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蜀辞赋学院楹联基础班第十四讲 出句的练习方法·成联

 巴蜀辞赋学院 2022-07-31 发布于四川

巴蜀辞赋学院楹联基础班第十四讲

出句的练习方法·成联

主讲:辛勤

一、出句的练习方法

1.模仿出句法:可以模仿原出句的句式结构、句式逻辑关系、修辞手法等特点,或借鉴原出句立意,以创作自己的出句。

1)模仿原出句的句式结构特点:

从古诗词联或网络上的优秀出句中选取范句,模仿其句式结构特点,写出自己的出句。

2)模仿原出句的句式逻辑关系

分析原出句的句中复句逻辑关系,运用这种逻辑关系,创作自己的出句。

3)模仿原出句的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出句

4)借鉴原出句立意

对于立意高远的原出句,可以借鉴其立意,创作自己的出句。

5)采用模仿出句法的注意事项

①模仿是为了创新

模仿出句法只是初学出句时的一种辅助训练方法,就像蹒跚学步的儿童,借助学步椅、学步车。一旦熟练掌握出句的技巧与方法,就应该甩开所模仿的出句,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创作出句。

模仿只是形式或手法

在模仿出句时,模仿的是原出句的构句形式、造句方法和修辞手法。创作出句应有自己的立意和思路。如果只是对原出句的某些词语作改动,没有自己的立意和特色,除了涉嫌剽窃外,对于自己的创作,也是毫无意义的。

2.对句反转法:选用别人的句子,自己做出对句,再把对句转换成自己的出句。

1)选用别人的下联,自己对上联作为新的出句

即选择别人的出句,自己先对句,然后再把对句转换为出句。这对于初学者是一种创作出句很好的方法。

具体是收集古联或者一些经典好联,建立一个自己的对联库,然后按上下联把他们分开,要出上联的时候,在下联库里找出一比,自行对出上联,对出的上联就是你的出句。反之,要出下联的时候,则到上联库里找一比对之,对出的下联就是出句。

  (2)选择别人的上联作为原出句,自己对出下联,经过适当调整,使之成为新的上联出句

我们也可以用别人的上联出句,自己对句,再把对句的尾字调整为仄声,得到自己的上联出句。

3.用典出句法:此法指化用典故、成语或古诗词联的名句,写出自己的出句。

⑴化用诗词名句创作出句

⑵化用典故创作出句

⑶化用成语创作出句

⑷采用用典出句法要注意的事项:

①先查证典故、成语、诗词名句的意思,以免用错典故。

用典应该为我所用,即用典要符合出句立意。

③用典要尽量用出新意。

4.构图联想法:在立意确定后,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思出一幅图画,根据这个图画去构思出句。

5.发散联想法:发散思维联想法,同样适用于出句的创作。

6.构图发散综合联想法:对于同一个画面,可以与发散联想法作出一系列的发散联想。

二、成联

(一)成联的概念

成联是什么?成联就是指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
  成联的定义,就是楹联的本身定义,之所以有“成联”这个提法,是为了强调其所形成作品的完整性,以区别于单纯的出句和应对等单边创作

楹联创作的初始意义在于成联创作。人之初,性本善;联之初,性本"成"。楹联创作的本质意义在于成联创作。
  毫无疑问,出对句形式是在成联基础上的一种形式变通,其落脚点无非还是通过"单凤求凰"来得到一副完整的成联。可以想象,一副楹联由一个人出上句,另一个人对下句,徒增了许多趣味性和竞技性。事实上,自古以来,那些脍炙人口的著名对句无不以现场斗智为背景,大都带着浓厚的游戏色彩.如"小猴子也能对句;老畜牲怎敢出题"等等。

后来,由于对句可以训练遣词造句和对仗,能够为成联和律诗创作夯实基础,所以便被请入了古近代中国的私塾和学堂,成为那里的基础必修课。一方面,出对句始终带着"斗智游戏"和"基础训练"的色彩;另一方面,成联始终都是以"文学作品创作"的面目出现的。成联创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  

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应该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和完整的形式和内涵。出句和对句(如果应对的各方面都很成功的话)尽管合起来也许能作为一件完整的楹联作品,但对于出句者和对句者个人来说,他们毕竟都只创作了一半,他们每个人在创作中进行的思维都是不完整的,不独立的。尤其是对句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意向,而只能"因地制宜"地顺势"跟庄",这样的思维过程,虽然也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但毕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顶多称之为"楹联单边创作"。 
  成联创作则不同,它需要创作者经历一个完整的创作和思维过程,营造出完整的形式和系统的内涵,如同创作诗词散文小说一样。成联创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 如果把探索楹联艺术之路比作一种"修行",那么,精通了成联,才算修到了正果。

(二)成联的特性
  如同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一样,作为一副完整的文学艺术作品,成联符合所有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共同特性:
  1、独立而鲜明的主题;

2、符合逻辑和语法的语言表述;

