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心与津液代谢(二)

 咖啡加浓茶 2022-07-27 发布于吉林

▷作者:张安玲

编辑:黄鑫磊

2 心病可导致

津液代谢失常

2.1

心虚停水

心阳不振,心气虚衰或心脉不畅,都会影响津液的运行与输布,以致水停为病。

2.1.1 水饮凌心心阳气虚,温运失权,上焦寒凝气滞,血脉不畅,水津不行,停聚胸中。如《丹溪心法》所说:“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是则为悸。”上焦阳虚火衰,不能下温于肾,下焦寒水不化,亦可乘虚上泛,凌心作悸,故《读医随笔》说:“心火虚则肾水盛……火气不扬,则水气寒凝耳,其病在自虚之脏,而不在来乘之脏。”

2.1.2 水泛为肿水肿多责之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验之临证,心病水肿实不少见。心阳心气亏虚,水气不化则停而为水肿。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甚则腹大胫肿。”《金匮要略》则提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说明水肿可由邪气犯心,损伤心阳,阳虚不能温化水津所致。《小品方》则进一步指出:“先从脚肿,其根在心。”准确地描述了心病水肿的特点是先起于下肢。

分析“心水”之临床表现,知其与临床所说的“心力衰竭”时的下肢水肿颇为相似。研究认为,心力衰竭乃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影响血脉运行,久则出现心悸、喘促、水肿等症。古今医家的临床实践均已证实,心病是导致水肿的重要机制之一。对心水的治疗,前人已认识到补益心阳心气,则能化气行水而达消肿之目的。如张仲景治疗水气病所用诸方,常配桂枝、甘草,辛甘化合,温通心阳,畅达血脉,使血行津布。随着临床对心水之病机、病位认识的不断深化,补心气、温心阳,活血利水之法亦为人们所重视。如邓铁涛教授认为,心病水肿,病机属“本虚标实,心之阳气亏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心病为本,他脏(肺脾肾肝)之病为标”,治疗以“补虚治本为主,而治本首重温补阳气”。邓老特别强调心阳的重要性,认为心阳得复,心气得充,则能推动血行津布,又能温煦他脏,再佐以活血利水之法,可收到良好效果。

2.1.3 心脉不畅,水血俱病津血同源,相倚而行,病则互相影响。

心气盛衰关系到经脉血行畅通与否。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则血行迟缓,甚则停滞脉中而成瘀血,瘀血阻滞,津行不利,脉中津液渗出于外,脉外之津复不得入,必蓄于脏腑组织之间,溢于肌肤,发为水肿。《金匮要略》认为,妇人经水不通所致水肿,当责之于“血不利”,血化为水。血行于脉,主于心,心病常可致血行不利,进而引起水病,亦即“血病而不离乎水”,血瘀则水易停。临床研究证明,血液循环障碍属瘀血范畴,水肿就是其继发病变。因此,瘀血是导致津液代谢障碍的重要因素,心病又是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活血化瘀法便成为治疗水肿的有效方法,即《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谓“去菀陈莝”。

2.2

心病与痰的生成

痰的产生,缘于脏腑气化不行,津液停聚蓄结。《景岳全书》曰:“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故心病亦能生痰。

2.2.1 心阳不振,津血成痰津得阳气蒸化乃能运行。心阳衰微,则津液不化,停而为饮,聚而成痰。心气内虚则血行无力,瘀阻经脉,因而,《血证论》曰:“瘀血积久,亦能化为痰水。”如,关于胸痹发病机理,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应“责其极虚”。胸中阳气不足,津寒而凝,聚而成痰;阳虚无力鼓动血脉,血行瘀滞,变生痰浊瘀血,痰浊瘀血痹阻胸阳,发为胸痹。阳虚于上,下焦痰浊亦可上乘,窃据阳位,阳气遏伤更甚,故胸痹发病责之胸阳不振,其中尤以心阳虚衰为关键。长期以来,后世医家论胸痹病机多宗仲景,如王旭高指出:痰饮痹阻胸阳,系由“胸中之元阳不足,膻中之火用不宣”。凡此,皆说明心病可以导致痰由内生。

2.2.2 心火炽盛,灼津成痰 外感邪热或五志化火致心火炽盛;或心阴亏损,心阳独亢,阳亢火炽,煎熬津血,结而成痰。《医碥》指出“热痰属心”,其证见“脉洪面赤,烦热燥渴,多笑眩晕……痰多稠浊”。心火炽盛灼津成痰,痰热交结又易扰乱神明。治此之法,当审其因,清心降火或滋阴以制阳,使心火无炽盛之偏,则可绝其灼津生痰之源。

