无形中去认识这些真理呢?


正复为奇(qí):所以,人心不古,本来是正直的道理,人却认为那是奇怪的理论。


善复为妖:本来是善的教导,人们却认为那是妖怪的行为。


人之迷,其日固久矣:因此世人迷昧于邪正善恶的分别,这种日子,已经很久了。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所以唯有圣人,他为人的方针,能够在保持方正之中,又没有锐利的棱角去割伤他人。


廉而不刻:(刻本作刿),他为人清廉,可是在处事方面,又很厚道,绝不疾恶太严,或苛刻太甚。


直而不肆:他为人正直,可是绝不直率得过于放肆。


光而不耀:他心性光明,可是绝不炫耀(于)他人,这就是圣人德性深厚的原因啊。

059→长生章第五九
第五九章→治人事天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chóng)积德,重(chóng)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啬(sè):治理世人,以及事奉上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神不妄泄。


夫惟啬:因为精神不妄泄,就能够心德全备,心德全备,就好像回复到自己的本性。


是谓早服:像这种事,就像每个人起床之后,要穿衣服一样,是首要的事。


早服谓之重积德:所以起床穿衣服,也是我们早已习惯的事,而且每个人一生当中,都是不断的做,我们的德性,如果能像起床穿衣服一样,累积下来的德性,一定是深厚的。


重积德则无不克:一个德性深厚的人,他要治理人,要事奉上天,就没有不能胜任的。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既然是没有不能胜任的,就难以估计他力量的极限。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像这种力量难以估计的人,也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了。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有这种人来治理国家,就像国家的褓母一样,能够率天下之道,治理天下当然可以长久了。


是谓深根固蒂:(蒂另本作柢),就好像根深牢固的树,就能结出结实的果子。


长生久视之道:如果以这个道理,去实行于修身养命方面,这种人无形的生命,也可以长久的生存在人们的眼前,让人崇敬、奉养、朝拜,因为治国与修身是一样的道理呀。

图片

060→治国章第六十
第六十讲→纯朴祥和的世界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大国若烹(pēng)小鲜:(烹另本作亨),治理大国家,就好像在烹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去翻动它,否则就会将一条鱼煎得破碎不堪,治理国家也是一样,不要常常去变动政策,否则人民也会因政策的变来变去,而难以适应,感到烦闷。所以这都是为政的人,因为失去诚信,使人民对遵守法律,也失去信心的结果。


以道莅(lì)天下:因此,为政的人,如果能以道的无为、清正诚信,去治理百姓的话,自然能够达到和气致祥的目的。


其鬼不神:连恶鬼的作乱,也难以显出神奇的灵应。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但恶鬼难以显出神奇的灵应,就是威灵的神明,也不会去伤人,因为百姓都是善人,神爱善人,尤所不及,怎会去伤人呢?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所以,非但威灵的神明不伤害人,就是圣人在世的时候,看到人民善气祥和,他也不必慨叹人心不古,更不必使出浩然正气,去伤害一些为非作歹的伪君子。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如果能够达到[无为],无形的鬼神,与在世的圣人,都不伤害人,这就是天下德性感交的时候,也好像天下之人,都回归到本来天真与纯朴的世里,那样的祥和与清静。

061→为下章第六一
第六一讲→大国谦卑小国谦恭 


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xù)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者下流:大国该学大海的卑下自处,虽是居于下流,


天下之交:但是唯有居于下流,才能成为百川众流交会的归处。


天下之牝(pìn):就好像天下的雌性动物,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常以柔弱的静定自处,但是却能胜过雄性动物的刚强躁动。这就是以静定为下,反而能胜刚强躁动的原因。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所以说,大国若能以谦卑自处,更以诚信有礼对待小国,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服,更能取得小国的归向之心。


小国而下大国,则取大国:小国若能谦卑自处,更以诚信有礼对待大国, 就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更取得大国的崇敬之心。


