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佛香阁考

 cxag 2022-07-28 发布于辽宁

图片

佛香阁(1900年)

  佛香阁是大家熟悉的颐和园的标志。它八面三层四重檐,琉璃屋面,鎏金宝顶,高41米,下面承以20米高的巨石砌成的方形台基,处在从昆明湖岸边到万寿山顶的一条建筑中轴线的高潮部分,是全园的中心建筑。长期以来,关于佛香阁的历史沿革有过这样一种说法:在清漪园时代,佛香阁原是一座九层的塔,叫延寿塔。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才改建成现在的式样。这种说法不但曾经成为颐和园导游讲解的依据,而且为一些建筑史专著所引用。

图片

排云殿及佛香阁建筑群(1901年)

  翻开弘历(乾隆)写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大报恩延寿寺记》,文中确有“殿宇千楹,浮图九级”的句子。弘历作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雨后万寿山》一诗中,也有“塔影渐高出岭上”的诗句,句后有弘历自己的注:“山前建延寿塔,今至第五层,已高出山顶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历又在《万寿山即景》一诗中说:“阅时塔影渐横云”,句后也有他自己的注:“时构塔已至第八层,尚未毕工。”根据这些材料,似乎可以肯定大报恩延寿寺九层的延寿塔的存在是无疑的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四专门著录清漪园,有关大报恩延寿寺是这样记载的:

图片

智慧海

  “大报恩延寿寺,前为天王殿、为钟鼓楼,内为大雄宝殿,后为多宝殿、为佛香阁,又后为智慧海。”

  这里只有佛香阁,而没有延寿塔。佛香阁是不是就是九层的延寿塔呢?阁、塔虽然一般都指高层建筑,但两个名词一般并不交叉使用。至少可以肯定,佛香阁这个名称在乾隆时代即巳存在。因此,有人提出了佛香阁、延寿塔同时并存的说法。但是,未完工时乾隆就一再描写过的延寿塔,很难设想会被《日下旧闻考》这样一部“钦定”的著述所忽略。另外,从万寿山的园林布局来看,阁塔同时并存的说法也是站不住的。

图片

佛香阁(1907年)

  近年来,由于陆续发现了一些材料,使有关佛香阁的历史沿革基本上有了眉目。先是发现了清漪园时代的《佛香阁等处佛像供器清册》。册内对佛香阁的陈设分三部分叙述:“佛香阁下层”、“中层楼上”、“上层”。若是分一层、二层、三层叙述,则四层以上可能因没有陈设而省略,现在是明白的分为上、中、下三层,可见佛香阁在清漪园时代就是一座三层的楼阁。问题并没有到此为止。后来在故宫明清档案部的清代历史档案中,又发现了一份与佛香阁关系极大的奏销档案,年代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摘要如下:

图片

佛香阁彩色照片(1912年)

  “……万寿山延寿塔工遵旨停修,今详细查核建造延寿塔及游廊山门等项共估需银四十六万四千八百三十四两九钱七分四厘。今现存塔台并山门游廊用过工料值银二十二万五千二百九十七两二钱九分六厘,拆毁塔身八层,用工料银十五万二百四十九两九钱四厘。未做第九层塔并九霄头停地面油画等项值银八万九千二百八十七两七钱七分四厘,除此项未做工程银八万余两,因塔座停修未经支用外,所有现存塔台并拆毁八层塔身除抵用木石旧料外,净应准销银三十三万九千五百七十四两二钱三分四厘……”。

图片

颐和园(1935年,Spanier, H 拍摄

  乾隆二十三年,是弘历说“时构塔已至第八层,尚未毕工”的第二年。看来,延寿塔工程,进行到第八层不久,即“遵旨停修。”根据清内务府乾隆三十二年的奏稿,清漪园工程共花去白银四百八十多万两,延寿塔工程估银四十六万多两,几乎是清漪园全部工程用银的十分之一。历史上的皇家园林,由于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往往大兴土木,滥用人力物力。延寿塔建到第八层,又拆去改建,正说明了这一点。

图片

1948年冬季的颐和园

  延寿塔“塔身”拆除以后,还留着“塔台”。乾隆二十五年七月,档案记录中出现了“万寿山八方阁成做悬山佛像”,请领银两的奏折。悬山佛像是一种附着于建筑壁面,塑有立体背景的宗教故事或偶像群组。清漪园时代佛香阁陈设册中于上层南面及东西有这种悬山佛像。“八方阁”当是佛香阁建造过程中尚未正式命名时的代称。《日下旧闻考》中记载的佛香阁,当是这座在延寿塔台基上改建起来的八方阁。

图片

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遗址

(1871年,约翰·汤姆逊拍摄

  1860年,佛香阁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七年(1890年)开工重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竣工,根据留存到现在的图纸和估价册,佛香阁的形式是“依原样重建”,估银七十八万五千多两,这就是现存的佛香阁。

图片

1901年,佛香阁内坍塌的佛像和半截“寿”字

  最后,试对乾隆时拆塔改阁的原因做一点初步的推测,供有关方面的同志作进一步研究时的参考。

图片

佛香阁(2011年7月8日,孙觉非/摄)

  拆塔改阁的原因,现在还没有发现明确的记载,但不外乎政治、宗教、园林布局和自然灾害等几个方面。从塔阁相比的实际效果来看,三层之阁却比九层之塔有着更好的艺术效果。第一:作为这座皇家园林的主要借景的玉泉山,早就有塔存在,是为客体。万寿山上再建一塔,在空间上将出现重复,容易导致主客不分,反而削弱了景物的层次和深远之感。第二:高塔耸峙,与万寿山垂直,两边无相当高度的建筑相呼应,将显得单调和孤立,特别是万寿山仅高及58米,九层之塔势必将它对比得矮小而失去恰到好处的比例,不能收到相得益彰、融合一体的效果。第三:九层之塔,超出山脊过多,后山能看到它的上半部,既不完整,又干扰后山主体建筑群组的中轴线。据此推测,拆塔改阁从园林布局方面考虑的可能性更大些。由于材料的缺乏,这只能是一种推测。

  (摘自《文物》1979年02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