2.2.3 七情伤心,郁结成痰情志异常最易伤心,所谓“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藏神,神役气,忧愁思虑不解,伤及心神,使气机郁结,血滞津停变生痰浊。心为神之宅,神宜宁静谧藏。卒受惊恐,心为之忤,神气浮越,气机逆乱,津血逆行,留滞心窍,血滞为瘀,津结生痰。亦即《丹溪心法》所说的“惊则神出其舍,舍空则痰生”。痰涎占据心舍,使人有惕惕之状。可见七情伤心是成痰的重要因素。

2.3

心病与汗出异常

2.3.1 心阳气虚常汗自出心为主阳之脏,心阳一虚,卫阳亦弱,肌表不固,津液外泄,常自汗出。《诸病源候论》说:“夫诸阳在表,阳气虚则自汗,心主于汗,心脏偏虚,故其液妄出也。”心阳不足,寐后阳入于阴,更虚于表,症见盗汗。所以心阳气虚,既可见自汗,又可见盗汗,其汗出必冷,并可伴见心悸不安等症。

2.3.2 心阴血亏寐盗汗心属火而恶火,七情内伤,五志化火最易耗伤心阴;或肾阴不足,水不制火,灼伤心阴;热病后期营血受损等,致心阴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扰,迫津外泄而汗出;或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液妄走而为汗。心阴血亏,盗汗为多,因而有盗汗属血虚阴虚之说。但是心阴血亏亦可见自汗,汗出常以心胸部为著。《证治要诀》说:“有别处无汗,独心孔一处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

2.3.3 惊伤心神冷汗出心血不足,心气虚弱,神气不宁。卒受惊恐,神怯气乱,心液不能内持,妄泄而为冷汗淋漓。此即《内经》所谓“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约言之,汗出一证表现虽殊,其中因心病为患者,确属多见,故汗症可从心调治。如《证治准绳》所言:“若服诸药,欲止汗固表而并无效验,药愈涩而汗愈不收止,可理心血。”自汗、盗汗从心论治,每获良效,无汗之证亦可求治于心。如张珍玉教授治一无汗症患者,辨证属心之阴血亏虚,与服养心汤而愈。

2.4

心病与小便异常

小便的形成与肺有关,肺气肃降,水下行输入膀胱为尿。心病及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则小便异常。如李中梓治袁启莘小便不通,多方调治无效,诊其两寸洪数,知为心火刑金,故气化不及州都,用黄连、茯神、牛膝、人参、麦冬、五味子一剂而愈。此即心火降则肺气宁,水道通而小便利。

膀胱主藏津液,得肾之气化,方能开合有度,然肾之气化赖心火下助。若心肾水火失调,气化不行,则膀胱开合无度,以致溲便不利。如《丹溪心法》所说:“心肾不交,阴阳不和,故内外关格而水道涩,传送失度而水道滑,热则不通,冷则不禁。”若心火衰,小肠冷,清浊不分,水下趋膀胱则小便频;心火盛,热移小肠,消灼津液而小便少。

窍为神气所使。邪气扰心,或情志所伤,神明昏乱,尿窍失司。如卒受惊恐,心神失守,肾志不约,窍道不利,或合而不开为癃,或开而不合为失禁。《续名医类案》所载高逢辰表侄因大惊而致心火散,神气虚,便溺日五六十次一案,即是其例。所以《类证治裁》说:“有因恐惧辄遗者,此心气不足。”也有因过喜而致心气缓散不能收摄,小便不禁者。如《证治准绳》载:“有盛喜致小便频多,日夜无度,乃喜极伤心。”因此,遗尿不禁,虽常见于肾虚不固,也有因“神无所用……而漩溺遗失,不能收禁”者,其治在调心神。

心神受伤,窍道失司,亦可见小便不通。如孝廉俞彦直修府志劳神,忽然如丧神守,小便不通。李中梓诊之曰:寸微而尺鼓,是水涸而神伤,用养阴安神之剂,十剂而安。本案是由思虑过度,暗耗阴血,伤及心神,以致“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所以滋阴以养心神,使神守用遂,膀胱司职而小溲得行。

本文从生理、病理方面对心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作了探讨,认为心脏参与并调节津液代谢,心病则致津液代谢失调,可见水肿、痰饮、汗症及小便失常。故其治疗除调理肺、脾、肾三脏之外,从心论治也是重要途径。

本文发表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14卷,第2期,12-17页。本次发表,作者有修改。本文由“麗東書院”微信平台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