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是武汉?

 振王府图书馆 2022-07-28 发布于湖北

202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城市人口增量数据中,有14个“新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人口增量超过10万人,其中武汉新增人口120.1万,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稳居榜首。

北上广深在这一年里合计增加人口仅12.48万,这意味着老牌一线城市人口告别了超高速增长时代,一些内陆省会城市人口开始领跑正向增长,中国区域发展正在发生一场浩浩荡荡的巨变。

图片

图片

从张弓搭箭图到钻石结构图: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嬗变

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一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战略。改革开放前30年,在出口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导下,催动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工业城市群的发展,东部地区狂飙突进,卓然崛起,随后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映成趣,形成了中国经济形似张弓搭箭的发展格局。

图片

但“中部崛起”战略自2006年提出以来,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存在感较弱。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部经济增速明显加快,“十三五”时期,中部地区经济年均增长达到8.6%,增速居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之首。在中部各省”强省会“和”城市群“战略思想指导下,武汉1+8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勃然而兴,蔚然成势,以武汉为核心,联动长沙、南昌等城市的长江中下游城市群浮出水面。

中部地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在双循环格局下,撑起中国经济版图”十字“形走廊中心支点,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由”张弓拉箭图“转变为”钻石结构“。

图片

智纲智库制图

如今武汉、郑州、合肥、长沙等中部中心城市纷纷杀进万亿级城市俱乐部,并在新一线城市竞争中表现亮眼,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和高质量人才向往的明星城市,自此中部崛起不再只是口号。

未来10年,在整个中国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中部将会扮演“脊梁骨”的角色。

中部六省包括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综合优势明显: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交通网络发达,生产要素密集,人力和科教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基础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

2021年7月,《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意味着中部地区成为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生态文化创新的重要区域,标志着中部地区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从”跟跑“到”领跑“,中部即将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图片

武汉迎来三个历史机遇

武汉位于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的中心,按照“一主引领”的战略要求和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目标,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梯度转移、国际国内双循环、中部高质量发展、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战略的实施,武汉的价值和地位就愈发显得重要。

中部崛起,武汉挺起中部脊梁

武汉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经济带的黄金十字交叉点上,交通区位极佳,随着中国高铁八横八纵格局的拉开,成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域中心枢纽,自古以来的九省通衢,如今更是八面来风,高效便捷。

图片

武汉 | 图源:pixabay

武汉是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到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的距离都在一千公里左右,物流经济为华中第一。同时依托中部六省的人口红利,各项产业轻松辐射7亿人口的区域大市场。

举个例子,在这一轮央企总部外迁选址的过程中,武汉的价值就出来了。比如三峡集团就把总部迁来了武汉,武汉江岸区政府为了表示诚意,甚至把办公大楼都让了出来。下一步只要政府的工作到位,更多的央企总部迁来武汉完全在情理之中。

人才红利,承接一线人才外溢

武汉拥有985大学2所、211学校7所,拥有在校大学生近130万,大学生数量曾经排世界城市第一位。

一方面是庞大的高校和大学生总数,可以吸引外地企业迁入,以充分利用这些不愿离开武汉的人才;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智能化时代,武汉高科技人才胜过北大、清华。

未来的区域发展竞争就是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任正非讲得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命运在课堂上,在人才的脑袋里。

武汉作为中国最大的人才金矿之一,真的是不可小看。而且人才的观念也在变,原来我们认为北大清华这些学生是一流的,结果辛辛苦苦培养出来以后好多人跑到美国去了,反而是华中科大这样的学校培养出很多留在国内为国效力的优秀人才,支撑了华为、大疆、腾讯这样的科技企业。

图片

武汉大学 | 图源:武汉大学官网

人才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前是买方市场,人才必须背井离乡,现在是卖方市场,这些人才要“离土不离乡”。

说句玩笑话,令美国人关注和恐惧的可能根本不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而是中国其他高校每年培养出来在国内埋头苦干的数以千万计的工程师,而武汉就是培养工程师的大基地之一。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

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才金矿、大数据、信息化产业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筹码。

武汉已经完成了从“一钢独大”到“光芯屏端网”的转型,形成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三大万亿产业集群,更促成了一批新兴业态的加速发展。

十四五规划,武汉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提出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如今国家先进存储、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3大国家创新中心已建成,一大批大型国家科学装置相继落户,高技术制造业如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制造、轨道交通制造等高速增长,液晶显示屏、传感器、集成电路圆片等新兴产品增势强劲……

图片

中部重点城市实力比较 | 智纲智库制图

而武汉从区域交通、经济总量、城市创新指数、科教力量、产业基础、新经济支撑等方面均处于中部城市群之首,竞争优势不言而喻。

图片

武汉2049远景规划

2012年,武汉开风气之先,编制了关乎中部崛起的《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建设一个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

建设更具活力的城市空间、更加低碳的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的市民社区、更加包容的文化环境、更加高效的交通体系,提出2020年建成中部中心城市、2030年建成国家中心城市、2049年初步建成全球城市的三步走计划,旨在领军中部,打造国际大都市,为武汉发展指明了方向。

武汉高质量转型的三个特征

· 理念转型

由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科技和文化全面发展。2035年武汉市发展的总目标为:创新引领的全球城市,江风湖韵的美丽武汉。

