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6:经验表象借助“后思”转化为思想概念;哲学以纯粹思想和概念为知识形式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小手一点——

黑格尔对普通大众“妄谈哲学”的批判及出路

经验与思想的一致与分歧

(全文约2100字)

§5接着§2§3对纯粹思维本身的区分进一步说明经验表象要借助于哲学的“后思”方式翻译、转化思想和概念。

 

§6则着重说明哲学思维的知识形式属于纯粹思想和概念的范畴,而一般思维的知识知识形式属于经验的的范畴。这样,表象和概念、经验和思想就成了纯粹思维中对于同一意识内容的两种层级分明的区分

§5§6的主要内容可以图式如下:

 

一、§5表象借助“后思”转化为哲学思想和概念

经验表象和思想概念都可以认识意识的同一真实内容,但经过哲学“后思”翻译、转化的思想概念更能保持真相、更能正确地认识意识的内容。

如上篇推文中的“这朵野花是红色”这一意识内容,我们不能说在意识中形成的对这朵花的感觉印象和心理情感等表象在认识上是错误的,只是不准确,不全面而已。

这等感性认识的“真理”在于继续以哲学后思(Nachdenken 反复思索或随后而思)的形式将之升华为理性认识的思想和概念,如“这”——纯粹的意谓,“是/存在”——普遍性、这朵花——个体性,等等。这些东西作为纯粹思想和概念,一般情况下,一般思维的普通意识对之是不会加以考虑的,故有“熟知非真知”之说法。

黑格尔还提到了几种对哲学的误解。

1. 人人皆有天赋的思维能力,人人皆可谈论哲学。

2. 由于哲学以思想和概念为形式,有些人就认为哲学深奥难懂。

3. 有些人认为哲学不像制作鞋子需要学习制鞋技艺那样,哲学可以不学而能,故而人人皆可轻易谈论哲学。

4. 从轻易谈论哲学引申而来,有些人就认为对于哲学的真理可以仅仅凭借“直观”就能以“直接知识”的方式达到。

二、§6哲学以纯粹思想和概念为知识形式

《庄子·外物篇》开篇就讲“外物不可必”——外在事物不可能有个定准,充满偶然性和变数。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得鱼而忘荃,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我怎么能寻找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

黑格尔也是这个思路——得概念而忘表象、得思想而忘经验。故而,“哲学知识的形式是属于纯思和概念的范畴”。

“应将哲学的内容理解为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产生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的和内心的世界。简言之,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it)。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的意识便叫做经验。”

外在的世界即《哲学全书》第二部分“自然哲学”;内心的世界即《哲学全书》第三部分“精神哲学”。

但从《哲学全书》的整个“导言”及第一部分“逻辑学”而言,哲学要以经验表象为起源,以思想概念为原则性开端。故而哲学不停留于表象性的“经验”,而要后思性地进展到思想性的“现实”。

经验的未必是现实的,但现实的一定是符合经验的,因为真实的现实性就是必然性,必然性的东西一定会以外化的形式表现为经验,故而“所以,哲学必然与现实的经验一致。甚至可以说,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石。同样也可以说,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地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理性和现实的理解。”

必然性、现实性的东西也就是合理性的东西,同样,合理性的东西也是必然性的东西,二者借助必然性的中介而彼此联通,犹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序言》中所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但这句话对于一般性思维的通常意识而言,带来太多的饿诧异和反对,黑格尔以“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的精神为自己辩解。

现实性是排除了偶然和现象的必然和本质。普罗大众想当然地把现实性等同于现存性,这是无思想性的表现。

合理性是必然性的理念。“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理念,而理念并不会软弱无力到永远只是应当如此,而不是真实地如此的地步。”这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普罗大众只是从主观唯心主义的角度将“合理性”理解成为虚构幻想的“应当性”,这是外行评价内行的表现。

三、黑格尔的“现实”概念,黑格尔主义并不神秘

“所以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性,而前面所说的那些事物、社会状况、典章制度等等,只不过是现实性的浅显外在的方面而已。”

总结性地讲,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并非是完全凌空蹈虚地说些不着边际的空话。他是有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视野的,只不过他认为表象经验只能只能把握事物的现象或形象,只有对表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抽象——后思——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实质,让事情的实质——现实——当权。“事情的实质”作为即是黑格尔的“现实”这个思想概念的真实所指,“实质性的现实”在黑格尔的思想逻辑体系中就是指称的“理念”本身。

当然,从我的能思主体中的“思想概念”,到客观事物自身的“理念”,这里有一个从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的神秘性过渡问题。

这里提到的“神秘性”,只是就我们暂时还没有研究到从“主观思想”到“客观思想”的过渡而言。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过渡,那么,这种神秘性也就消失了,因为对于我们的普通意识而言,只有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才是神秘的,如果理解了,也就不神秘了嘛。

 

作者简介:山东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授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