3、特定的空间或时间背景;

4、浑然一体的语言风格。
  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突出体现“对称艺术”的文体,成联更多了三大个性:

①上下比节奏点平仄互补;

②上下比整体结构对称;

上下比修辞手法相似且“修辞点”对称

具体地讲就是我们前面说学习和讨论过的对联的基本要素。以上几点的相互融合,组成了成联的特性,也构成了对成联作品最基本的“认证标准”和审美要求。
  例如:挽郑成功 玄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简注]郑成功(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明末福建南安人。南明隆武年间,受唐王恩宠,赐姓朱,更名成功,后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

玄烨(16541722),爱新觉罗氏,满族人,清世祖第三子。8岁登基,年号康熙,在位61年,庙号圣祖。

四镇:南明福王时设于江北的四个抗清据点,由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分守。

两岛:金门和厦门岛。

屯师:驻守军队以抗清。

诸王:指福王、唐王、永明王、淮王。

一隅:此指台湾。

抗志:坚持高尚气节。

孤忠:指忠心耿耿而不能得到支持。

元胡炳文《拜岳鄂王墓》诗:“太义君臣重,孤忠天下知。”

1联语立意高远,指出郑成功忠贞守土保国的史实,更赞扬郑成功驱逐荷兰统治者收复台湾的功绩。述史论评客观公正,哀挽的感情亦十分真切。 见《古今名人挽联选注》

(2)平仄互补:

上联为: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为: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整体大结构对称。

成联的特性对“对句”提出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对句的意义在于使上下联成为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那么,如果将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作为一个上联出句提出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才能使上下联成为一副具有统一主题的完整的楹联作品呢?
   这就自然形成了对“对句”的基本要求:
    ①符合逻辑和语法,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语言表述符合逻辑和语法。
    ②符合声律规则,以使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上下比平仄互补。
    ③符合对仗要求,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上下比结构对称。
    ④讲求立意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统一而独立的主题。(在主题未定的情况下,对句在不同的角度与出句进行立意关联,便将与出句构成不同的主题)。
    ⑤讲求取景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

⑥讲求风格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和情调。

⑦讲求联眼切合,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修辞手法相似且修辞点对称。

(三)从对句到成联
  当我们开始学习对句之初,就已经和成联有了约定。而你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为成联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首先需要作的,是帮你把对句的思维方式转变到成联的思维方式上来。

楹联是“一个面中的两条线”前面说过,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必须有一个独立而鲜明的主题。也许有人会质疑:许多著名的楹联作品都并没有标题或横批。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标题与主题是两个概念,楹联可以没有标题,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些楹联冠之以“无题”,只是因为其主题不便用一句标题式的语句来总结而已,但主题仍然存于灵魂之中。
  如果把主题所限定的立意范围看作一个无形的面,那么上下联的立意内涵正象是这个面中的两条线。
  之所以称之为面,是因为这个面是有一定边界的,并非可以无限扩展的“平面”;之所以称之为“线”,是因为这两条线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应该算是“线段”不是“直线”。对句相当于“已知一条线,在同一面内求另一条线。”出句,就是已知的这条“线”。与几何原则完全一致:对于一条线来说,它所在的面并不是唯一的,它可以跟不同的另一条线构成不同的平面。正如一个出句,它也可以跟不同的对句构成不同的主题。因此,若想在同一个面内求另一条线,首先要确定一个面。有了这个面,你再在这个面中划出另外一条线来,二者之间自然就做到了“立意关联”。但这条新的线不能与原来的线重合,否则便是“合掌”;交叉也不行,那是“局部合掌”。
  事实上,并不是任意两条线都能处于一个面之中。假如你随手划出一条线,有可能跟第一条线无法同处于一个面之内,这时,就出现了“意隔”。成联相当于“已知一个面,在这个面内画两条线”成联的主题,就是一个确定的“面”。我们要在面中画出这样两条线:这两条线必须完全处于这个面之内,不能出了边框,否则便是“脱离主题”。这两条线不能重合,也不能交叉,否则便是“合掌”。这两条线可以是平行线,比如“正对”或“反对”的上下联;也可以是一条直线上截断的两条线段,比如“流水对”的上下联。
  注:上面所作的“面”与“线”的比喻,仅仅是针对楹联的立意布局而言,跟声律、对仗、取景等其它要素无关,大家切勿无限发挥,以至迷乱。
   成联必须扣题吗?必须扣题——岂止是成联,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扣题。
   如被收入《清末民国讽喻联集》的一副名联。

