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开朗基罗怎么完成《创世纪》?湿壁画大师为你揭秘

 牙科渔翁 2022-07-29 发布于辽宁

2017-11-28 16:35

你可知米开朗基罗是怎么完成

21米高的西斯廷《创世纪》穹顶湿壁画的?

一直频发地震的意大利中部,上周又密集发生了有感地震导致雪崩,而其东部频发的剧烈地震使得当地拥有15世纪珍贵壁画的教堂都轰然倒塌。

但最为大家关心的还是在这次地震中受损的米开朗基罗作品——《大卫》。这让佛罗伦萨陷入了一片紧张的状态,各艺术机构开始纷纷对名作和古迹实施防震保护措施。

在这次悲剧性事件发生之后,意大利人开始将影响区域内的1200件艺术品转移。但油画、雕塑等艺术可以转移保存,但对依附建筑而成的湿壁画就变得束手无策了。

建筑教堂文物遗址遭遇灾难,众多14、15世纪的湿壁画作品也随着两个意大利历史小城风貌一去不复返。

但是,在意大利的教堂里、大街上、 古老的城堡里随处可见的湿壁画,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装修方式。

米开朗基罗最爱的湿壁画

的确是阳刚味特别重的活动

湿壁画的起源不可考,但早在米诺安文明時期以及古罗马人(如庞贝城)中就有出色的彩色壁画。但从13 世纪后半叶起,随着佛罗伦萨等城镇的兴起一股自古罗马时代以来未见的建筑热潮,湿壁画艺术在意大利中部特别盛行。

庞贝古城壁画《酒神的秘密仪式》

意大利文艺复兴時期是湿壁画的辉煌時期,在湿壁画的历史上,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绘制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最为宏大、壮观,而拉斐尔在梵蒂冈的诸室壁画如《雅典学院》等则最为精致典雅。

湿壁画《创造亚当》Antonio De Vito 摹

然而由于油画等发明和运用成熟, 16世纪中期湿壁画逐渐式微,而被油画大量取代。湿壁画的制作,特别是像西斯廷礼拜堂这么一片广达1080平方米的湿壁画,动笔之前得先经过充分的规划和构思。正因为湿壁画是出了名的难以驾驭,才如此受到看重。

湿壁画老手瓦萨里说,大部分画家能工于蛋彩画和油画,却只有少数能娴熟湿壁画。他断言,这是“其他所有技法中最具有男人气概的、最明确、最坚决也最持久者”。

要作湿壁画先当泥瓦匠

连画板都要画家自己创造

光是佛罗伦萨,13世纪下半叶就至少有9座大型教堂建成或开始兴建。如果说在刚开始建筑热潮的北欧,新哥特式大教堂是以挂毯和彩绘玻璃作为华亮之装饰,那么湿壁画就是这个时期意大利的主流。

湿壁画《创造亚当(局部)》Antonio De Vito 摹

“湿”,或者叫”“未干的”,缘于画家总是必须在半湿的灰泥上作画而得名。这种作画方式需要完善的事前准备和精准的时间拿捏。作画前用镘刀在已干的灰泥壁上,再涂一层约1.2厘米的灰泥。

这层新涂的灰泥名为“因托纳可”(intonaco),系用石灰和沙制成的平滑灰泥平面,可以让颜料渗透。这层灰泥会吸收颜料,灰泥干后,颜料随之凝固在砖石结构中。

湿壁画

艺术家上色作画前,须先用小钉子将草图固定在墙或天顶上,以便将草图上的人物或场景转描到这块湿灰泥面上。转描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为“针刺誊绘法” (spolvero)——也是米开朗基罗运用的方法。

先用针依着草图上的针线刺出数千个细洞,然后将炭粉洒在草图上,或用印花粉袋拍击草图,使炭粉或印花粉渗进细洞,接着拆下草图,湿灰泥壁上就会出现图案轮廓,在轮廓上涂上颜料,即成湿壁画。

