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蜀辞赋学院楹联班预备课第九讲 修 辞

 巴蜀辞赋学院 2022-07-30 发布于四川

巴蜀辞赋学院楹联班预备课第九讲   

主讲:辛勤

一、修辞的概念:

1.什么是修辞?

查搜韵,得出三个注释:(1).作文。(2).指文辞。(3).修饰文辞。

从概念讲,修辞有三重含义:

1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

2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

3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我们今天讨论的修辞,就是搜韵的第三种注释,指对语言进行修饰和调整,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即: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有力。

2.修辞与语法的区别:

前面我们讨论了语法。语法与修辞是汉语语言表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不同的作用:

①语法的作用是怎样使语言表达通顺,符合语言规律。

如:草长莺飞二月天。

这是一般的陈述句,语句通顺,既符合语言规律也符合诗句的表达。

3.修辞的作用是怎样使语言表达更美。

如:莺歌燕舞春色闹。

这是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句子不只是平铺直述,而是对“莺”、“燕”、“春”这些自然界的物象赋予人的行为特色和感情色彩。相比之下,运用修辞的句子,比只是按照一般语法规范的句子更生动。

二、常用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修辞格)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其中大类修辞手法包括:比喻,白描,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共计63种。

我们今晚主要学习以下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

1、对偶2、倒装3、比拟4、比喻5.借代6、衬托7、对比8.排比:9.夸张: 10.通感11.设问、反问12.重字13、双关14、引典、用典15、互文16、回文17、列锦

1对偶

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如:

绿肥新荔子,红浥旧蕉心。(宜斋雨中 ·范成大)

浩渺蒹葭连夕照,萧疏杨柳隔沙洲。(秋日山斋书怀 ·刘沧)

对联本身就是一种对偶的修辞手法,具体的方法体现在对联六要素中的前五个要素。待初级班我们再详细讨论。

下面我们针对对联中常见的其他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2倒装

指改变句子的一般结构顺序,把句子的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定语和主(宾)语、状语和谓语的顺序有意倒置,形成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等倒装句。

故意颠倒词句的通常顺序,以调和音节,错综句法,加强语势。我们把这种颠倒顺序的语法现象,称为倒装。倒装常常具有强调语气的作用,在古汉语文言文和英语语句中比较常见。

杜甫 《春日江村》诗之五“羣盗哀王粲 ”

仇兆鳌 注:“哀王粲 ,动王粲之哀也。首句倒装。”

鲁迅 《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引J·K《来信》:“我的译文,除出按照中国白话的句法和修辞法,有些比起原文来是倒装的,或者主词,动词,宾词是重复的,此外,完完全全是直译的。”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第八篇之七:“例如普通顺序为'尔所谓达者何哉?’《论语·颜渊》篇却说'何哉,尔所谓达者?’就是倒装的实例。”

1)主谓倒置dào zhuāng(注意:不要读成dǎo zhuāng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B、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C、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3)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最常见一种形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4)定语后置

所谓的定语后置,就是指在文言中,把修饰限定的词放在宾语中心语(即中心词)后面。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比拟

主要是将抽象或无生命的事物以具体事例代替。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它原来的性质,化成另一种与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主要有两种:

①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如:

题 郑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补”、“添”这本是人的行为,“烟”、“雪”是自然之物,本不具备“补”、“添”的意识和行为能力。作者把“烟”和“雪”比拟为人,使它们具有人的灵性,能把疏竹补密,给瘦梅添肥。

“竹疏”和“梅瘦”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不是拟人修辞。

②拟物呢有时是把人或事当做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述志  林则徐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这是林则徐少年时的巧对,我为峰,把我比作山峰,抒发作者凌云壮志。

判断下列比拟句的种类:

A.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 (拟物)

B.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

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D、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

比拟的作用

①感情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生动;③表意更加丰富。

4比喻

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

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1明喻(直喻):

用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句中,本体、喻词、喻体都出现。

喻词: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连接词,利用本体和喻体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喻词起连接作用。

常用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 等等。

如:
  此心平静如流水;
  放眼高空看过云。
  此联乃退出政界后题。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被直系军阀赶下台,自此侨居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抗日战争后华北沦陷,拒绝出任日军伪职。联语表现了他下台后另一番心境。能以平静的心情思量过去种种,能把富贵权势,名利地位看作过眼风云,一个由总统到寓公的人,有这种思想变化,真是难能可贵。
   上联中,此心是作者的心,“心”比作“水”,本体是“此”;下联中,放眼,指作者有独到的眼光,看过云,一切都是过眼风云