  前人
梅占花魁,爱旎旖春光,若作和羹劳想象;
巷名筷子,念苍茫时局,待谁借箸共筹商。

[简注]
其时作者寓居南昌筷子巷。
花魁:旧时品花,称群花之首为花魁。指梅花。
旖旎:轻盈柔顺的样子。
和羹:用不同调味品配制的羹酒。此指景物色彩多姿。
想象:亦作想像。犹想见。三国曹植《洛神赋》:“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唐高适《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诗:“迹飞想像到,心以精灵猜。”
苍茫:此指模糊不清的样子。南朝梁沈约《夕行闻夜鹤》诗:“海上多云雾,苍茫失洲屿。”
时局:当时的局势。
借箸:秦末楚汉相争,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代共同攻楚。刘邦正在吃饭,张良入见,以为计不可行,说:“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意为借刘邦吃饭用的筷子,以指画当时的形势。典出《史记·留侯世家》。后来指代人策画
筹商:筹谋商议。
   上联即景抒怀;下联感时寄慨。联语清丽雅致,意境明朗,赏玩美好风光之时,不忘“待谁借箸共筹商”时局之责,表现了作者忧伤国事的思想情绪。见《中华对联大典》 
  原来,现今流传于世的许多楹联名作,在创作之初都是没有标题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谓“标题”,其实是后人在收录成册时为了有个“标记”而机械地加上去的。目光锐利、思维缜密者一看便知,这些“标题”并非“原配”。
  有人对大量的古、近代楹联现有标题进行研究后发现,收录者对这些前人的“无题联”命名时大多约定俗成地遵循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作品被收录前题写在××地方,就将之命名为“题××”,或“××联”、“××对”……显然,命名者们并未考虑这个标题是否能彰显作品的主题。
  按照这样的命名方式,假若这副作品在收录前题写在某个名胜古迹或知名的公共场所内,比如黄鹤楼、藏书阁等等,那么这副楹联的标题便能“有幸”彰显出主题来———“题黄鹤楼”、“藏书阁联”,都是标准意义上的标题。
  但若这副作品收录前题写在某个没有名称的私人场所内,那就惨了,它们被收录者们草率地命名为“门对”、“楼对”、“书斋联”等等。前面提到的那副“梅占花魁”联,作者便是一位无从考查姓名的作者,其宅门更是无从命名。
  还有一种“标题现象”:一副赠人之联,假若受赠者是名人,那还好说,比如“赠况周颐联”;假若受赠者是一位不知名的人,该联便会被直接命名为“赠人联”。类似情况不胜枚举。     
  这样的命名,与其说是一个“标题”,毋宁说是一个记号。

(四)关于成联的扣题
  我们所说的“扣题”,当然不是针对这种记号式的“伪标题”,而是针对那种能够反映主题的、标准意义上的标题。
  上面这段言论,在解释了“为什么部分名联不扣题”的原因之外,也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认识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那些动辄拿个别“名联”的特殊性来否认楹联普遍规则的朋友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扣题扣什么?成联可以没有标题,但必须有主题。也许又有人会问:既然成联可以没有标题,而且古人的许多联也都没有标题,那么我们平常写联时是不是也可以不要标题呢?没有标题了,又如何扣题呢?
  凡事都要看具体情况。一切文学作品的规则,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其“实用性”来决定的。
  假如你受约为某个景点写了一副联并确定会被挂在景点上,那么,这个标题你不拟也罢。因为只要挂在这个特定的景点上,那么这个特定的景点本身就是一个无形的标题,若再写标题徒显多余。这也是古人挂在景点上的联为什么没有“原标题”的原因。但是,你的楹联内容还是要扣住这个“无形的标题”。试想,若是用于“泰山”的联,内容全扣在了“黄山”上,人家还要吗?
  假如这副联要发表在报刊上或是论坛里,这就必须有个标题了。否则读者不知道你写的是什么。
  扣题表面上是扣“标题”,实质上是扣“主题”。有标题的,通过扣标题来扣主题,无标题的直接扣主题。总之,无论如何都“扣定了”。

如果笼统地来划分,扣题方式有三种:明扣、暗扣与嵌扣。

1、明扣
  内容中直接出现主题内容的关键词;或出现此关键词的“同意替代词”,以明确锁定主题。
  如: 匡山书院  严寅亮
望远特登楼,分明几座村庄,红杏丛中沽酒旆;
感怀凭倚槛,遥忆先生杖履,白云深处读书台。

