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活用“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探析

 东山威夷 2022-07-26 发布于广西

《金匮要略》活用“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探析

罗成1 ,叶莹 2

“少火”、“壮火” 最早出现在《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书中“少火”、“壮火” 分别为平和的阳气和亢盛的阳气之意[1] 。 后世医家各抒己见, 如: 马莳认为“壮火” 是药食气味纯阳之品,“少火” 是药食气味温和之品; 张景岳则认为“少火” 为人体生理之火,“壮火” 为人体病理之火; 还有后世医家认为凡对人体有益之火则为“少火”, 反之则为“壮火”[2-3] 。 现代医家亦广泛地运用“少火”、“壮火” 的思想, 如国医大师邓铁涛运用补气温阳类药物、采用同类不同性药物、调节药物剂量、配伍解毒药等方式巧妙合理地选用药物而达到“少火生气”, 避免“壮火食气”[4-5] 。

“医圣” 仲景在《金匮要略》 中活用“少火生气” 和预防“壮火食气” 的诸多细节值得品读与讨论。

1 “少火” 和“壮火” 的理论内涵

1 .1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少火” 与“壮火”

《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曰:“味厚者为阴, 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 薄则通;气薄则发泄, 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 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 少火生气[6] 。”文中首先提出“少火”、“壮火”,并指出亢奋的阳气为“壮火”, 平和的阳气为“少火”。

1 .2 《黄帝内经· 素问· 注证发微》指出“少火”、“壮火” 与药食气味之厚薄的关系

马莳在《黄帝内经· 素问· 注证发微》 曰:“气味太厚者, 火之壮也。 用壮火之品, 则吾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 如乌、附之类, 而吾之气不能胜之, 故发热。 气味之温者, 火之少也。 用少火之品, 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 血亦壮矣如参、归之类, 而气血渐旺者是也[7] 。” 马莳根据其药食气味之厚薄而区分“少火” 与“壮火”, 认为药食气味纯阳的为“壮火” 之品, 久服或多服则耗气;药食气味温和的为“少火” 之品, 食之则“生气”。

1 .3 《类经》指出“少火”、“壮火” 与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的关系

张景岳在《类经》 曰:“火, 天地之阳气也。 天非此火, 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 不能有生。 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 但阳和之火则生物, 亢烈之火反害物。 故火太过, 气反衰, 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 故云食气, 犹言火食此气也; 此虽承气味而言, 然造化之道, 少则壮, 壮则衰, 自 是如此, 不特专言气味者[8] 。” 张景岳则把“少火” 与“壮火” 阐述得更为明确, 认为“少火” 为人体生理之火,“壮火” 为人体病理之火。

综上, 对《黄帝内经》 中“壮火” 与“少火” 这一含义后世医家有所发挥, 但总言之, 凡对人体有益之火则为“少火”, 反之则为“壮火”。 但对于“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的具体运用的研究尚缺乏整理和讨论。

2 《金匮要略》对“少火生气” 的活用

2.1 桂枝附子汤和白术附子汤

“伤寒八九日 , 风湿相搏, 身体疼烦, 不能自转侧, 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大便坚, 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术汤主之[9] 。”

桂枝附子汤方中的脉象为“浮虚而涩濇”, 指出本证为风湿兼表阳虚。 而白术附子汤方中, 章楠在《医门棒喝二集》 中注解白术附子汤方曰:“然小便利, 大便硬……肌肉属脾, 由脾阳不能温肌肉而输津液, 寒湿得以留之, 良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津液不输, 则肠胃枯燥而大便硬, 是阳虚而气不化液[10] 。” 指出白术附子汤证为脾阳不足, 寒湿停于肌肉。 白术附子汤比桂枝附子汤阳虚更甚、症状更重, 而附子、生姜、大枣、甘草用量减半为何? 说明本方不在补阳, 而在微微恢复人体的阳气从而输布津液以祛湿, 有“少火生气” 之意。

2.2 桂枝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

“风湿相搏, 骨节疼烦, 掣痛不得屈伸, 近之则痛剧, 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 恶风, 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主之[9] 。”

前面指出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湿兼表阳虚。 而甘草附子汤方主治风湿表里阳气俱虚, 赵以德在《金匮玉函经二注》 中注解甘草附子汤方曰:“……然此证较前条更重, 且里已受伤, 曷为反减去附子耶? ……此仲景所以前条用附子三枚者分三服; 此条止二枚者, 初服五合, 恐一升为多, 宜六七合, 全是不欲尽剂之意[11] 。” 本方较前方不仅减少附子之用量, 还在服用量上也减, 为何? 其意亦在缓缓恢复人体阳气, 若服用过多会导致药力过猛而“壮火食气”, 则会伤害人体正气达不到“少火生气”之意。 仲景以“甘草附子汤” 命名其意大约亦在强调甘缓、微汗, 以免伤阳气。

