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秘验方之内科疾病秘验方第一节:糖尿病(三)

 昵称42395796 2022-07-31 发布于陕西

6.天地降糖饮

【组成】天花粉20g生地黄15g知母10g玉竹10g枸杞子15g白僵蚕10g山药30g

【功效】滋阴润燥、生津止渴。

【主治】糖尿病,属阴虚燥热者。症见烦热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频

多。形瘦乏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苔薄舌偏红,脉沉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其病理变化以阴虑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以滋阴增液,润燥清热为大法。故方中生地、栒杞子滋肾润肺:玉竹、知母养阴,清肺胃燥热,除烦止渴:天花粉甘苦酸凉人肺胃一经,有生津止渴,降火润燥之功;僵蚕为结合辨病用药,临床证明有降糖作用,山药健脾胃、补肺肾,兼防方中诸药滋、清而伤及脾胃。全方辨证结合症且有润肺、清胃、滋为”效,上、中、下消中属干阴虑慢执刑的尿病用之确有良效。

【加减】口渴明显,加石斛、麦冬,消谷姜饥甚加黄连、熟地;四版不,加鸡血藤、地龙;脾虚便溏舌站荟白喊去加荃术,白术,去知母、地;畏寒肢冷,加淫羊蓿、肉桂,兼有高血压者加钩藤、益母草、桑奇生米,兼有冠心病者,加葛根、丹参、太子参、苏梗:皮肤痛痒者,加白鲜皮。

【点评】本方为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经多年临床反复使用,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血糖、尿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降至正常。

【验案】尹某,男,54岁、1993年8月9日初诊。患者近半月来能食、多饮实展,耳鸣目糊,腰酸乏力,口苦齿衄,曾在市一院检查发现尿耕(+++ H ),空腹血糖10.17mmol/ L ,服D860及消渴丸后症状略有改善。前来就诊时症见形瘦,纳旺善饥,饮不解渴,小便频多、大便1日2次,苔薄质略红,脉沉细微数。证属肺胃阴虚,阳明热炽。治以滋阴生津,清热润燥。投天地降糖饮加丹皮10g,泽泻10g,山茱萸10g,茯苓20g,熟地20g,旱莲草10g,去生地、知母。水煎服15剂。复诊:药后“三多”症状明显改善。患者服完15剂中药后自行停服所有西药及中成药,要求单独服汤药治疗。诉近来乏力,尿顺尿痛,观其舌苔根黄,脉细弦数。守原方加黄精15g,白茅根30g,石韦10g,生草梢6g,10剂煎服。三诊:"三多”症状基本消失,诸症悉除,复査尿糖(±)。原方去石韦、生草梢,再进5剂。9月24日复诊:患者体力、体重均有增加,检査尿糖(-),空腹血糖5.3mmol/ L ,前方既效,可不更方。原方继服23剂。经治疗后“三多”症状一直未发。随访6年,除适当控制饮食外,未服任何降糖药,多次复查血糖、尿糖均正常

7.清肝泻心汤

【组成】黄连4g黄芩10g炒栀子10g柴胡10g生地10g知母10g百合30g天花粉15g

【功效】清肝泻心,滋阴润燥。

【主治】 I 型糖尿病,心肝郁热证。症见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量增多,体重减轻,或伴见烦躁易怒,失眠,口苦,心悸;或伴见头晕目眩,胸闷,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胃,传为膈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谓,“肝风厥阳,上冲眩晕,犯胃为消”;清,黄坤载在其《素灵微蕴。消渴解》中直言,“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故方中以栀子、黄连为君药,均系苦寒之品,清泻心肝火热;用柴胡辛散疏泄肝郁,黄芩苦寒,清泄郁火,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心肝之火既泄,则肺胃燥热可清,肾脏阴精可葆;生地、百合、知母、花粉共为佐使,滋阴润燥以复阴精。本方苦寒、甘寒并用,清火滋阴兼顾,苦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清肝泻心、滋阴润燥之功。

【加减】若烦褐甚者,可加用石膏(或以寒水石代之)、玄参、石斛清热养阴生津;大便秘结,可加用全瓜萎、熟大黄:若头晕目眩甚,伴有血压升高者,可加天麻、双钩、石决明等平肝之品;“三消”症状不重者,可酌情撤减黄连、黄芩、栀子,合用六味地黄丸。

【点评】肝失疏泄,心用过度,心肝火旺,消灼阴精是消潟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故以清肝泻心法与滋阴润燥法联合应用治疗消渴病。本方是由滋水清肝饮、泻心汤、百合地黄知母汤化栽而成,适用于初中期之消渴病,“三多一少”症状昭著者。

【验案】李某,男,63岁,因口渴多饮、尿量频多两年半,于1998年4月2日就诊。就诊时口干口苦、多饮,渴喜冷饮,尿量甚多,夜尿尤频,消谷易饥,五心烦热,夜寐梦扰、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细。查空腹血糖13.8mmol/ L ,尿糖(+)。西医诊断:I 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病(心肝火旺、阴虚燥热型)。治以清肝泻心、滋阴润燥法,拟清肝泻心汤:黄连4g,黄芩10g,炒栀子10g,柴胡10g,生地15g,知母10g,百合30g,花粉15g。服药10剂,临床症状显著减轻,血糖降至8.6mmol/ L ,尿糖转为阴性。继服20剂,诸症消失,复查血糖为6.0~8.8 mmol /之间,尿糖(-)。