分析:既为书院联,联语以登楼倚槛作喻,感怀寄意,勉励学子求知须更上一层,方能望远,方能广求博采,并把农事与读书并提,切教育宗旨。

又如:东坡赤壁  郭朝祚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分析:东坡赤壁即是黄州“文赤壁”,与真正的古战场“武赤壁”有别。联语中黄州、赤壁两个关键词明扣联题。   
   2、暗扣
  内容中不直接出现主题内容的关键词,也不出现其“同意替代词”,而是通过“特征”来锁定主题,以确保对主题的针对性。
  如:门对            
    梅占花魁,爱旎旖春光,若作和羹劳想象;
  巷名筷子,念苍茫时局,待谁借箸共筹商。
  分析:抛开后人命名的不合理因素来看,这副“门对”准确地来说是特指作者自家宅院的门对。“巷名筷子”,指明了作者家住南京筷子巷;梅占花魁,说明院中种满了梅花,这两个主要特征将作品锁定在一个特定的宅院里。
    又如:关圣殿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赴鲁肃,江南士子尽低头。
    分析:抛开后人命名的不合理因素可以看出,此联的主题本应是“关圣”,因题于关圣殿中而被后人冠以此标题。联中虽无关羽、云长、武圣等任何表明“关圣”身份的字样,但两个典故牢牢扣定了“关圣”。
    3、嵌扣
  将主题内容中的关键词拆散后分嵌于联中,成所谓的嵌字联。与明扣的区别在于:明扣的关键词在联语中保持着与主题内容中完全一致的概念;而嵌字则类似于文字游戏,拆散后的字各具别意,与主题关联词的整体没有概念上的关系。

如:曲园联  王闿运        

曲径通幽处,

园林无俗情。
    分析:将主题内容中的“曲、园”二字拆散后分嵌于联中,这里的“曲”与“园”,并不诠释原题中“曲园”的名称,而是各具别意。为标准“嵌扣”。
    又如:题寿星桥

北斗七星三四点;

南山万寿十千年。

简注

寿星桥:在四川峨眉山洪椿坪仙峰寺。

北斗七星:指在北边天上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七星的名称是:一天枢,二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玉衡,六邢日,七瑶光。

南山万寿:用作祝寿的颂词。语出《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十千年:指时间之长久。

联语寥寥十四字,情于其中,意在言外。嵌“寿星”二字,对仗工巧,律谐韵雅,堪为佳构。

再如:万花楼 
万贯解腰缠,莫愁买醉无资,虚度春秋抛好景;
花丛添眼福,但愿司香有主,都成眷属补情天。

分析:联语构思别致,首嵌万花二字,上联表现真诚的劝戒,下联表现美好的愿望。结构缜密,对仗工整,下联结句突出全联的主旨。 

(五)成联的技法

我们这里所讲的技法,是前人对成联的写作技法的总结。

1、压顶之法     

即开门见山,此法的目的,在于先发制人,让人欲罢不能,就像好莱坞电影,以极宏大的场面、极其炫目的特技开场,来夺人眼球、让你目不转睛。作联时若能以精彩语开篇,亦能起到令人过目难忘之效果,

:题武昌黄鹤楼 陈兆庆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 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作者在开头便以极矫健之笔势烘云托月般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形与楼的雄伟气势,直如泰山压顶,力道千钧。只此一句,便极容易让人将黄鹤楼与此七字(《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联系起来。无须拐弯抹角而能掷地有声,此乃压顶之法。      

外地人到武汉,必看的景点自然少不了黄鹤楼。当人们看到楼上那雄浑端庄的“黄鹤楼”三个硕大的“舒体”镏金大字字匾,一股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而早在清同治8年(1869)黄鹤楼重修时,号为“湖北第一,全国第七”的荆楚著名书法家陈兆庆,最早为黄鹤楼手书了匾额“黄鹤楼”三字,在楼顶高悬。当时观者莫不惊呼:“真乃王右军(羲之)再世!”

上联用“一枝笔”形容黄鹤楼的挺拔雄姿,颇有新意。江汉,武昌是长江和汉水的汇合点,这里泛指湘鄂一带。洞庭,号称八百里,古有“洞庭天下水”之说。云梦,古泽薮名,据史书记载古云梦并不大,后人常把洞庭湖包括在内。去早了黄鹤,唐崔颢《黄鹤楼》诗有“昔人已乘黄鹤去”句。来迟了青莲,青莲为李白自号。传说李白登黄鹤楼原想赋诗,因见崔颢诗,而感来迟搁笔不咏。

上联从空间写黄鹤楼,想像奇异,气魄宏大。下联从时间跨度上写登临此楼,游者自己要有真才。这就深化了主題,即登楼本无迟早,关键在自己的气度与才华。将境界和游者胸怀联系起来,见识独特,此联语气势磅礴。

2、递进之法

递进,指表意于原基础上更进一层,这种关联法可以使得气氛更加浓烈,更能突出表达效果,联文中往往会用到诸如“非但”、“况且”“更”等关联词语。撰写成联时,若能适当运用,则可使欢娱之词益增乐趣,愁苦之词更添悲伤。 

如:挽乳母联  曾国藩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一餐尚且应记得她的恩情,更何况(她)曾经保护过、怀抱过、抚养过我!

