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书论道 || 高庆春:大气盘旋作楚篆——李白《庐山谣》六条屏创作札记

 青木森森 2022-07-29 发布于北京
应友人之邀,我曾在2021年“十一”长假期间,得闲作一件大幅篆书。没有助手,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耗时三日,完成了这件篆书六条屏巨制(如图)。作品单条高为240cm,宽70cm,组合在一起宛如一个庞然大物,当时书房摆不开,没能拍下全貌。时隔三个多月请人拍照才得见“庐山真面目”,特抽空写一点文字记录下来。

图片

高庆春 篆书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六条屏

  或问为什么要创作大型作品?我的回答是:顺应时代,挑战自我。创作大幅作品还真不容易,人这一辈子可能也写不了几件,大幅作品不仅创作难度大,还要冒着失败的风险。必须准备充分、机缘巧合、偶然欲书、敢于挑战几个因素同时具备,才可能成功。十年前的全国“三名工程”书法大展参展作品、随后的贵州“双百工程”大展参展作品,以及丈六横幅《沁园春·雪》等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成熟情况下促成的,不可复制。这些大型作品与平时四平八稳的作品相较,追求气势磅礴、恢宏开阔的艺术境界,给人以闳阔深美、满目玑珠的审美感受,先打动自己,再打动他人。每次创作这种大作品,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神秘性、挑战性,因而迫使自己迎接挑战,迎难而上,战胜自我,培养艺术感悟力,增强艺术自信心。
  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为其诗歌的经典之作,荡气回肠,婉转畅快,充满了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全篇191个字,按八尺六条屏来设计,文字量足够。在此之前,用这首诗写过楚简风格的三尺两条屏作品,算是小试牛刀,这一次做个调整,不仅仅是把小字放大那么简单,而是把近年临习楚帛书积累的能量在较大的空间里释放一下。于是找出收藏十多年的生宣旧纸,口诵李白诗篇,一个人在书斋中默默地开启了“辛丑大字工程”。一个下午挥洒下来,初稿成形。审看时发现一些问题,第六屏只占半行,余下的空间较大,只能多做跋文补上空白。遂题三行,已略感疲惫,搁置一旁,来日再看。隔了两日,摆在地上再审时发现新的问题,首屏落了一个“仙”字,第三屏“鸟飞”误为“飞鸟”。想一下,前两屏气息、走势开局还好,不必作大的调整。首屏落字在落款中说明,寻“仙”不见,亦似情有可原。第三屏笔误不可原谅,第六屏落款不够精到,推倒重来,这样重写第三屏、第六屏,跋文内容也有所增加,小字收成四行,反复几个回合,再对接比较,总算比较圆满了。
  经过这次创作的过程,对于大作品的创作,有了以下几点感想:
  大处着眼,以势取胜。本次创作与前几次大幅作品相比,又有了新的考虑。“三名工程”书法大展的大中堂是以大篆的笔法参简帛意趣,展露厚重古拙之美;“双百工程”大展的巨型斗方则是突出空间的舒朗散淡,以放大楚简的面目呈现空灵之美;这次六条屏整体字法的排布着力体现茂密、穿插、浑融、浓郁的意象,展现楚帛书特有的楚风神韵与率真墨趣。局部服从整体,气势贯通全篇,大气盘旋,统摄全局。要达到浑然一体的气格,字的取势就不能简单地模拟楚简帛书一个姿态或一边倒,需要以变应变。或稳如泰山,或摇曳生姿,奇正相生,各得其所。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东坡书论讲“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写性是书法的根本属性,楚篆的自然书写也不例外,但不排除动用夸张变形的处理手段。楚帛书圆润舒展,同时也存在薄、弱、轻、露等弊端,放大书写当须加以改造。比如“楚”“五”“生”“黄”“还”“山”等,楚帛书里有的字,基本保持原生态,没有作太大的调整。但“寻”“庐”“沓”“叠”“翠”“鸟”“道”“先”“公”等字,则作适当的变形和结构的夸张处理,以与前后左右达成和谐共处的关系。这里笔法作为塑造字形的关键技法,既要合乎法度,又须打破常规,用笔的随机应变融进字里行间。中锋、藏锋、裹锋自不必说,侧锋、露锋、逆锋,甚至拖笔、颤笔、逆笔也都有用武之地。笔法的多变,带来了视觉的丰富,满足了现代人的眼睛对视觉多样性的渴求。
  完善细节,塑造个性。细节决定成败,再好的设计和想法,如果没有细节的支撑和完善,也是枉然。整体上五屏半的正文满目斑斓,开张烂漫,末行留下的空白,弥足珍贵,给前面实墨留下了虚空的余地。落款则以章草之法略参沈寐叟的拙趣行笔,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润物无声,收住全篇。一动一静,韵律自生。用印也不抢眼,恰到好处。笔法的粗细、方圆、枯润、聚散、错落、开合等手段,收收放放、虚虚实实、起承转合、拿捏到位。创作中的想法不能没有,但又不能刻意和外露,最终以细节的合理性来平衡和协调大小关系,达到和谐完善的目的。字形各异的楚篆,有意无意间已注入了微妙的个人化信息,区别于古人和他人。
  融会贯通,遗貌取神。楚简帛书文字的取法不可忽视。楚文字既有和大篆相近的写法,也有毫不相干的字样,还有一些讹字掺杂其中。遇到怪异的字法时,我常以大篆取而代之,并不拘泥于楚篆的表面形态。此篇以我一贯的方法,即大篆的用笔来写楚篆,篆籀的笔意贯穿始终。避俗求拙,遗貌取神,起伏跌宕,纵横捭阖,以展现楚风楚韵为依归。调动头脑中存储的各种信息,融注于笔端,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远观全篇,古老而鲜活的楚文字如一个个生命跳跃在大块的空间,亦静亦动,亦庄亦谐,亦真亦幻,亦古亦今,由黑白幻化出五色斑斓的色彩,好似起伏悠扬的乐曲,和着李白的诗意,荡漾在虚空之中。或许这就是我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
  把这件大幅楚篆条屏创作时的思考、感受和过程记录下来,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笔墨探索的实践,将为今后创作积累经验。
  还是那句话,努力期待下一次的成功
 (作者系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理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书法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