故或下以取:所以,无论是大国谦下,以求小国的信服,


或下而取:或是小国谦下,以求大国的信任。


大国不过欲兼畜(xù)人:(畜另本作蓄) ,大国为政的最终目的,只不过是爱护天下百姓,既然天下百姓皆是安定纯朴,治理大国的使命也算是达成了。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另本冇入),小国治理百姓的最终目的,不过是愿意侍奉人民,使其过得平安无事,因此他对大国的要求,也只是希望大国能将小国平等看待而已。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所以无论是大国或是小国,如果要达到这种目的,首先就要以谦卑自处。


故大者宜为下:而且最要紧的,就是大国应该,首先以谦卑低下做为模范,能够这样,天下自然太平了。

062→道奥章第六二
第六二讲→道的奥妙     


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yé)?故为天下贵。 


道者万物之奥:道是万物之中,最精微、最奥妙的东西。


善人之宝:善人经常视为修身养命的至宝。


不善人之所保:就是不善的人,也会依赖道来保障自己。例如俗语说:“盗亦有道。”就是最佳的左证,可见坏人有时候,也要仰仗道来保护自己。


美言可以市:所以有时候,当你讲出一句话,合于道的至善美言,就可博取别人的钦佩。


尊行可以加人:这就是说,只要你合于大道行事,有尊贵的行持,就能高人一等。


人之不善:人往往有迷昧的时候,而做出不善的事。


何弃之有:可是只要你有改过向善的心,谁不会原谅你呢?谁还会遗弃你呢?但是最怕你的忏悔之心不诚,良知不坚,本性不改,力行不恒,所以才会自弃弃人,为人所弃。


故立天子,置三公:所以说,如果你不以道而行,即使得到世间的一切,如拥有了至上的王位,又设置了文武百官,前呼后拥,


虽有拱璧,以先驷(sì)马:两手又拥有希世珍宝的美玉,乘坐富丽堂皇的马车,如此的尊荣华贵, 


不如坐进此道:还不如体悟大道,深入道心,来得实在永恒。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所以古代的圣人,才如此的尊贵大道,这是为什么呢?


不曰求以得:无不是因为,日日求于大道,日日行于大道,如果不这样做,便要背道而行,一旦背道而行,就要造下罪业了。


有罪以免邪(yé)?:一旦造下罪业,难道可以免受因果的惩罚吗?


故为天下贵:所以,道实在是天下最贵的了。
 
063→无难章第六三
第六三讲→圣人的处事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无为:圣人处事,不是为了欲望而处事,也不是为了贪得而处事,更不是为了私利而处事,纯是为了大公无私而处事。


事无事:圣人的行事,不以心机而行事,不为功业行事,不为名利行事,心性中纯然、虚无为怀而行事。


味无味:圣人的品味,不是为了情欲而品味,不是为了满足欲望而品味,更不是为了贪欲而品味,纯然是以自然淡泊无味而品味。


大小多少:可是凡人的心灵欠缺,常常以大为小,以多为少,而圣人的心境就不同了,他心灵中一切具足,不缺少一物,因此圣人能以小为大,以少为多。


报怨以德:所以圣人的心灵是万德具备,心中无怨,假使有人误会他,对他产生愤恨的心理,他还能以德报怨,绝不怀有报复之心。


图难于其易:因此,如果你想学圣人的作为,必先从容易的事做起,能将容易的事做好,才能将困难的事情做好。


为大于其细:要做大事情也是一样,先从细小的事情先做好,能先从细小的事情做好,大的事情才能做好。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所以说,要做天下的难事,必先从容易的事情开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做天下的大事,必先从细小的事情开始。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因此圣人,他总是先从细小容易的事情开始做起,而不是一下子,就想做大事业。


故能成其大:所以,他最后根基稳固,终于能成就大事业,可是凡人他轻视心性的修养,他们以为那是小事情,但是小事情都做不好,怎能成就大事业呢?