这一联先以千金报德之典故生发,当日只不过得漂母一顿饱饭,日后韩信竟以千金相报,感激之情可见一斑,而思及眼前,乳母待自己如同亲身骨肉,岂有不感激涕零之理?显然意思已更进一层,伤感之情亦溢于言表。

3、设问之法

成联撰写过程中,疑问句式运用极多,或开篇设问,以制造悬念,为后面行文造势;或者前面铺陈事实,至末尾发问,以表达愤慨、悲伤、怅惘等情绪……此一撰联技法虽易于操作,然还需所问有所来由,不可空无依傍,否则便教人一头雾水。

如:黄鹤楼 前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简注]黄鹤楼:见前注。“何时黄鹤重来?”:化自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焚毁于光绪十年(1884),以后一直没有修复。现在重建的黄鹤楼高五层,层层飞檐,楼旁还有塔、碑、山门等建筑,竣工于1983年,可谓回答了“何时黄鹤重来”一问。“问谁”二句:化自唐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一为迁客去江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联语从古诗中提炼而出,即景抒情,不著议论,亦见其清新自然。

再举一例,以说明疑问之于成联情感与气氛表达之效果。

孟心史挽徐宝山之联云:

民意之冤大白,而独以一死遗君,不令苍生遽尽;

中国之难果纾,犹可为九原告慰,试看今日何如?

民国时期,进步人士遭暗杀之事不绝,徐宝山即其中之一罹难者。此联下比其前假设“中国之难果纾”,稍觉宽慰,而结末“试看今日何如?”一问,顿觉仁者已逝,而国事依旧艰难,所谓“纾国难”( :缓和,解除。共同解除国家的危难)之日依旧遥不可期,不禁悲从中来,吴恭亨评曰“'试看今日何如’句,我读之肠为寸寸裂”,其感染力可见一斑矣。

4、抑扬之法

抑扬法,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此法与兵法以退为进之理类同,譬若两人搏斗,有假意逃脱者,另一人穷追不舍,至于绝境,前人忽一记回马枪,刹那间反败为胜矣。喻以撰写成联,则是一人扮演两个角色,如何安排这一场搏斗,便是要中之要。

题戏台联: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尔放开眉眼做;

世事原来仍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踏实脚跟看。

前面言及人情世事,或耀武扬威或装模作样,皆十分不堪,至末句“惟吾踏实脚跟看”便觉天差地别,原来是在演戏啊,看看一个个都装模作样的,唯有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脚踏实地,顿觉身价倍增,此联即欲扬先抑之法。

5、衬托之法

所谓衬托,即以甲物为陪衬,突出乙物之“较甲物更有过之”,在此,首要需明确所要突出者为何物,而后则可以拉虎皮做大旗,煞有其事地吹嘘一番。李白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以潭水来衬托二人的交情,虽不免夸张,但见情重。此技法联中运用亦多,譬如言某地山水,则先以别处形胜开篇,言而总之,以上所列山山水水,终究不如眼前的妙,如此则更有令人更为神往之效果;或题写某人,则穷搜广罗,将所写之人与极富盛名之人来比较一番,以突出其性格特征,都是惯用之法。

如:题金陵湖南会馆  彭玉麟

栋梁萃杞梓楩楠,带来衡岳春云,荫留吴地;

支派溯沅湘资澧,分得洞庭秋月,照澈秦淮。

楩,古文某种优质树木,即黄楩木。荫,荫蔽,指后人因袭当官。资水亦湘江支流。秦淮河在南京。

上联说会馆的栋梁之才来自衡岳之地,庇护江苏,下联则说江苏的大江大河都是湘江资水的支流,带着洞庭湖的月色映照着秦淮河。衬托法的特点是,用衬托、对比等手法,寻源析流,自抬身价。前人评曰:以甲事衬出乙事,而自抬高身价是也。

又如:东坡祠   前人
我久住西湖,晴好雨奇,曾向春堤吟柳色;
公连渡东海,朱崖儋耳,何如此地近梅花。

[简注]
东坡祠:在广东惠州。祀苏轼。
西湖:此指浙江杭州西湖,亦指广东惠州市的西湖。宋知州陈偁筑堤以湖水灌田,民得丰收,又名丰湖。湖上有苏公堤,相传为苏轼谪居时所筑。作者为杭州人,故有久住西湖之说。
晴好句:语见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春堤:指西湖的苏堤。苏东坡在杭州西湖亦筑堤,名苏堤。故有曾向春堤吟柳色之句。
公连句:苏轼因贬谪先后几次渡海到海南岛。东海,应是南海。
朱崖:郡名。即珠崖。在今海南海口市。以位于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珍珠,故曰珠崖。
儋耳:汉时置儋耳郡,唐改为儋州。在今海南省儋县。此地:指杭州西湖孤山。
    联语由此即彼,触景抒情,咏物怀人,语境清雅明丽,画意诗情,别有寄托。

6、铺排之法

铺排法多用于长联,每感胸中情感跳跃,万象包容而不得不欲喷薄而出时,短联体制不能满足发泄欲,此时则不妨天马行空、天南海北地大肆拉扯一番,以求感情表露无遗。运用铺排之法多以气势胜,而铺排内容则多为与题相关的故实(题风景则多言及周遭山水,题人则多言及其人生平事迹等)。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是窦垿岳阳楼联。