湿壁画《先知约珥上方的裸像》Antonio De Vito 摹

第二种方法更省时,艺术家用尖笔描过草图上的粉笔线条,就会在底下的湿灰泥壁上留下刻痕。

湿壁画《德尔菲女先知》Antonio De Vito 摹

首先,水从混合涂料蒸发,接着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形成碳酸钙(石灰岩、大理石的主要成份)。湿滑灰泥用镘刀抹在壁上短时间之后,就回复为石质,而将色料封在碳酸钙结晶体里。

湿壁画家稀释颜料只需要用水,简单至极。蛋彩画所用到的各种粘合性原料(蛋黄、胶、黄耆胶、甚至有时用到耳垢),在此全不需要,因为颜料会固着在“因托那可”里。

湿壁画《先知但以理上方的裸像》Antonio De Vito 摹

这项技法尽管极为巧妙,但稍一不慎就会一塌糊涂,因此画家每一步都是战战兢兢。可以给“因托那可”上颜料的时间有限,是湿壁画的一大困难。“因托那可”保湿的时间只有12至24小时,长短因天气而异。

过了这段时间,灰泥不再吸收颜料,因而涂抹灰泥时只能涂抹湿壁画家一天之内能完成的面积。意大利语将此特定的涂抹面积称为“乔纳塔”(giornata),意为“一天的工作量”。墙壁或天顶,因壁画大小和形状的不同,可分为12个或数百个“乔纳塔”。

湿壁画家每次作画,时间压力都很大,必须赶在灰泥变干硬之前完成“乔纳塔”。

由此可以想象,当年艺术大师们创作的时候,身边可能还有个装修工帮着抹泥灰,然后大师们才开始在墙上进行创作。如果是单打独斗想要成为湿壁画画家,得先要当泥瓦匠。

也因此,湿壁画制作大大不同于油画及板上画(panel),,因为后两者可以再做修饰,即使再散漫、再拖拉的艺术家都可以做的来。

在西斯廷礼拜堂,米开朗基罗没办法这么从容,这么一改再改。为加快速度,许多湿壁画家作画时双手并用,一只手拿深色颜料的画笔,另一只拿浅色的。

历经五百多年后的湿壁画技艺

幸运的话还能在意大利小巷里找到

在油画被“发明”之前,湿壁画广泛存在于欧洲的宫廷、教堂、修道院。如今漫步在佛罗伦萨的老街和小巷,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扇小门,上面写着湿壁画(Fresco,湿壁画又叫做“鲜画”)工作室。

但目前就算是湿壁画鼎盛时期所在的意大利,也很难再找到创作湿壁画的大师了。不过我们居然在这次上海黄浦江边开幕的“米开朗基罗大展”上,看到了一位来自意大利的湿壁画大师亲自作画的场景。

安东尼奥·德维托正在作湿壁画

这位湿壁画大师叫安东尼奥·德维托(Antonio De Vito),是来自意大利南部地区阿普利亚(Apulia),同时他也策划了这次米开朗基罗大展。

早年在意大利学习艺术后接触到壁画修复的技艺,之后开始自己创作还原一些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

安东尼奥·德维托正在讲解画作

曾经到访过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大都市展出自己的湿壁画,这次是他第一次来中国。

不过当我们看到他作湿壁画的时候,他已经差不多要完成了(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当中的《利比亚女先知》Lybian Sybil)。

为作湿壁画《利比亚女先知》Lybian Sybil而准备的草图

在这位湿壁画大师的展览策划当中,不但呈现了米开朗基罗珍贵的作品再现,还为大家还原了作为湿壁画家的米开朗基罗——他的工作室以及学习技艺的地方和书房会是怎么样的。

除了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中的艺术,展览墙壁上挂的都是一块块从意大利装箱运来的,有人均是由安东尼奥·德维托在石板上所作的湿壁画作品。

另外就是大家最爱的一比一等高的大卫像和米开朗基罗故居博物馆带来的历经500多年保存下来的手稿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