夫轻诺,必寡信:这就好像一个人,马马虎虎点头答应的事,这个人一定没当做一回事,没当一回事的答应,必然是缺少信用的。


多易必多难:还有,如果把事情看得很容易,而且事先一点也不准备的,到时候发生的困难反而越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所以圣人,开始的时候,先把每一件事都认为困难,事事戒慎自己,时时反省自己,最后反而天下无难事了。

064→辅物章第六四
第六四讲→修己治人的方针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其安易持:国家安定的时候,为政的人,容易保持治理的大事。


其未兆易谋: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纷乱的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如果有违反正常的事情,刚要发生,便能一目了然,能够一目了然,才容易找出图谋的对策。


其脆易泮(pàn):就好像说,一件事情刚要形成的开始,总是比较脆弱的,比较脆弱的东西,总是容易分化。


其微易散:也比如说,微小的东西,容易散失,尚未凝结的事物,容易分散。


为之于未有:所以,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绸缪(chóu móu)于事情未发展的开始。


治之于未乱: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要在尚未混乱之前,就先做好治国的基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好比,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树木,它的成长,也是从一粒细小的种子开始萌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栋九层楼高的平台,也是从一畚箕(běn jī)一畚箕的泥土累积起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走千里的路程,也是要从脚底踏出第一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因此,行为超出以上过程的人,一定会失败的,因为他太执着、太任性,太执着、太任性的人就是缺德,缺德的人就会失去一切。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所以圣人,了解这种道理之后,他就守住浑全的德性,不与人纷争,也不执着得失之心,既然不执着得失之心,所以也没有失落的痛苦。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但是世人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只因一时的松懈而遭到失败。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因此,能够将最后关头,当做开始一样谨慎的人,他就不会失败。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所以,圣人所欲求的,是一般人所不欲求的,譬如圣人欲求的是自在解脱,而不是贵重的金银财宝。


学不学:圣人所学的,是一般人所不喜欢的,好比圣人所学的是内在生命的哲学,而不是追求虚荣浮华、卖弄心机。


复众人之所过:所以圣人他只是想,回复到自己的本性良知,提醒世人不要胡作非为,违背自己的良知而已。


以辅万物之自然:这就是圣人将所要做的事,先去了解,先去实行,然后他才能辅佐万物,回归自然纯朴。


而不敢为:因此,圣人他的任务太大了,世人的注目也太深了,所以他更不敢胡作非为,而乱了修己治人的方针啊。

065→玄德章第六五
第六五讲→回归纯朴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古时候,了解以道治国的人,不教人民斗智机巧。

将以愚之:而教人民纯朴敦厚,为什么呢?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为国家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人民的智谋太多。


故以智治国:所以如果以智谋来治理国家的人,等于教人民互相斗智,一旦上下互相斗智,自然两败俱伤,在两败俱伤之下,国家就要要乱了。


国之贼:因此,这种教人民斗智的办法,实在是教人民为贼呀。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反过来说,倘若在上的人,不以智巧治国,人心自然纯朴,人民生活自然安定无争,这才是国家的福祉。


知此两者:所以,如果有人知道以上两种道理的人,


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就可成为治理国家的模范,能够成为治国家模范的人,就是有玄妙德性的人。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当玄妙德性发辉到更深更远的时候,在外表看来,似乎与世俗的轨道相反。


然后乃至大顺:其实这正是使人民更归于纯朴,归于和谐的妙境啊。

066→江海章第六六
第六六讲→谦卑低下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汪洋的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众流之王。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使百川众流之水,无论净秽皆能容纳,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民另本作人),圣人他能够高居万民之上,就是他心口一致,而且先谦自己的言语,自称为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民另本作人),所以,如果你也想居于别人的先前,那么你必须先尊重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人,所有的人才会尊重你,反之你轻视所有的人,所有的人就轻视你。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另本冇圣人)(民另本作人),圣人就是知道这些道理,所以他虽然居于上位,可是他处处谦虚为怀,使居于下方的人民,都不感到威重的心理压力。


