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退休老中医的17个小偏方

 图书 馆员 2022-07-30 发布于内蒙古

1、益肾补阳,强壮筋骨小偏方 将冬虫夏草和淫羊藿洗净、晾干、切碎,置入干净的瓶子等容器中,然后加入15~30倍白酒(65度为佳)中浸泡。一般浸泡一个月;最短不能少于半个月。容器一定要密封,置阴凉干燥处贮存。饭前服用小酒盅(约15~30毫升),每日2~3次,不可过服用。
2、缓解牙疼小秘方
把1~2个生鸡蛋放入碗中,倒入适量白酒,白酒的液面浸入鸡蛋的2/3,用火柴点燃,用木筷翻动鸡蛋几次,大约20分钟,待鸡蛋壳焦而不破,用筷子能夹起为最好。鸡蛋熟后去皮趁蛋热入口在病牙处反复咀嚼后再咽下,一般5分钟见效。
3、宝宝积食
取红糖适量(如果宝宝有发热的症状,可改用白糖或冰糖),用小火炒化(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适量,再炒5-6分钟,闻到酸甜味即可。每顿饭后让孩子吃一点。
4、长肉生肌的小秘方
龙骨(煅)2钱,血竭3钱,象皮1两(炒),儿茶2钱,甘石2钱(煅),乳香1钱,没药1钱(去油),冰片2分。上药为末,瓷瓶收贮。用的时候少许掺膏药上贴之。
5、体内除湿
湿气重的人起床后会感觉小腿肚发酸、发沉,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而且表现为虚胖的体征,更严重的人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中医推荐使用 吴德堂脚舒贴(大点的药店就有,淘宝也有)一次两贴,隔一天贴一次,睡前贴于涌泉穴,早起揭掉即可,2-3个月即可恢复差不多。
6、妊娠腹痛
白术(锉,麸炒)4两,桂(去粗皮)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甘草(炙,锉)1两,芍药1两,芎1两。上为粗末。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擘破),煎至6分,去滓,食前热服。
7、产后小便不通、腹胀如鼓,闷乱不醒
盐,葱白(剥去粗皮)10余根。用盐于产妇脐中,填与脐平,却用葱白作一缚,切作一指厚片,安在盐上,用大艾炷满葱饼子大小,以火灸之,觉热气直入腹中,即时通便。
8、月经不调
人参3克,黄连3克,当归身9克,白芍9克,川芎4.5克,木香3克,白豆蔻3克。水煎服,每天一剂,日服2次。
9、滋养胎气,调顺荣卫。
白术1两半,白茯苓1两,白芍药1两,当归1两,熟地黄1两,人参1两,白芷1两,阿胶1两,芎1两,甘草3分。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伤寒头疼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麻黄1两(去根节),白术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上为散。每服2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宜频服,令有汗出。
11、气虚多痰
人参90克 白术150克 茯苓60克 苡仁150克 芡实150克 熟地250克 山茱萸120克 北五味30克 杜仲90克 肉桂60克 砂仁1 5克 益智仁30克 白芥子90克 橘红30克 。各为末,制成蜜丸。每日白滚水送下15克
12、虚热遗骨
黄柏(炒)1斤,知母1斤,蛤粉1斤。上为末,粥为丸,青黛为衣。

13、霍乱转筋入腹,或腹中如欲转。
炒鸡粪白1两。研成粗末。每服2钱匕,以水7合,煎3沸,去滓顿服,勿令病人知。
14、气结痰壅膈噎,饮食不下
半夏1钱半,茯苓1钱半,陈皮1钱半,枳实1钱2分,桔梗1钱,瓜蒌仁(去油)1钱,黄连1钱,香附1钱,甘草3分。用水2钟,煎8分,加竹沥半盏,姜汁2-3匙,食前服
15、治肺风疮,酒皶鼻
大枫子肉20个 木鳖子肉20个 轻粉1.5克 枯矾1.5克 水银3克。上药研成末。用腊月猪脂调搽面上。一夜即愈。
16、男女转脬,小便困难。
用凝水石二两、滑石一两、葵子一合,共研为末,加水一斗,煮成五升。每服一升。
17、蛔虫
人参七分,白术、茯苓等各一钱,乌梅一个,花椒一分,干姜五