8.保肝降糖解毒通络方

【组成】生地15g黄芪50g板蓝根15g五味子15g榛花10g茵陈10g

栒杞子30g黄连10g丹参15g地龙15g

【功效】益气养阴,滋补肝肾,通络解毒。

【主治】消渴肝病,气阴两虚兼瘀毒证。症见口渴多饮,气短、疲乏无力,食

欲减退,体重减轻,胁肋胀满,舌质隐青,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缓无力。

【用法】水煎服,每剂分3次服,早晚各服1次。

【方解】黄芪、生地、五味子益气养阴;黄连、榛花降糖解毒;梅杞子滋补肝肾;板蓝根、茵陈解毒利肝胆;丹参活血化瘀;地龙通络。共奏益气养阴,滋朴肝肾,通络解毒之功效。

【加减】食欲不振,加三仙90g,莱菔子10g,水红子10g;肝区疼涌,加即金10g,川子10g,延胡索10g,橘络6g,白芍20g:恶心呕吐,加姜复 g 伴香30g,竹茹20g;胸胁满闷,加柴胡10g,桔梗10g,木香10g,香附30g;肮岖满,加川朴10g,神曲10g,青皮10g,厚朴10g;两胁胀痛,加赤芍10g,延助10g,日서20g;大便稀,加莲肉10g,芡实10g,金樱子10g;面部浮肿10g,益母草20g,车前子10g,茯苓10g;皮肤瘙痒,加蛇床子5g,地肤子5g,白鮮皮10g,苦参10g。

【点评】消渴肝病,即糖尿病性肝脏病,还包括糖尿病与肝病并存疾病。消渴肝病患者中,气阴两虚兼瘀毒证者多见,占40%左右。其病位为肝肾二脏,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精化血,血养肝、肝藏血,血化精,精藏于肾,肝肾为母子之脏,水生木,益肾则能养肝,滋肝则能补肾,肝肾同补,消渴肝病则治愈。

【验案】陈患,女,55岁,2003年5月13日初诊。该患来院就诊时自感口渴多饮、气短、疲乏无力,消瘦3年,加重半年。睡眠尚可,饮食不控制,大便日1~2次,干稀不等,尿频,起夜1~2次,舌质隐青,苔微黄,脉沉缓无力。査:空腹血糖1l mmol / L ,果糖胺3.3 mmol / L ,肝功:谷丙转氨酶( ALT )72UI L .谷草转氨酶( AST )40U L ,亮氨酸氨基转移酶( LAP )32U/ L ,碱性磷酸酶( ALP )146U/ L ,尿常规:尿糖(+++),白细胞(+), B 超:①肝脏内脂肪沉着,提示脂肪肝;②胆囊壁欠光滑,提示胆囊炎。根据以上情况诊断为消渴肝病,气阴两虚兼瘀毒症候。法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通络解毒。方用保肝降糖解毒通络汤加减。处方:生地15g,黄芪50g,栒杞子15g,五味子10g,榛花10g,板蓝根15g,丹参15g,金银花15g,6剂,水煎服。医嘱:控制饮食。该患身高155 em ,体重45kg,控制热量为1350 kcal / d 。主食为300g,蔬菜每餐为250g,豆制品每餐75g,瘦肉每餐50g,服药期间,做到不吃面食、不吃咸、不吃甜、不吃水果,空腹不吃鸡蛋,不喝牛奶。坚持适当运动,要求心态保持平和。2003年5月25日,二诊。该患症状大有改善,口不渴,不多饮,大便通畅,夜尿消失,疲乏无力等症状稍有改善,体重无增,时有胁肋胀满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处方:上方加党参10g,麦芽20g,柴胡10g,6剂,水煎服。2003年6月6日,三诊。诸症状大有好转,体重增加到50kg,身轻有力,胁肋胀满消失,大便稍干,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缓有力。处方:上方加茵陈15g,大黄 Sg ,6剂,水煎服。2003年6月18日,四诊。症状全部消失,身轻有力,睡眠正常,饮食控制,大便通畅,尿正常,夜尿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有力。査:血糖:7.7 mmol / L ,果糖胺:2.6 mmol / L ,肝功:谷丙转氨酶( ALT )15U/ L ,谷草转氨酶( AST )15 U / L ,碱性磷酸酶( ALP )130U/ L ,亮氨酸氨基转移酶( LAP )22U/ L ,尿常规:正常, B 超:均正常。处方:党参10g,黄芪30g,栒杞子1Sg,生地15g,丹参15g,板蓝根15g,五味子15g,麦芽15g,山楂15g,茵陈10g,榛花10g,8剂,为面,1次2g,日3次,饭后20分钟后口服。近期随诊,血糖降到6.0 mmol / L ,果糖胺2.3 mmol / L ,肝功恢复正常,余均正常,可视为消渴肝病临床治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