处前而民不害:(民另本作人),所以圣人虽居于所有人的先前,可是人民会自然的崇敬,不会去嫉妒他,或是加害他。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而且天下的人都乐于推举他,而不讨厌他。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人也就没有人能胜过他了。


067→三宝章第六七 
第六七讲→慈祥的爱心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xiào)。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天下人都说,我把道讲得很大,其实看不出道有什么能力,根本不像很大的样子。


夫惟大,故似不肖:不错,就因为道很大,所以才不像任何东西。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如果它像某一种东西的时候,岂不是,很久以前就被人认为,那是一件很细小的东西吗?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保另本作宝),但是在修身处事方面,我有三项要诀,只要你持有它,就是你身中之道了。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那就是第一,慈祥的爱心;第二,节俭纯朴;第三,不敢自高自傲于别人的先前。


夫慈故能勇:因为慈爱才能产生勇气。就好比一位母亲,为了儿子的生活,必须背负自己责任的勇气,这就是慈爱所发挥的勇气。


俭故能广:因为节俭自己的精神不妄泄,所以才能精神饱满,使先天之气转,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元神复位,然后天地任我邀游,更能发挥广大的救人救世大事业。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因为谦虚卑下的美德,才能受人尊敬拥载,像这种德性的发挥,正是大器晚成的写照。


今舍慈且勇:可是现在有人舍弃了慈祥的爱心,而好勇斗狠且好出风头。


舍俭且广:舍弃了节俭纯朴,而荒淫无度且浪费光阴。


舍其后且先:舍弃了谦虚退让,而好争好斗且瞧不起人。


死矣:像这种人,就是自己想要快一点迈向死亡之路了。


夫慈以战则胜:所以说,抱着天性慈祥的正气,才是永恒的勇气,此种勇气才有真实的力量,以此种力量去对付逞强邪恶之辈的扰乱,才能得到真正的胜利。


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而且以慈爱来防守,就能得到巩固,因为慈爱本是上天所赋的本性,尽到天赋的本性,天下之人就会拥护爱戴,能够得到拥护爱戴,在上位的人自然能够得到巩固的支持了。

068→不争章第六八
第六八讲→最佳的勇士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为士者不武:最佳的勇士,绝不会夸张自己的武力,也不会逞强好斗,更不会显出凶狠的样子。


善战者不怒:最好的战士,是时时保持太和之气,以及养精蓄锐,绝不会轻易就暴躁发怒。


善胜敌者不与:最会打胜仗的将帅,是最不想要宣布和敌人交锋打战,如果宣布与敌人交锋打战,也是为了早日和平着想。


善用人者为之下:最会用人的长官,常常关怀部下,为部下着想,如此的信诚关照,才能让部下信服拥戴。


是谓不争之德:以上这些都是不与人相争的美德。


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是用人的真正力量,这就是配合天地之德,顺其古道,所表现的极致啊。
 
069→用兵章第六九
第六九讲→真正的胜利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xíng)无行(háng),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军事专家有一句箴言:我不敢主动先向对方挑战,只有在对方已经开始攻击的情况下,才起而应战;我不敢以残暴好杀之心,去争强争霸,我只想保全固有的国土,使战争早日平静。


是谓行无行:这样的打仗,虽然国军士气高昂,可是却没有杀气腾腾的凶恶。


攘无臂:虽然高举着臂膀,高呼着口号,可是却没有凶残暴虐的模样。


扔无敌:虽然互相打仗,可是却没有不共戴天的深仇,要怀恨在心,因此,这种人不是为了好杀好战而打仗,只是为了正义、为了和平而打仗,像这种慈爱光辉的打仗,才能使军民全心全力以赴,也是胜利的象征。


执无兵:所以说,这种战争虽然手里拿着兵器,可是,这正是正义之手,不是杀人的凶手。


祸莫大于轻敌:灾祸的发生,都是好战好杀的人所引起的,而这种人也是过份轻敌的人,殊不知轻视敌人就是失败的主因,因为再小的国家,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军民同心,这种力量的韧力,就远胜凶残暴虐的好战之军。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是顺天行事,一个是逆天行事,差别就在于此。