分。水煎服。

头晕
天麻3克钩藤12克菊花10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生龙骨20克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眩晕蛋加减治疗眩晕
叶喜福,民间医师(浙江省武义县吴宅村中医眼科      邮政:321205)。
主治:眩晕(肝风脑晕症)。
处方:独活180克,鲜鸡蛋24枚(此为1疗程的用量)。
用法:将上药加水煮开后,把鲜鸡蛋放入药内煮1个小时,然后把蛋壳敲碎,使药汁浸入蛋内,再煮1小时后取出鸡蛋。每天早晚各吃2枚鸡蛋,蛋吃完病愈之。若睡眠不佳者,可加枣仁(炒)10克,大枣5枚(1天的用量)煎汤,配吃药蛋;若气血亏虚者,可在四君子汤中加当归、川芎、天麻,配吃药蛋;若感脑空虚者,可加六味地黄丸,早晚各一丸。
按语:患病期间忌烟酒等有刺激之物,症状严重者需服2~3个疗程,方得根治,要用农家饲养的鸡所产之蛋,疗效佳。转发功德无量!南无阿弥陀佛!少林寺三十二代弟子释行伟发菩提愿,日发一方相当于日行一善;网友每日转我一个方到自己的空间也相当于每日行一善,必有福报。【秘方工作室】每天都有最新收集的偏方与大家分享,保证真实有效,如果您有困惑,如果您身体不适,如果到处求医无果,我可以给您提供别人治好病的偏方,以后但凡市面上高价炒作的秘方网友都可在我这里免费得到不收任何费用!你不用再花冤枉钱了,
眩晕不是气血虚弱@五种辨证施治
今天一早有朋友打电话来说头又开始眩晕了,原以为加强运动就应该好些,反而越来越严重了,这是为什么啊?
我们先了解眩晕的原因,很多人认为眩晕就是气血虚弱,这是错误的!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详细论述了眩晕的原因,眩晕与水饮息息相关,所谓水饮就是由于阳气不足导致体内的水无法及时转化为气形成水饮之邪。尤在泾曰: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晕眩,晕者昏冒而神不清,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眩黑也。所以头晕目眩及眼前发黑均为水饮之邪导致也。平时这些水饮之邪在体内非常“老实”,只有在我们大量消耗阳气时才会发作,什么情况下能大量消耗阳气?比如剧烈运动、大量出汗、长期熬夜、情绪不稳定、旅途中乘坐车、船时等等,均能引发水饮之邪导致头晕目眩。所以,这就不难解释我的这位朋友为什么运动后反而头晕现象频繁了。
伤寒杂病论中列出了眩晕的几种情况及治疗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种情况,眩晕伴有头重,无论坐着还是躺着仍持续不解,非常严重,泽泻汤主之,治法重在利水祛饮。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卷中:泽泻汤 【处方】 泽泻15克 白术6克
【功能主治】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现用于耳源性眩晕。
【用法用量】上药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温再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第二种情况,眩晕总想摔在地上伴有四肢冰冷沉重、恶寒或下利或咳等,真武汤主之,治法重在振奋肾阳化气祛饮。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真武汤

【处方】 白芍(三钱半.下利者去之.加干姜二钱半) 茯苓(去皮.二钱半.小便利者去之)附子(炮.一个切四分只用一分.呕者去之.加生姜二钱半) 生姜(三钱半) 白术(二钱半)
【功能主治】治伤寒数日已后,发热腹痛,头目昏沉,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涩或呕或咳或已经汗不解,仍复发热,心下忪悸,头目眩晕,皆由渴后饮水停留中脘所致,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咳者加五味子三钱半、细辛干姜各一钱二分半。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第三种情况,眩晕时躺着会好些,但凡起身便头晕目眩或只要坐车、船等就头晕目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治法重在温水化气祛饮。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方
【方剂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表不解故气上冲胸。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气。”短气为胃有微饮的征侯。利其小便则饮即去,宜适证选用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
按:就去微饮而治短气这一点,二方均有用之的机会,但不是说任取一方即能治之。临证时仍宜细辨自在言外。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第四种情况,眩晕伴有吐涎沫、小便不利、口渴,五苓散主之,治法重在通阳化气祛饮。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  茯苓  白术各三分 桂枝二分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服暖水,汗出愈。
《伤寒论》:五苓散 【别名】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
【处方】 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桂枝7克(去皮)
【制法】上五味,捣为散。
【药理作用】利尿作用《中国药学会1962年学术议论文文摘集》1963:327~328,将五苓散(猪苓18克、会泽泻30克、茯苓18克、桂枝12克、白术18克)研末,用50%酒精渗漉制成1:1的酊剂。另再将上述各药分别亦按上法制成1:1的酊剂,观察五苓散及其组成的单味药对大白鼠的利尿作用。结果证明:五苓散及其组成药物在给药后第1小时排尿率,与给药前对比有显着增强,其中以二苓及桂枝的作用最强。对照组药后2次的排尿率则无显着差别。第2小时各组的排尿率增加较少,第3小时则无明显的利尿作用。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现用于肾炎、心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尿潴留,急性肠炎等属水湿内停者。
【用法用量】以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备注】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化气。五药相配,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则蓄水、痰饮所致诸证自除。
【摘录】《伤寒论》
第五种情况,眩晕伴有呕吐、心悸,半夏加茯苓汤,治法重在降气利水祛饮。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仲景)。行水散痞有生姜。(半夏一升,茯苓三钱,生姜半斤。除茯苓,名小半夏汤。)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加桂枝、甘草,除半夏,名茯苓甘草汤,仲景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先治其水,却治其厥。火因水而下行,则眩悸止而痞满治矣。)