其中,创新引领是武汉可以迈向全球城市的独特优势,应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集中和大学生、高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江风湖韵是武汉最为突出的本地特色,武汉幅员面积近1/4为水面,大储量、多形态、高品质的淡水资源具有突出优势,在世界范围内都可谓首屈一指。

· 空间转型 

在更大区域范围构建武汉大都市区,由中心城区走向全域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空间功能多元化复合发展。武汉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从空间功能实现的结果导向,维护确保公共安全、公共空间、公共服务的基本立场,对空间功能的外延发展持开放态度,体现总体规划的弹性适应。

· 策略转型

生态:从被动的生态保护到生态与城市相融合;交通:从对小汽车友好到对行人友好;尺度:从大尺度空间转向中微观空间;用地: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

武汉高质量转型的四个维度

· 经济维度:由高增长逐步转向更为注重发展质量的稳定增长。

首先是经济发展的动能转换,更注重创新和改革,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其次是从单纯经济增长到全面发展的模式转型,更注重生态、绿色,强调可持续发展。第三是经济发展从注重速度向强化质量转型。

· 社会维度:由“以物为本”转向更为公平包容的“以人为本”。

武汉正处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治理大城市病、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充分彰显城市特色的关键时期。城市发展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强调需求的多样性、强调保障和普惠、强调高品质生活、强调面向未来。

· 空间维度:向更大尺度区域规划和更小的政策分区转变。

面向2035年,武汉城市空间转型将体现三大特征:从用地规模来看,逐步趋向“较高增量—紧增量—零增量”发展。

在区域视野方面,将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向更大尺度转型,市域转向大都市地区。城市内部空间则趋向更小尺度转型,市域转向中微观尺度“老城-新区”、“动区-静区”等政策分区,重视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

随着市民对日常生活和环境品质需求的提升,需要按照“构建15分钟生活圈”的理念,配备生活所需的购物、休闲、通勤、教育、社会交往和医疗等基本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的社区空间单元。

· 科技维度: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城市更加智慧化。

城市功能分区将进一步模糊化,土地利用更加兼容混合,公共空间将成为城市空间的关键节点。“互联网+交通”充分优化人、车、路之间的网络,提高整个交通系统及个人出行的应变性,使交通更智能、精细和人性。

图片

武汉城市功能全体系规划图 | 图源: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图片

武汉高质量发展基础引擎

“一主四副”拉开大武汉骨架

武汉“十四五”城市总体规划正式提出以“一主四副”为引领的空间大格局:中心城区以两江四岸为核心,推动三镇聚合均衡发展,加快建设光谷副城、车谷副城、临空经济区副城、长江新区副城,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在“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下,从“武汉三镇”到“一主四副”拉开了大武汉城市骨架,并逐步推进1+8城市圈的协同发展。

目前,武汉城市圈正加速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探索推行圈内城际铁路“月票制”,形成“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万亿级世界产业集群,建设“一环两屏”生态协作圈等,形成了广阔的发展腹地。

“五谷丰登”引领产业升级

从一钢独大、一车独大,到车光联动,如今武汉产业升级已经形成了“光谷”、“车谷”、“星谷”、“网谷”、“康谷”“五谷丰登”的产业发展格局。

以“光谷”为载体,重点发展“光、芯、屏、端、网、云、智”,以科技原始创新和大科学装置为核心,打造综合国家科学中心。

以“车谷”为载体,重点发展智能网联车和新能源、新材料研发与制造产业,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应用创新的高地。

以东西湖“网谷”为载体,发展网联数智、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打造国家网络安全基地。

以新洲“星谷”为载体,发展航空航天、航运物流、商业航天产业制造,打造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以江夏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康谷”为载体,聚集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的规模制造,打造千亿级的大健康产业集群。“五谷丰登”完成了武汉从传统产业向新一代高新技术的转型,并集聚了大批企业与人才。

“三乡工程”引领乡村振兴

“三乡工程”即“市民下乡”,带去城市文明,租用农房;“能人回乡”,能人反哺家乡返乡创业;“企业兴乡”,鼓励和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到农村投资兴业,推动整村股份合作开发。

2017年开始,武汉大力推行“三乡工程”,通过“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乡村建设新格局,激活乡村沉睡土地,吸收社会资金,架起城乡要素资源互联互通互融的桥梁,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动乡村振兴、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

“三乡工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武汉的探索和实践,受到中农办、农业农村部的充分肯定,2017年获评“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

如今已经实施的行政村达到600多个,吸纳社会资金300多亿元,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的新路径,发展了黄陂木兰主题全域乡村旅游、江夏小朱湾、海洋村、新洲紫薇田园等一大批特色乡村旅游景区,带动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成为中部乡村振兴的样板。

EOD工程生态保护 

2022年武汉市江夏区环鲁湖生态治理EOD 项目(总投资为177亿)上榜全国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名单。

武汉生态“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EOD)建设试点,推动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未来武汉发展将本着生态原则,严守生态红线,以“零碳、碳中和、碳循环”为发展方向,基于“两轴两环、六楔多廊、北峰南泽”的生态框架,带动乡村振兴、生态旅游,形成零碳种植+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能源+零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体系,改造零碳新基建,成为生态经济的新增长极。

高质量发展时代,武汉从发展理念、产业支撑、空间格局、人才储备皆已做好准备。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如果说中部崛起是中国区域经济新的“造山运动”,那么武汉必将崛起成为中部万峰之巅。(完)

编辑:王一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