轻敌几丧吾宝:因此轻敌的人,就会失去陆拾柒章所讲的:“慈爱节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项宝贝,失去这三项宝贝,以国家来说,等于失去国家的命脉。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所以说,不以好杀好战去打仗,而以顺天行事、悲悯苍生出战的国家,它到最后才能得到真正的胜利。


070→怀玉章第七十
第七十讲→我的言论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pī,“被”同“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的言论,实在很简单,你们应该容易了解,而且又容易做到才对。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是现在天下的人,本性已经迷昧了,所以才不了解我的道,又难以遵照我的道去做。


言有宗,事有君:因为我所说的言论,都有个宗旨,我所说的事情也都有个含意。


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也:可是你们就不了解这些宗旨,又不了解这些含意,这都是你们受到耳目见闻所染已久的原因,所以才不知道我所说的话,更不知道我所讲的道理,更不了解我的心意。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另本冇矣),因此,真正了解我“道”的人,的确太少了,大概是我所说的“道”太珍贵了吧。


是以圣人被褐(hè)怀玉:因此,圣人就好像一位,身外披着破旧衣服的人,可是内却怀有宝玉,别人怎么会知道呢?

071→不病章第七一
第七一讲→知与不知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上:已经了解“道”,却认为自己还不了解“道”的人,是真正了解“道”的上等人。


不知知病:尚未了解“道”,就志得意满,而且还自吹自擂,自以为了解“道”的人,就是得了高傲夸张的病症。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唯有先知先觉的人,了解高傲夸张是一种病,所以,以后才不会再犯上这种病。


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就是这种人,所以圣人就没有这种病,因为他知道高傲自取是一种病,所以圣人就不患这种病了。
 
072→畏威章第七二
第七二讲→爱惜自我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yà,“厌”同“压”)其所生。夫唯不厌(yà,“厌”同“压”),是以不厌(yàn)。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àn);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民不畏威,则大畏至矣:做什么事,都胡作非为,而且又毫无畏惧的人,比较大的灾祸很快就要降临,这正是自寻的罪恶之途,也是自寻的毁灭之路。


无狭其所居:因为你们不要把你以后的去路,狭窄起来,应该要开阔你的心胸,就好像四海之内皆兄弟,无处不是我的居所、无处不是我的归处,一样的广阔。


无厌其所生:而且你们不要厌弃真我,应该赶快去修身立命,使真我,不生不死、不来不去、自在解脱。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因为唯有这样,不厌弃自己的真我,天地万物也才不厌弃你。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所以,圣人只求明心见性,而不受外在的一切蒙蔽本性。


自爱不自贵:这就是圣人爱惜真我的大生命,不受因果轮回的拘束,因此,他不贵重身外的荣华富贵、以及人间的虚情假爱。


故去彼取此:这就是圣人看轻假身,而求真我的解脱。


073→天网章第七三
第七三讲→因果罗网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wù),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则杀:凡是想表示自己勇敢,而残暴好斗,又胡作非为的人,必会遭到杀身之祸。


勇于不敢则活:凡是不敢轻举妄动,又不逞强好斗的人,就可以明哲保身。


此两者或利或害:以上两种人,一种是对自己有利,一种是对自己有害。


天之所恶: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讨厌刚强好斗的人。


孰知其故:可是有谁能够知道它的原因呢?