上联:杜少陵五言绝唱:杜少陵即杜甫,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的《登岳阳楼》五言律诗。范希文两字关情:范希文即范仲淹,他的《岳阳楼记》最为著名,尤以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世人所传诵。两字关情即指其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俱兴:滕子京即滕宗谅,字子京他主持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吕纯阳三过必醉:吕纯阳即吕洞宾,名岩。唐代进士。传说他后来入终南山修道成仙,为“八仙”之一。自号纯阳子。据《岳阳风土记》载,吕洞宾好酒,曾三醉岳阳楼。楼上有他留的字。他的《绝句》诗云:“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分别指杜甫、范仲淹、藤子京、吕洞宾四个人。”

下联:南极潇湘:这里当指南边直到潇水和湘水。扬子江北通巫峡:扬子江即长江。巫峡为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省巴东县西,与四川巫山县接界。巴陵山西来爽气:指巴陵山在岳阳西方。巴陵,岳阳古为巴陵郡。古代传说夏后羿曾斩巴蛇于洞庭湖,积骨成丘陵而得名。爽气即指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岳州,隋代置岳州。治所在巴陵(今岳阳市),元改为路,明改为府,南朝宋置巴陵郡。岳州城即今之岳阳市。东道岩疆指东西接连高山。岩疆,指山岩之边界。亦有解作“崖州边疆”者,言“崖州指今广东南部一带”,意恐联想过远。潴者:潴一作渚,水停聚之地。唐代韩愈《岳阳楼别窦可直》诗有“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句。峙者:直立、耸立着的。镇者:一方的主山称镇,描绘山势雄镇一方的样子。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改用陶渊明《饮酒》诗中佳句。《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窦游:字坫,一字子州,号兰泉。云南罗平淑基村人,清道光间官于湖南。该联一说窦垿撰,何绍基书;一说何绍基撰。据雁寒《岳阳楼长联及作者窦垿》一文,该联作者当可肯定是窦垿。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著名楼阁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它原为三国东吴鲁肃练水军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此建楼。宋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次年,重修岳阳楼,主楼两侧还建有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请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一文,盛传海内,岳阳楼因此声誉倍增。

这副对联的显著特点一是:用问答手法指点江山,写出了洞庭湖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二是:用典多,作者借助名人典故、名人诗文名句、传说逸事,描情绘景,抚今迫昔,抒发作者的情怀淋漓尽致,内涵十分丰富;三是:排比法的运用颇富表现力,上下联用了两组排比句,从各个角度有层次地反映岳阳楼的传说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著名和雄伟奇特的原由。

上联一开始就赞叹岳阳楼的奇伟,接着便历数典型史迹予以论述:首先点出的是杜甫的五言绝唱——为世人称道的《登岳阳楼》诗,让人们从中去领略洞庭湖的浩瀚宏阔;其次点出使岳阳楼声誉倍添的范仲淹的佳辞妙句;再次提及岳阳楼的修建及范仲淹文中对滕子京政绩的评价;最后以吕洞宾的神话和陈子昂的诗句作结,从而把岳阳楼的奇伟美妙提到最高度。

下联继续写岳阳楼之奇之美,不过不是借诗文典故,而主要是依据方位实写。登楼远眺,南可望潇湘,北可及巫峡,西可至巴陵山,东可穷山岩的边界。那宏阔的湖水,那滚滚奔腾的河流,那耸立的群峰,那雄镇一方的主峰均映入眼帘。作者写至此,切景着墨:发出了此中胜景真意,谁领会得来的设问。真是言虽尽而意无穷。

7.白描之法
白描,即不加修饰,以简单明了之文字勾勒出所写之物的性态。

如:题奥略楼联 段芝贵

放眼看江山,无限白云都过去;

题诗问鹦鹉,何年黄鹤复归来。

[简注]

奥略楼:在湖北武昌黄鹤楼旁。已圯。

段芝贵(1869—1925),字香岩,安徽合肥人。任湖北都督、北京卫戌总司令。直皖战争中为皖系前敌总司令。战败后,避居天津。鹦鹉:鸟名。经训练,能学人发音。《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此指汉阳鹦鹉洲。 

联语登楼极目,放怀寄慨,题联寓意,言词中似闻弦外之音。工整贴切,平白如话。

又如:墓联自题  傅毓湘
梅花明月幽人宅;
兰芷香风故国魂。

[简注]
墓联:镌刻于坟墓碑石上之联。
傅毓湘(1845—1922),字金波,湖南湘乡人。清同治举人。历蓝山、宝庆等地教职二十年。特授南陵县令。有《楼山吟草》稿本。
幽人:隐士。《易经·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喻人死后入土为归隐。
兰芷:兰草和白芷,皆香草。 
故国:古国,祖国,故乡。此指祖国。
    联语运用白描手法,遣词工致,淡雅中透出一股清香,表现作者高洁的情怀,超然自得的旨趣。 