此心      

放眼      

↓   ↓   ↓

本体  喻词  喻体   

又如:戒台寺联  康熙

禅心似镜留明月;

松韵如篁振午风。

上联中,禅心是佛教用语,把“禅心”比作“镜”,本体是“禅心”;下联中,松韵,指松风、松涛,把“松韵”比作“篁”,“篁”,这里指竹林。本体是松韵”

禅心       
松韵       

↓    ↓    ↓
本体  喻词  喻体

下面这两联,大家一眼也能看出本体和喻体的。

陈夔龙

  日暖春烟人似玉;

  蒹葭秋水露为霜。

直城如斗柄,

官树似星榆。

2)暗喻(隐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如”、“似”、“像”一类的喻词。如:

题瓦砚斋  金农

清如瘦竹闲如鹤;

座是春风室是兰。

此联中上联明喻,下联暗喻。

      瘦竹           鹤;

↓    ↓    ↓    ↓    ↓    ↓
本体  喻词  喻体  本体  喻词  喻体

      春风           兰。

↓    ↓    ↓    ↓    ↓    ↓

本体  系词  喻体  本体  系词  喻体

3借喻:

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题湖心亭  金安清

春水绿浮珠一颗;

夕阳红湿地三弓。

上联中,将湖心亭喻为浮在碧波荡漾水面上的一颗明珠,极为形象。 本体“湖心亭”和喻词“如”、“像”、“似”等都没有出现,而是以喻体“珠”借喻本体“湖心亭”。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本体和喻体不具备共同点,如:“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烟”、“雪”与人并无共同点;也不能“补”和“添”。只是人在主观上,把“烟”和“雪”想象为人性化了。

比喻:本体和喻体具有共同点。如:“我俩在天似比翼鸟”,共同点是,“双宿双飞”;“我们俩在地为连理枝”,共同点是“相互缠绵”。

5.借代

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

借代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部分代替整体: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来代替船

扫叶楼 易顺鼎
  老不白头因水好;
  冬犹赤脚为师高。

联语俗中有谐趣,意在言外,平实可诵。 上联相传楼侧还阳井的水能使人不生白发,不白头实际也是以部分代替整体。  
  2以特征代替本体:

自挽联  佚名

想吾生竭力经营,无非是之乎者也;

问此去何等快乐,不管他柴米油盐。

联中“之乎者也”是古文常用虚词,是古文的特征之一,在这里指代文章,“柴米油盐”是日常食物的特征,在这里指代日常生活。

杜甫《春望》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烽火” 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借喻侧重相似性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借代侧重相关性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6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如

集句联

风定花犹落;(谢贞《春日闲居》

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

“风定”的静,反衬“花落”的动;以“鸟鸣”的动,反衬山的幽静。

7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或把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的表现手法,用以突出主题。

对比有几种主要形式:

①不同的两件事物对比:

如:
  大文章无用处;
  古乐府有馀音。
  乐府:此指诗体名。自魏晋至唐代,凡可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馀音:声音不绝。汉王褒《洞箫赋》:“条畅洞达中节操兮,终诗卒章尚余音兮。” 此联抑文章而扬乐府,极切汪笑侬伶隐的身份,道出了他以改良戏曲开通风气为己任的志趣。联语十二字,特为突兀雄杰,掷地有声。

又如:斋联  金圣叹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真读书人”和“不如意事”这两样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得出“少”和“多”的结论,抒发了做真读书人,罔顾不如意事的坦荡胸怀。

②把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对比: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

从人的生与死两个方面的对比,表达出作者爱国大义。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无主次之分。

8.排比: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碧山书屋 前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是九个自然景观排比;下联是九个名家及其作品排比。其作用是更显示出书屋收藏之丰富,也更显示出书屋主人的多才与博学。这种修辞方法在长联中经常用到。

中华会馆 李经方
  忆赤县,统皇图,天下为家,到此更徵中国;
  亲东邻,占乐土,太平无事,从今长保亚洲。

中华会馆:在日本神户李经方(1855—1934),字伯行,安徽合肥人。举人。李鸿章四弟之子,后过继给李鸿章。任出使日本大臣。官至邮传部左侍郎。赤县:赤县神州的略称。为中国别称。皇图:封建帝王的版图。此指清王朝。汉班固《东都赋》:披皇图,稽帝文。天下为家:本指把国家当作一己一家所私有。即将君位传给儿子。后来泛指处处都可以为家,不固居于一地。 到此句:意谓到这时更加证验中国的壮阔伟大。徵:证明,证验。《书经·胤征》:圣有谟训,明徵定保。