是以圣人犹难之:就是圣人,也难以了解这些道理,但是冥冥之中,就好像有这个定数,有这种感应。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相信,你看吧,天的法则、天的造化,它经常不与万物相争,可是它从古代到现在,无论你怎样与他相争,到最后还是它得到胜利。


不言而善应:这好像,上天虽然不说话,可是它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感应。


不召而自来:不用你去安排与召请,它自然就降临下来。


坦然而善谋:(坦另本作繟),而且报应较快的,反而知道警惕,知道忏悔反省;报应较晚的,罪恶就愈深,罪恶愈深的,灾祸就愈惨,像这种因果报应,好像上天早就谋算好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漏另本作失),这就是上天散布下来的因果罗网吧,它就是那么的广阔,那么的稀疏,可是对因果报应,都丝毫没有漏失呀。

074→司杀章第七四
第七四讲→暴政之下(一)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常不畏死:(“常”有版冇此字),政治家如果施行暴政,老百姓一定不堪暴政的摧残,如果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也不怕死了,就想起来革命反抗。


奈何以死惧之:到了这个时候,执政的人才想以杀人去威胁百姓,有何用呢?


若使民常畏死:因此,如果百姓生活在安定的时候,他是怕死的。


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为非作歹,执政的人以政治清明的作风,把这些为非作歹的人抓起来,审判死刑,还有谁敢再来送死。


常有司杀者杀:但在暴政之下,一切情形就不同了,常常遇有在司法官的命令之下,刽子手才杀人的。


夫代司杀者杀:也有一些不是司法官命令之下,也不是刽子手,就乱杀人的。


是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就好比一位不是砍柴的木匠,也要代替别人去砍柴,这种代替别人去砍柴的事,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啊。

075→贵生章第七五
第七五讲→暴政之下(二) 

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暴政之下,执政的人只顾自己纵欲玩乐,对人民失去仁义礼智信,在这个时候,课税必然超过人民所得,人民在入不敷出,又劳力用尽的情况下,自然就饥饿不堪了。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这就是执政的人,失去仁义礼智信的原因,所以人民也跟着奸诈虚伪,等到这个时候,要治理百姓,就困难重重了。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求另本作生),一旦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人民也就不怕死了,这都是在上位的人,纵欲玩乐过份奢侈的原因,才使人民不怕死的结果。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所以,唯有清心寡欲、恬淡虚静,才是真正贵重他自己的生命,自奉太深、纵欲太深,反而是轻视自己的生命。

076→柔弱章第七六
第七六讲→柔弱与刚强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之后,身体才变成坚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万物也是一样,你看花草树木,它在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的,只有死了之后,它才变得坚硬。


故坚强者死之徒:由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如果守住刚强顽固的人,就是想快点迈向死亡的人。


柔弱者生之徒:反而谦退柔弱的人,才是走向永生之路。


是以兵强则不胜:因此,逞强于兵力,喜欢战争的国家,往往得不到胜利。


木强则拱:(拱另本作共) ,就好像树木强大的,反而要遭受砍伐。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所以说,经常自夸强大的人,反而使人讨厌,让人看不起他,而以让退柔弱自处的人,反而让人崇敬拥戴。

077→天道章第七七
第七七讲→天道的微妙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天道的微妙,就好像拉开弓箭,准备射击的情况。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目标在高的地方,弓弦要往下拉,目标在低的地方,弓弦就要往上拉。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距离较短的,拉开弓箭的力量就要小一点,距离较远的,拉开弓箭的力量就要大一点。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的微妙,也是如此,物极必反,循环不已,万物总是在平衡又调合的情况下,生生化化,调节运转。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可是世人就不是这样了,比如在为人处事方面,常常去做锦上添花这些虚伪的事,而救济贫困这些实质的工作,却少有人去做。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所以,有谁能够将有余的精神与财力,奉献给天下贫困的人呢?

唯有道者:我想只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到吧。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因此,圣人体悟大道,还不敢仗恃自己的能力。


成功而不居,其不欲见贤邪(yé):顺天行道也不想自居其功,这是圣人他不愿处处夸耀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长处去补助天下百姓的不足,这就是圣人所行的天道啊。

078→水德章第七八
第七八讲→柔弱的益处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没有一样能超过水了。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先另本作胜),水虽然柔弱,可是,如果有其它坚强的东西去攻击它,它总是得到最后的胜利。如石头丢到水里,就被它涵盖,因为它有包涵性;如火遇到它,就会被扑灭,因为它有化解性;如泥土遇到它之后,就变得柔软,因为它有柔韧性;如木材浸在水里,就会腐烂,因为它有渗透性;如钢铁浸在水里,就会生锈,因为它有浸蚀性。