8、典实之法
在成联撰写过程中,为了在相对有限的空间中表达更为深广的内涵,往往需

要运用搬用典故拓展意义范围。典故运用有正反二法,正用则沿用原故实之意义,反用则是翻空出奇,反其意而用之,其实殊途同归,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致的。

如:自挽  前人
他年化鹤归来,仍谈风月;
此日盖棺论定,空负君亲。

[简注]
化鹤: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千年后化鹤归辽。后人因以化鹤比喻去世。此指来生转世意。
风月:清风明月。此比喻男女情爱。
盖棺论定:指人死后,一生是非功过始有公平的结论。宋李曾伯《挽史鲁公》诗: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
君亲:指君王与父母。清傅鼎铨《忆剑》诗:陵社沉沦伤北极,孤提一剑答君亲。
   联语用典妥切,未死之时却想转世之趣;即去之日则生发有负君亲之感。幽默诙谐,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之情。 

又如:    况周颐
山光照槛,塔影粘云,永日足清娱,绕膝觞称金谷酒;
红萼词新,墨花志古,遥情托高咏,题襟人试老莱衣。

[简注]
阙园:在江苏苏州。为李根源供养其母之所。其母阙姓,故名阙园。
况周颐:见赠况周颐联注。
槛:窗子栏杆。
永日:整天。
清娱:指使父母清闲欢乐。
绕膝:指儿孙环绕老人膝下。
觞:盛有酒的杯。金谷酒:指豪华的酒宴。晋石崇《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以金谷酒数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这里指取悦老母之意。
红萼词:指咏花的词。
墨花:指水墨花卉画。
题襟:抒写襟怀。
老莱衣:相传老莱子行年七十,父母犹存,常身著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哭。……见《初学记·孝子传》。后以老莱衣表示孝养父母至老不衰的典故。
    此联扣娱亲的主题,上联描写园中幽静的环境和闲适的生活;下联抒写诗书咏怀冶性怡情之趣。
    联语化用典故自然贴切,语词清丽,诗味浓郁,无怪此联当时士民中争相传抄吟诵。

9、比拟之法

比喻与拟人之技法为一切文学作品所常用,因其最能彰显文学之形象性。比喻这一辞格借助相对具体、浅显、明白之形象来说明相对模糊与深奥的另一形象或概念,往往运用恰当时能收到较为显著之感染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前面已经讲过,

如:图书馆  前人
地接南园,看苍翠成林,疑身到六桥三竺;
天开东壁,聚丹黄满架,此中有百宋千元。

[简注]

图书馆:在广东广州广雅书院。南园:在广东广州市南。明洪武初年,孙蕡、王佐、李德、黄哲、赵介五人,在南园(即抗风轩)结社唱和,名为南园五子。  

嘉靖年间,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五人,继前五人故事,又聚会抗风轩,重创南园之风,称为南园后五子。
    六桥:在浙江杭州西湖,名映波、镇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西湖的里湖也有六桥,名环壁、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濬源。苏轼诗有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句。
    三竺:浙江杭州飞来峰东南有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座山,合称三竺。宋林景熙《白石樵唱钞·西湖》:断猿三竺晓,残柳六桥春。六桥、三竺,喻进图书馆如同进入山水佳境。 
    东壁:壁宿别名。为玄武七宿之一。《晋书·天文志》上《二十八舍》: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后以东壁为图书藏书之所。唐张说《恩制赐食于丽正书院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丹黄:旧时点校图书用的两种颜色,这里泛指图书。 
百宋千元:指藏有宋代刻本百馀种,元代刻本千馀种。清代黄丕烈藏书室名百宋一廛,而当时吴骞书室名为千元十架室。此指所藏各类书籍之多。
    联语措词贴切,叙事简洁,比喻形象,展现出图书馆为精深博大知识海洋,亦是学子猎奇揽胜的清幽佳境。

又如:三潭印月  徐琪
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
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

[简注]
三潭印月:在浙江杭州西湖。是西湖著名风景区之一。
徐琪(1849—1918),字玉可,号花农,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光绪进士。官内阁学士,署兵部侍郎。有《粤东葺胜记》等。
伍:同伴的人。
邀来句:化用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联语即景抒怀,上联以梅花喻高洁情操,下联以秋月喻淡泊旨趣,暗含一个字,更觉意境清雅爽心,耐人咏诵。

10、转折之法
此法运用时,往往先陈述事实,而后突然笔锋一转,说明之前所述,到底不

能持久(或并不真实),令人顿生感慨。此法挽联中运用较多。

如:挽蔡锷联  前人
南滇两树义旗,强我周旋,回首下交成往事;
东海顿惊噩耗,悲君殂谢,比肩中国几人才。

[简注]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云南新军协统。辛亥革命时起兵响应。云南独立,任军政府都督。后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暗中监视。任参政院参政,授昭威将军。不久,潜出北京,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袁死后,任四川都督兼省长。后赴日就医,病逝于日本福冈。有《蔡松坡先生遗集》。
    南滇:指云南。
    义旗:指响应辛亥革命和起兵反袁的大旗。
    强:勉力。
   周旋:应酬、打交道。
   下交:旧时地位高的人与地位低的人结交为下交。
   东海:此指日本。
   噩耗:指人去逝的消息。
   殂谢:死亡。比肩:并肩。
   联语叙事、议论、抒情结合,赞扬蔡锷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绩,对他的逝世表达出惋惜之情,感情真挚,评价公允。

