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一分钟|什么是工具理性

 花间挹香 2022-07-28 发布于河南

Image
Image

    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

    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也就是不关心从全局来看这个目的是否是最优的,也不关心除了这单个目的之外的其他因素,比如唯能力、成绩论而忽视道德、人品等更关键的因素。

Image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合理性”概念。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

    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

    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有人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去牺牲,树立了真正理想和追求,生活有了舵手与太阳这样的意义来源,能时刻保持开放性的心态、成长型的思维,愿意去学习比自己更加优化的思想观念,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核心展开的,这是价值理性,具有超越性。

    有人为了赚钱拼命打工把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耗出问题,只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官钱名性」对其他问题都是一问三不知,比如不知道何为人真正的幸福——无知地秉持着黑猫白猫能抓耗子就是好猫的心态,牺牲掉作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 甚至不顾置仁义道德,全以换取一个功利性的指标。

    人由此就异化成了创造高分或者利润的工具,以僵固型思维抱残守缺护短,这是工具理性,具有局限性。 

Image
Image

    “工具理性与主体性的侵蚀,即异化,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工具理性和晚期资本主义制度力量对个人的生活世界构成了威胁”[1]。比如造成过劳和内卷的首要原因是工具理性。

    在当代,理性被实用化为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已全面战胜了价值理性,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它渗透到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造就了异化、物化或单向度社会和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及思想文化,成为社会对人进行全面统治、控制和操作的深层基础。[2]

    工具理性是指行动者在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利用工具、技术手段借助理性达到自己的目的。

    它关注理性的功利化、实用化以及物的有用性,不管目的是否恰当,人的命运、价值和尊严在这里完全不涉及,也没必要存在。工具理性的基础是数学和逻辑原则,思维变成了分类和计算。在其主导下,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反过来又验证了工具理性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确立了它在今天的主导地位。[3]

    在经济领域和行政管理领域,工具理性是必要的。然而,在后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僭越了自己的界限,被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学校通过对课堂打分、论文打分,让分数高的教师得到更高的工资,让他们生存得更好。于是,很多老师都努力地讨好学生、炮制论文。至于讨好学生、炮制论文的价值如何,达到了怎样的社会目的,对于这些教师来说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对自己有用。假如教师们都是为了培养事业接班人、为了探索真理而努力,他们会认真地教书育人、真诚地合作,就不会为讨好学生而降低教学质量,也不会出现剽窃论文、尔虞我诈等现象。

Image

   过度劳累和内卷也是在这种工具理性的情形下产生的。

    人们随波逐流地追求后现代社会所“规定”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标准或指标(如金钱、分数等),而忽略了这些被规定的目的不能满足人们真正的需求,并且难以带来人生幸福。

    诚如马尔库塞所担心的“人们不再具有充当主体的能力,他们被操纵着认为有些事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而霍克海默也曾忧虑地指出“每个人都可以是幸福的,只要他完全屈服并牺牲他对幸福的要求”[4]

    成功学之所以不能解决资本主义晚期后工业社会中的精神痛苦,其根本原因可以从学者洪眉对成功学的研究中看出端倪[5]

第一,成功学在以个人意识中心为核心载体的结构中运作,人们将个人意志与环境(纵向历史环境、横向现实环境)区别开,与他人及人类整体区别开。当一代代人以个人成功为生存方向的时候,他们以获取财富、名位等为荣,这种工具理性的狭隘从一开始就形成了。

    第二,成功学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信息,即“我不要失败”。对不成功的拒绝和避免里面隐藏着深刻的恐惧与害怕,在成功学方向上的全部努力几乎都被恐惧与担忧所驱动,从而造成人行为的巨大内耗

[1] 斯蒂芬·埃里克·布朗. 批判理论[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20, 42、36.

[2] 陈振明. 《批判理论》序言[EB/OL]. 豆瓣网.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37561999/

 [3]王晓升. 走出现代性的困境: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理论[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4] 斯蒂芬·埃里克·布朗. 批判理论[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20, 66-67

[5] 洪眉:'成功学'的背后

 https://www.sohu.com/a/116475102_372509.

Image

生死大海, 谁作舟楫?

无明长夜, 谁为灯炬?

追求真善美

斗争假恶丑

实现人生幸福的相对最大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