2.3 桂枝芍药知母汤

“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羸, 脚重如脱, 头眩短气, 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9] 。”

本方主治风湿痹阻日 久化热伤阴之证, 既然已经化热伤阴,为何还用大辛大热之附子? 为何表有风寒湿用附子而不用乌头? 由于风寒湿日 久伤及里阳, 本方中有麻、桂、姜、防风解表足以。 所以少量附子温其里阳, 但本证热不解, 加附子又恐助热势, 故佐知母、芍药、甘草以减其燥。

2.4 八味肾气丸

“虚劳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肾气丸主之[9] 。”

肾气丸在《金匮要略》 出现五处之多,“异病同治”, 虽疾病、症状各异, 然病机皆为“肾气不足”。 该方是“少火生气” 的典型。 正如《医宗金鉴》 所曰:“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润中十倍之一, 意不在补火, 而在生微火, 即生肾气也。 故不曰温肾, 而名肾气[12] 。”

2.5 甘草干姜汤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咳, 必遗尿, 小便数, 所以然者, 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 必眩, 多涎唾, 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 属消渴[9] 。”

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 中注解甘草干姜汤方曰:“此举肺废之属虚冷者……冷则气沮, 故亦不用而废也[13] 。” 本证为上焦阳虚, 肺中虚冷之证, 方中炙甘草量却为炮姜的二倍, 炙甘草甘温补中, 培土生金, 配合少量炮姜, 炮姜于附子相比, 炮姜守而不走, 温肺复气, 意在微微恢复肺中阳气, 试想当前虚寒肺痿, 肺中阳气虚衰严重之状态, 若施以附子等大辛大热之品, 则肺中少许之阳气可能立刻被“食”。

2.6 附子粳米汤

“腹中寒气, 雷鸣切痛, 胸胁逆满, 呕吐, 附子粳米汤主之[9] 。”

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 中注解附子粳米汤方曰:“下焦浊阴之气, 不特肆于阴部, 而且逆于阳位, 中土虚而堤防撤矣。 故以附子辅阳驱阴, 半夏降逆止呕, 而尤赖粳米、甘、枣, 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也。” 本方主治脾胃虚寒, 寒饮上逆之证。 本方症重而附子只用一枚, 不足以辅阳驱阴, 但佐半夏相反相成切中病机增强疗效, 佐粳米、甘草、大枣培土中阳气, 以驱阴下行, 共奏“少火生气” 之意。

2.7 栝蒌瞿麦丸

“小便不利者, 有水气, 其人若渴, 栝楼瞿麦丸主之[9] 。”

本方主治肾阳不足, 水气内停, 下寒上燥之小便不利。 陈念祖在《金匮要略浅注》 中:“此言小便不利, 求之膀胱。 然膀胱之所以能出者, 气化也; 气之所以化者, 不在膀胱而在肾……各药中加附子一味, 振作肾气, 以为诸药之先锋……即肾气丸之变方也[14] 。” 附子一枚为栝楼瞿麦丸之主药, 以温肾化气, 温肾小便自利则下寒自除, 化气津液输布正常则上燥自解, 被称为肾气丸之变方也。

3 《金匮要略》对“壮火食气” 的预防

3.1 乌头汤

“病历节不可屈伸, 疼痛, 乌头汤主之[9] 。”

本方主治寒湿痹阻关节。 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 中注解乌头汤方曰:“寒湿之邪, 非麻黄、乌头不能去, 而病在筋节, 又非如皮毛之邪, 可一汗而散者, 故以黄芪之补, 白芍之收, 甘草之缓, 牵制二物[8] 。” 微汗法祛邪不伤正, 是仲景防止“壮火食气”的代表法, 为预防乌头、麻黄温燥过汗而伤阴, 用芪、芍、草、蜜牵制二物的燥烈之性, 使邪气微汗而解。

3.2 乌头赤石脂丸

“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乌头赤石脂丸主之[9] 。”

本方主治阴寒痼结心痛。 喻昌在《医门法律》 中注解乌头赤石脂丸方曰:“仲景用蜀椒、乌头一派辛辣以温散其阴邪。 然恐胸背既乱之气难安, 而即于温药队中取用干姜之守, 赤石脂之涩, 以填塞厥气所横冲之新隧, 俾胸之气, 自行于胸, 背之气自行于背, 各不相犯[15] ……” 方中伍一味赤石脂, 一则固涩心阳、收敛阳气; 二则填塞胃肠, 镇纳中气。 再加上以蜜为丸可减缓药力。 使乌、附、椒、姜之大辛大热之性被制约, 防其耗散太过“壮火食气”。

3.3 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 发热, 其脉紧弦, 此寒也, 以温药下之, 宜大黄附子汤[9] 。”