下联:亲:亲近。指友好相交。东邻:东边的邻居。此指日本国。乐土:安乐之地。指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唐温庭筠《长安春晚》诗;四方无事太平年,万象鲜明禁火前。泛指平静无事。 从今句:意谓从今长久地保安亚洲的和乐。联语即物写意,于平淡的词语中涵凝爱我中华的情怀,表现中国在亚洲的地位的重要与作用,切出使大臣的身份,亦切中华使馆的职事。  

9.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如: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葆恂《莲丈以新作见赠步韵奉酬》

萧萧白发三千丈,

落落青琴一再行。

桃花潭水深千尺,是夸大桃花潭水的深度,以表达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萧萧白发三千丈则是夸大了白发的长度,这就是扩大夸张。

如徐悲鸿言志联:
直上青天揽日月;
欲倾东海洗乾坤。

联意是:我将直上青天去摘取日月,给人间带来无限光明;我想倾倒出东海的水,去洗净这世界上的一切肮脏。事实上人不可能去揽日月倾东海,但是表现了他追求进步、追求光明和济世利民的热切心情。此联激情澎湃,气魄雄大。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题涵远堂  爱新觉罗·弘历

西岭烟霞生袖底;

东洲云海落樽前。

巧用缩小夸张,把“西岭烟霞”和“东洲云海”这样的大事物,夸张为“生于袖底”和“落在樽前” 这样的小物件,将涵远堂所“涵”之“远”,生动地描摹出来。

再如: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这联也是巧用缩小夸张,把“浅深流水”和“远近青山”这样的大物,夸张缩小为“琴中听”和“画里看” 这样的小物件,联语从感受中写山庄,动静相衬托,突现了拂水山庄优美的环境,宜居亦宜耕读。

3)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清曹雪芹《红楼梦》)

夸张的作用:

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⑶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10.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它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如:题苏州绣绮亭  朱彝尊

露香红玉树;

风绽紫蟠桃。

露重香浓。风绽花艳,咏景抒怀。 露香,就是以嗅觉通视觉。

又如:梳妆亭 赵文楷

江光铺白开妆镜;

峰影浮青上晓鬟。

梳妆亭:在安徽宿松小孤山。赵文楷,字逸书,号介山,清安徽太湖人。嘉庆进士第一。被册封为琉球国王正使。有《石柏山房诗存》。联语淡写轻描,却形容生动,形象明静,情随景生,贴切题旨,清新可诵。

11.设问、反问

1)设问

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作品起波澜,有变化。

如:清联93、书房联 前 人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此联前分句设问,后分句回答。上联指旧时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在二月进行,会试在八月。借自问自答的手法,表达出学子对考试的期待。下联指读书人起早贪黑,鼓励读书人发奋进取。

又如:如梦令 其二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反问也叫反诘、诘问。

如:清联251 晴川阁 裘

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

绕栏寻胜迹,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都凭杰阁收来。

裘恕,字行恕,号可亭,清江西新建人。道光间县学庠生。

“隔岸”句:指站在晴川阁上可眺望对岸的黄鹤楼。

仙踪,仙人的足迹,见“黄鹤楼”注。

“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两句:化自崔颢《黄鹤楼》诗句,见前引。

杰阁:指晴川阁。上联写大江是否留住了黄鹤楼的美丽传说;下联写杰阁已收来晴川的美丽风光。武汉三镇的胜状奇观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联语情景交融,意境清新,对仗工整,堪称佳构。

又如:252清联杜甫草堂 顾复初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唐代著名诗人。顾复初,字乐馀,一字幼耕,又字子远,号道穆,别号曼罗山人,清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拔贡生。官光禄寺署正。年90馀卒。有《乐馀静廉斋集》。“异代”二句:化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龙蜷虎卧:意即龙盘虎踞。蜷,盘曲状。卧,俯伏状。在此形容祖国江山钟灵毓秀,产生一代代著名诗人。作者借赵翼诗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流寓:离家寄寓他乡为流寓。据《唐才子传》载:杜甫从陕西、甘肃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月白风清:见苏轼《后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联语意境开阔,词采风流,文气伟岸。用问答的口气,既赞美杜子美的诗歌创作成就,又发出“先生亦流寓”的感慨,但毕竟有草堂留给后人千秋凭吊,隐含自愧之感,令人品味无穷。

再如:自题联 董

窗横竹叶清如许?