又如:挽唐继尧联  前人
思量君去甚佳,撒手迳行,永与世人消积愤;
太息吾言不纳,私心自用,甘为群小送残终。

[简注]

唐继尧(1882—1927),字蓂赓。云南会泽人。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历任贵州、云南都督。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护国运动中,护法自保,排挤孙中山,暗通北洋军阀。为称霸西南,发起召开联省军事会议,自称联帅。后被龙云等威逼去职。不久病死在昆明。撒手:放开手。死的委婉说法。 迳:直。积愤:郁积已久的愤恨。太息:出声长叹。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纳:接受,采纳。自用:自以为是。《礼·中庸》: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群小:众小人。指唐身边一群小人。残终:指残年,即馀年。

联语于婉曲的词句中,分明带鄙薄之意,作者宁愿冒风险,也没有改变对唐继尧的看法。纯用贬语为挽联,别具一格。表现了赵刚正不阿的性格。

11、揶揄之法

揶揄是书面语嘲笑的意思,带有耍笑、嘲弄、戏弄之意; 是对人的一种戏弄,嘲笑时用语
    对联之极为灵活,可以为诗之庄重,可以为词之婉媚,亦可以为曲之谐趣。对联创作中,有一类嬉笑怒骂之文字风格,看似无理,然则或切入巧妙,或别有深意,均可一读。如题岳阳楼一联云:
    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去,飞过来,一个神仙谁在眼;

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联中“吕道人”即吕洞宾,八仙之一。“范秀才”即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这两个人,一个是神仙,一个是名人。

上联直呼吕洞宾为“吕道人”,说他“太无聊”,说“一个神仙谁在眼”?简直是目空一切,连神仙也不放在眼里。

下联又鄙视、讥笑范秀才“多事”,说人生只数十年光景,却要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么看,联作者又似乎是个狂徒。但是,联末一个“独”字,却使整个联意峰回路转。正是联作者对世人麻木的棒喝和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敬仰。此联正话反说,运笔奇诡。此法虽游戏笔墨,然表意未尝不深刻。

又如:弥勒龛 陈宝琛
人世大难开笑口;
肚皮终不合时宜。

[简注]

弥勒龛:在山西大同华严寺。弥勒:梵文音译,意为慈民。人称笑佛。其形态是丰颐大耳,袒胸鼓腹,笑口常开。
    陈宝琛(1852—1935,字伯潜,号韬庵、枯隐,福建闽县(今闽侯)人。清同治进士。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以敢于上书言事著称,为清流派重要代表。有《沧趣楼诗集》。
    笑口:指笑时口部形态,笑容。南唐冯延巳《莫思归》词:花满名园酒满觞,且开笑口对秾芳。清姚鼐有诗句云:朱颜今已过,笑口古难开。 
    时宜:时势所宜。《汉书·元帝纪》:宣帝作色曰:'……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
    上联化用俗语笑口难开;下联出自苏东坡轶事趣谈;一日,东坡喝得醉醺醺的,拍拍肚皮,问身边侍婢,你们猜猜,我这肚子里是什么东西?一个说都是文章。又一个说全是机智妙策。朝云则说:此时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东坡才点头称是。
    联语咏物抒怀,谐趣幽默,通俗易懂,而理念精宏,意在言外,别有寄寓。

12、劝诫之法

成联撰制有以第一人称自描身份,而后苦口婆心作劝诫语之法,此时自占道德高地,便是化身佛祖儒,亦未尝不可。题教官署一联:
    此署非州县公门,何妨私谒;
    所由是圣贤直路,不许横行。

办理公务的机关,一般常用的意思是拜见私谒因私事而干谒请托,私下里拜见最后四字斩钉截铁告诫之意溢于言表

又如:讲经堂联  严复
愿闻第一义; 
为洗千劫非。

[简注]

讲经堂:在福建福州。此联为释迦诞辰纪念作。 

严复(1854—1921),字又陵,一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留学英国,主持天津水师学堂。中日甲午战后从事著述。积极提倡新学,宣传进化论观点,对近代思想影响颇大。著译有《天演论》、《几道诗文钞》等。 
   第一义:佛教指最上最深的妙理。唐李颀《题神力师院》诗:每闻第一义,心净玻璃光。《明儒学案》十八罗洪先《论学书》:力行是孔门第一义。
    千劫:佛教语。现多指无数灾难。此指自古以来存在的不对之处。宋陆游《送春》诗: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联语化用古诗句贴切自然,涵蕴劝戒之旨意,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