以上五种情况中,第一、二种眩晕最严重,其次是第三种,再其次是第四、五种。由此看出,眩晕绝不是气血虚弱导致的,单纯补气血也起不到多少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眩晕成为不好医治的疑难杂症的主要原因!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所以无论你是什么疾病,只要有眩晕定是水饮之邪在作怪,可参考上述五种情况辨证施治哦。

邓铁涛教授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
眩晕一证,与现代医学眩晕症状的概念基本一致。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病。耳性眩晕,如美尼尔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动病等;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癫痫,其他原因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头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中医中药治疗眩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本人的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病因病机
  历代文献中对眩晕证的病因病机的论述比较丰富,后人把《内经》的无风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包括内风、外风)、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张景岳的“无虚不作眩”(包括脏腑气血阴阳诸虚),即三无不作眩说,归纳为眩晕病机的经典之论,为一纲领性的概括,对临床辨证论治帮助不少,但如果加上虞抟倡导的“血瘀致眩”及陈修园所强调的相火,则比较全面。
眩晕的病因病机,前人虽将之分为外感、内伤两个方面,但临床上则以内伤为主,尤以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瘀内阻为常见。病位虽在头颅脑髓,但究其病根,应责之于肝、脾、肾三脏,不外乎虚、实二端。因此,关于证型问题,个人认为,可以分型,但不宜太杂,临床上抓住一两个主型,其他作兼证处理即可。
(二)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
  临床上往往存在三种情况:①肝阳升发太过,故见眩晕、易怒、失眠多梦;肝火偏盛,循经上炎,则兼见面红、目赤、口苦、脉弦数;火热灼津,则便秘尿赤,舌红苔黄。②肝肾阴亏,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虚亢,则兼见腰膝酸软、健忘、遗精、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数。⑨肝阳亢极化风,则可出现眩晕欲仆、泛泛欲呕、头痛如掣、肢麻振颤、语言不利、步履不正等风动之象。此乃中风先兆,应加紧防范,避免中风变证的出现。如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常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发作突然,并感到地在移动,人要倾倒或如坐船样,或伴有耳鸣,此眩晕的产生是由于前庭核缺血所致。同时还可有双眼视蒙、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倾倒发作。部分患者还可以出现软腭和声带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和第3、5、6对颅神经受损的症状,发作性一侧偏瘫和感觉障碍。当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时,会出现意识障碍、瞳孔缩小、四肢瘫痪,或伴有强直性抽搐、体温升高等。
2.气血亏虚
  因其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则发,兼见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或兼心悸失眠、唇甲淡白、失血等症,以及舌淡胖嫩、齿印、脉细或虚数等气虚血少的舌脉表现,如低血压、贫血、失血过多患者常见这一类表现。
3.痰瘀内阻
必有痰瘀见证及舌脉见证。舌苔厚浊或腻,脉弦滑者或兼结代者,此为痰阻;舌有瘀斑或舌暗红,脉涩或促、结、代者,此为瘀闭。两者并见,则为痰瘀闭阻。