人比梅花瘦几分?

上下联都是反问句,不需要回答。表达的是:以竹叶的清淡喻情怀,以梅花的高洁喻品质。

12.重字

重字:指在句子中,有意有规则地重复使用某些字词,以达到强化该字词的作用的目的。

如:北京潭拓寺弥勒佛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上下联都有三个相同的字“容”、“笑”。重复的三个字,赋予弥勒佛以醒世的意义。这种上句句尾和下句句首用重字的修辞方法,又叫“顶针”、“顶真”、“蝉联”。

又如:无锡东林书院  顾炎武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种重字,构成排比,增加了旋律回环的效果。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

13双关

双关是修辞手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也就是指句子字面上和字面外有两重或多重意思。字面外的意思,才是作者真正要强调的意思。

明代文学家程敏政与其岳父李贤属对之联:

因荷而得藕;(岳父出句)

有杏不需梅。(女婿对句)

单看字面上的意思,只是咏物。其实,字面外的另一重意思是:

因何而得偶;(岳父出句)

有幸不需媒。(女婿对句)

这才是岳父考问女婿的真实用意。

14引典、用典

1)引典:

 “典”指“典故”。包括:

①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②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③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历史/人物故事。

⑤前人诗词联文名句。

引典是指创作时,有意引用上述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

如:西蝉寺集唐诗联

西陆蝉声唱;

禅房花木深。

上联引骆宾王《狱中咏蝉》诗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原意表哀愁;

下联引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样引典的效果,就把出句的意境从哀愁转化为闲逸,表达西禅寺的清幽,远隔红尘。

2)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也就是说,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

如:岳阳楼 周元鼎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上联是引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句,下联是引用杜甫《登岳阳楼》的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但都不是引用原句。借此赞美岳阳楼的典雅。

又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

再如:
邻水延福寺早行 陆游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引典和用典的区别:

①引典指引用典故的原句,不加修改。

②用典指采用典故的某些内容,化为自己的句子。

15、互文

互文修辞,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互文一般又可分为三种:

1)互文互补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2)当句互文

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主人下马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意思是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这句话分为前后两段,但不是特指秦时明月汉时”,这里的“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也就是说“秦”“月”“汉”“关”,是前后两部分所共有,互相补充。正确的理解是:

明月汉时的边,万里长征人未还。

3)凡指互文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

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少年时期,并不具体指某年。

16回文

回文有回文联和回文诗词

1)回文联,它是我国对联中的一种。用回文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是我国的重要文化之一。

2回文诗词有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通体回文”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倒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诗。

“就句回文”指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双句回文”就是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本篇回文”就是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环复回文”指先连读至尾,再从尾字开始环读至开头。

总之,这种回文诗的创作难度很高,但运用得当,它的艺术魅力是一般诗体所无法比拟的。

2)

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简单地说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二: 厦门鼓浪屿鱼脯浦,因地处海中,岛上山峦叠峰,烟雾缭绕,海淼淼水茫茫,远接云天。于是,一副饶有趣味的回文联便应运而生: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三:清代,北京城里有一家饭馆叫“天然居”,乾隆皇帝曾就此作过一副有名的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上联是说,客人上“天然居”饭馆去吃饭。下联是上联倒着念,意思是没想到居然像是天上的客人。乾隆皇帝想出这副回文联后,心里挺得意。即把它当成一个联,向大臣们征对下联,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只有大学士纪晓岚即席就北京城东的一座有名的大庙——大佛寺,想出了一副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上联是说,人们路过大佛寺这座庙。下联是说,庙里的佛像大极了,大得超过了人。纪学士的下联,想得挺不错。

乾隆与纪昀趣对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7列锦

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晋祠云陶洞 傅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这副成联,用十二种事物名称,组成六个名词性偏正词组,营造出一个闲逸的环境氛围。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除了这里介绍的这些修辞手法外,还有很多其他修辞方法。请大家平时注意收集。

今晚的学习内容有点多,大家课后要去复习才能消化。

巴蜀联三期预备班第九讲作业:

一、判断下列每个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梳妆亭 赵文楷

江光铺白开妆镜;

峰影浮青上晓鬟。

2、兴化李园五角亭联 前 人

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

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

3、湘西草堂 王夫之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4晋祠云陶洞 傅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5、赠园丁 汤贻汾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二、从你的摘抄中,找出应用以下手法的对联一幅。

1、拟人

2、比喻

3、借代

4、夸张

5、排比

6、用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