本方主治寒实内结之腹痛。《古方作法举偶》 中注解大黄附子汤方曰:“此方大黄苦寒且系三两, 若只用附子一枚, 岂不为大黄牵制, 阻碍其已寒兴阳之功[16] 。” 无论大黄量多, 还是附子量多, 都会伤害人体正气, 但方中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使本方寒凉之性减而走泄通下之性存。

3.4 大乌头煎

“腹痛, 脉弦而紧, 弦则卫气不行, 即恶寒, 紧则不欲食, 邪正相搏, 即为寒疝。 寒疝绕脐痛, 若发则白汗出, 手足厥冷, 其脉沉弦者, 大乌头煎主之[9] 。”

本方主治阴寒痼结引 起的寒疝腹痛。 魏荔彤在《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中注解大乌头煎方曰:“平素阳虚阴盛, 积寒在里,以召外寒, 夹杂于表里而为患者也……乌头辛热, 逐寒邪, 开阴闭……惟恐燥烈伤阴, 故于服法, 又分强弱人, 并申一日 不可再服之也[17] 。” 本方不仅在服法和体质上强调预防“壮火食气”, 更内蜜二升煎, 以制乌头大辛大热之毒性。

3.5 乌头桂枝汤

“寒疝腹中痛, 逆冷, 手足不仁, 若身疼痛, 灸刺诸药不能治,抵挡乌头桂枝汤主之[9] 。”

本方主治阳虚寒盛, 内外俱寒引起的寒疝腹痛。 丹波元简在《辑义》 中注解乌头桂枝汤方曰:“按乌头煎证, 寒气专于里,此条证, 表里俱寒壅, 是所以有须于桂枝[18] 。” 本方煎法上乌头与二升蜜同煎, 煎减半, 且用量从小到大, 少量递增, 恐其服用后耗伤正气而致“壮火食气”。

4 小结

《内经》 :“阳气者, 若天与日 ,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 光明[6] 。” 人体的阳气好比天空中的太阳, 若人体阳气功能失常, 则寿命会渐渐地消失。 仲景熟读《内经》, 深知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 称仲景“有扶阳之义[19] ”,《经籍篡诂》 中:“扶者, 护也、助也、治也 [20] ”, 有保护、帮助、调理之义, 所以扶阳气包括保护阳气、资助阳气、调理阳气等多方面, 而不是一味的温补阳气。 对“少火食气” 和“壮火食气”的活用充分展示了仲景扶阳气的思想, 而仲景主要运用选药、配伍、用法用量等方法来实现。

4.1 “辨证” 选择益气温阳的药物

乌头、附子都是辛甘大热之品, 时珍曰: 按王氏《究原方》 云:附子性重滞, 温脾逐寒。 川乌头性轻疏, 温脾去风。 若是寒疾即用附子; 风疾即用川乌头[21] 。 仲景则根据“辨证” 不同而选择不同。 为扶人体脏腑阳气, 仲景善选附子、干姜, 而驱经络中风寒湿之邪, 仲景善选乌头。 若伴有气虚之证, 可加入适量黄芪、人参之品, 如乌头汤中乌芪配伍。

4.2 重视配伍,达到“少火生气” 和避免“壮火食气”

在“少火生气” 的运用上, 仲景最常用补益脾土之药与附子、干姜配伍, 如附子粳米汤中的粳米、甘草、大枣不仅可以制约附子大毒之性, 还可以助附子扶阳之能, 而甘草干姜汤中炮姜和甘草合用, 不仅可以培土生金, 还能守而不走, 温复肺阳气。 仲景还擅长桂附、参附同用, 如肾气丸是典型的“少火生气” 代表方, 方中桂附补肾助阳, 鼓舞肾气。

而在预防“壮火食气” 上 , 仲景善用乌头与蜜配伍, 如乌头汤、大乌头煎等, 乌头峻猛有毒, 配伍蜂蜜, 不仅可以防其温燥伤阴, 还可减缓其毒性。 仲景善用去性存用之法, 用寒凉之品来制约大辛大热之乌附。 如大黄附子汤, 方中大黄与附子同用, 使大黄的寒凉之性去而泻下之性存。 仲景善微汗法, 如乌头汤中的乌麻佐芪芍和桂枝芍药甘草汤中的麻桂佐芍药等, 使微微似欲汗出即可。

4.3 用法用量

仲景经常通过减少服用量来达到“少火生气” 之意, 如桂枝附子汤和白术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证较桂枝附子汤证阳虚更甚、症状更重, 但白术附子汤中附子、生姜、大枣、甘草的用量较桂枝附子汤减半。

而在预防“壮火食气” 上, 根据体质弱人强人等不同, 服用量也有所不同, 如大乌头煎, 方后注中明确提出“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 等句子。

通过以上讨论《金匮要略》 中仲景对“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的具体运用, 可见仲景对顾护阳气、 扶助阳气的重视。 在选药、配伍、用法、用量等方面达到“少火生气” 和预防“壮火食气”, 为后辈开辟一条先河, 值得后辈反复学习、细致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