论治方面,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我常用自拟“石决牡蛎汤”,方用石决明、生牡蛎、白芍、牛膝、钩藤、莲子心、莲须,若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菊花、黄芩、丹皮、木贼等;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可加大黄;肝肾阴亏者可加鳖甲、龟板、首乌、生地、熟地等;若肝阳亢极化风,宜加羚羊角或羚羊角骨、代据石、生龙骨、珍珠母等;气血亏虚者以补益气血为主.可用加味八珍汤,方用党参、白术、云苓、甘草、川芎、当归、熟地、白芍、五爪龙、鸡血藤;偏于气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偏于血虚者可用当归补血汤加杞子、淮山等;兼见失血者可加阿胶、白及、炒田七等。兼痰可合用温胆汤,兼瘀可用夫笑散,或用稀签草、田七、丹参等。
(三)临床运用
1.内耳眩晕病(美尼尔氏病)
笔者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若苔浊、白、厚腻而呕,必加生姜汁或重用生姜20—30克。另外,当其发作时,宜先艾灸百会穴,直接灸最好,壮数多少,可以根据情况而定。用悬灸法亦可。本院一干部患此病反复发作数年,经用上法治疗而愈,追踪10年未见发作。曾有一妇女,患此病每月发作,发时即送医院急诊,但未能根治。后来门诊,余治以温胆汤加减,并教其丈夫为之悬灸百会,嘱其稍见眩晕即用灸法,经过治疗后得愈。
2.前庭神经炎性眩晕
笔者用防眩汤加减。某空军干部贾某,于30天内晕厥20多次,住院后经中西医治疗,大眩晕次数减少,但仍头晕不止,血压偏高。人虽高大,但舌嫩红,苔白,脉强而尺寸俱弱。西医诊断为前庭炎。余辨证认为属于虚眩兼有相火,乃仿防眩汤加减:黄芪24克、党参18克、云苓12克、白术12克、川芎9克、天麻9克、杞子9克、钩藤12克、白芍9克、生地12克、甘草3克,此方服20多剂后,眩晕消失。此方在上海经方家曹颖甫先生所著之《金匮发微·血痹虚劳脉证病治》中曾有记载:“精神恍惚,开目则诸物旋转,闭目则略定。世传防眩汤间有特效,录之以为急救之助。方用党参、半夏各9克,归芍、熟地、白术各30克,川芎、山萸各15克,天麻9克,陈皮3克,轻者4—5剂,可以永久不发。于早年病此,嘉定秦芍船师曾用之,惟多川芎9克耳。至今二十年无此病,皆芍师之赐也”。我认为这是治疗虚证眩晕的好方。广州名老中医吴粤昌先生对此方亦颇欣赏。
余亦十分重视经方的运用。《内经》十三方中之“泽泻饮”为治湿浊中阻之眩晕之好方,由泽泻、白术、鹿衔草三味组成。《金匮要略>>治心下支饮,其人苦眩冒亦用“泽泻汤”,即前方减去鹿衔草,此与《内经》泽泻饮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某海军干部住院2月余,经多方检查,仍不明原因,多方治疗均无效。后请余会诊,诊为痰证之眩晕,用祛痰法治疗,但亦无效。再细为四诊,见其舌上苔白如霜,脉滑而缓,个人的经验认为凡舌白如霜多属水湿内困,脉缓亦是湿象,故予经方五苓散剂治之,一旬而愈。
3.脑性眩晕
如脑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属气虚血瘀者,治以益气活血,重用黄花益气,配以三棱、我术活血。或月黄芪枝五物汤。我曾在门诊诊治一男性患者,56岁,自诉眩晕、肢体麻木无力,步态不稳反复发作2年余,曾作头颅CT检查提示轻度脑萎缩,脑血流图检查提示供血不足,局部脑血流量脑图形成象检查提示异常(普遍性血流量减少),素有低血压史。余辨为血气亏虚兼血瘀,治以益气活血。处方:黄芪15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炙草3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陈皮3克,丹参18克,五爪龙30克,三棱、我术各10克。每天1剂,复渣再煎,连服7剂,症状明显改善,连续治疗4月余。除劳累紧张时头顶偶有发胀外,眩晕基本消除。附院某护士长。有冠心病、颈椎病史,去年曾因右上肢麻木。眩晕,发作性胸闷疼痛多次住院治疗,一度曾怀疑为颅脑肿瘤,后经会诊确诊为“左顶叶皮质炎性肉芽肿”。一直请余会诊,我认为证属气血两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八珍汤等方加减治疗,重用黄芪至120克,取得较好的疗效。
4.高血压性眩晕
笔者常辨证选用草决明、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等,舒张压偏高者可选加鳖甲、龟板等。曾治一患者,收缩压不高,但舒张压很高,脉压差很小仅(1.3—2.6kPa),用西药降压都始终无法拉开脉压差距离,患者常眩晕不止,余在辨证基础上重用鳖甲、龟板滋阴潜阳,取得很好的效果。广东草药红丝线有降压作用,可用红丝线30克,瘦猪肉100克煎水饮用。
5.低血压性眩晕
证属清阳不升者,我喜用补中益气汤轻剂,黄芪用量不超过15克,与柴、麻同用,以升清阳。服后患者血压可逐渐趋于正常。黄芪轻用可升压,重用则降压,故用于高血压属气虚者则须30克以上。
6.头部外伤性眩晕
我常在辨证基础上配伍活血药物,喜用失笑散、桃仁、红花、牛膝,或用血府逐瘀汤。血管性头痛亦可用之。
7.神经官能症性眩晕
我喜用甘麦大枣汤稍加舒肝健脾药,方用甘草、麦芽、大枣、钩藤、素馨花、云等等。钩藤、素馨花舒肝兼治胁痛,麦芽也有舒肝作用。我认为用浮小麦效果最佳,但南方常缺,故用麦芽代替。或嘱患者用面粉代之,其用法是用l一2汤匙面粉,先用少许凉开水调匀,再用煎好滚烫之中药汁冲熟后内服。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