以其无以易之也:而且,它无论在什么地方,柔弱低下的本性绝不更改,因为它有平等性。


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以上这些都是代表着,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原理。


天不莫不知,莫能行:像这样的事实,天下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的,可是世人就很少有人,能够学习水的榜样。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受全国人民的污秽与侮辱之人,才称得上国家的主人翁,能够承受全国灾难的重担,才称得上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你看像这种卑下委屈的话,就是圣人柔弱的真正本性,但是却能得到反面的益处呀。

079→左契章第七九
第七九讲→上天的德性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世人好胜之心甚强,私心过重,所以常常为了某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争执,或是结下仇恨,像这种事情,都是双方自负心甚强,才产生的结果。因此,纵然在某种机缘下,有人出面调解了恩怨,可是双方仍然有些不愉快的心情,隐藏心中,还是难以化解的,所以,这种和解,只是勉强的和解。


安可以为善:像这种勉强的和解,难道可算是完善的结果吗?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所以唯有圣人的心虚静恬淡,不与世人纷争计较,如果有恩于世人,也不惦念心怀,就好像放款的官员,尽管发出款项,没有舍不得的念头,也没有回报的思想,这就是有德之士的作为。


无德司彻:可是世人的心就不同了,就好像是催讨债款的人,借多少讨回多少,一点也不放松,这不就好像无德的人,布施了一些金钱财物,心里就一直惦念着回报吗?


天道无亲:所以只有上天的德性,是最令人钦佩了,因为它养育万物,是不分亲疏贵贱,同样的施予恩惠,因此行善之人的心境,应该学习上天的德性。


常与善人:然后,你就是上天的知己,跟它一样,拥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了。

080→不徙章第八十
第八十讲→纯朴的世界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xí)。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佰另本作伯),如何回复到纯朴的世界呢?应该像人民很少的小国家一样,大家都过着纯朴和谐的生活。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在这个时候,人民安居乐业,相处无事,就会尊重自己,也不想到处搬家了。


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这个时候,虽然有船有车,也没有人争先恐后想去乘坐。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就是武装的兵器,也不知道要放在那里。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时候,人民吃饭都觉得甘甜,粗衣都觉得华丽,居家都觉得安乐,风俗习惯都觉得乐趣。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邻近的邦国,互相远望都觉得友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觉得调合。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时候,人民生活满足,就是活到老也是没有怨言,更不想搬家了。
 
081→不积章第八一
第八一讲→圣人的使命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zhì)者不博,博者不知(zhì)。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信实的话,不是花言巧语,所以听到耳里,总是不悦耳动听。


美言不信:花言巧语的话,虽然动听,可是不一定是从心里讲出来的,因此这种话,总是缺乏信用实在。


善言不辩,辩言不善:(言另本作者),美好的事物、良善的言语,不必去费口舌争辩,费了口舌争辩的事情,便非良善的言语,也非美好的事物。


知者不博 :(博另本作搏),求真的大智慧者,社会知识不必广博,广博反而得了知障,这就是圣人守一而万事毕的原理。


博者不知 :(博另本作搏),所以,求得外在广博的知识,不一定就是真知的大智慧者,因为追求外在的形象,越追越远,越追越迷,而且永远无法探求真正的答案。


圣人不积:因此,圣人不必追求外在的知识,更不必追求物欲来占为己有。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他只是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人,去礼让人,然而他却没有想到自己所做的结果,反而受人来钦佩,让人来崇敬,不但如此,另一方面更使祂的博爱精神,留在世人的心灵中,刻下了永恒的追思和怀念。


天之道利而不害:因此,祂好像上天的道理,只是利益万物,而不去侵害万物。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的道理,只是负担调合大自然的使命,而并不与人群相争。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