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当你陷入工作重围难以摆脱时,试试这3个字,帮你告别困境

 职路施语 2022-08-01 发布于辽宁

同事小刘感觉这几天做事有些“草率”了。一次,部门王经理交待他一件新的工作,小刘二话没说便答应了下来。

小刘觉得在领导面前干工作不说不讲,体现的是一种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可是王经理却认为小刘最近的工作负担一定很轻,否则的话,答应得怎么会这么轻松呢,下次再有新的工作还可以交给他。

果然,王经理下次安排工作时,依然再次安排到了小刘那里,而小刘也是欣然应允。王经理见状自然是很高兴:总算能把工作推动下去了。

可是,小刘这边虽然工作接受得挺痛快,但由于工作积压得很多,时间催得也很紧,再加上对有些工作也是刚接触,因而出错概率也大为增加。

尽管小刘连续加班,但所完成的工作,其中有一项还是由于个人一时疏忽,导致结果出现了“硬伤”,幸亏挽救得及时,没有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失。

对此,王经理觉得小刘干工作过大于功,有些不太靠谱。工作干不好或者干不了就直说,自己可以再做调整,一味地压在自己手里,没有出彩,反倒出丑了,真是有些得不偿失。

而小刘的做法,同样也引起了周边同事的不适:啥工作都想干,想讨好领导,也不看看自己有多大本事。

职场中,许多人员都将多干工作当成表现个人,在领导心中树立好印象的主要方式,以至于对于领导所安排的工作达到了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程度。

然而,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许多工作,特别是先前还未接触过的,接手过后,才发现这样的工作在要求的时间内很难干完,或者根本完成不了。

如此,便会出现“鸡飞蛋打”的尴尬处境,既没能完成好工作,影响了单位整体工作进度,也严重影响了个人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换句话说,干了还不如不干。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已故的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老师在《中国式管理》这本书当中,对于防止出现工作“干得越多,反而死得越快”这一问题,着重强调了三个字:推、拖、拉。

咋一听,这三个字在很多职场人印象当中,更多想到的是推诿、扯皮,工作你推我,你推你,最终不了了之,没人落实,是一种不主动、不负责的体现。

实则不然,书中所强调的推、拖、拉三个字核心完全不是在推活、躲活,而恰恰在于能出活。

遇到工作用好这三个字,最直接的效用,就是于己,能让你拥有相应的时间进行冷静地思考,“我到底应该怎么办?”然后再做出反应,形成综合的判断,从而做出妥善应对,“谋定而后动”,才是正确的做法,否则就会遭遇欲速则不达、弄巧反成拙的后果。

另外,对于他人,采取“以让代争”的方式,从而有效避免出现一争就不择手段,非争到你死我活不肯罢休的情况,使得互相之间的“争功与夺利”变得斯文一些、缓和一些,从而使得双方的面子都过得去,则是一种保平安的做法。

那么,推、拖、拉这三个字应如何加以妥善运用,做得取其利而避其害呢?曾老在《中国式管理》这本书当中给出了三点建议:

推,要推给合理的人

在曾仕强老师看来,遇到事情总推给别人是错的,有好处不留给自己,于心何忍?别人会认为你在装;总推给自己也是错的,有坏处都推给自己,情何以堪?别人会觉得你傻。

先往外推,不一定朝向别人,也不一定朝向自己,而是推给最合理的人。

推给别人叫作礼让为先,推来推去,推给自己,而且自己也能胜任,叫作当仁不让、众望所归。既给足了别人的面子,又给自己台阶下,彼此周全。

若你根本不推,拿来自己做,所有的人都会看着你、盯着你,言外之意,就想看你出丑,那你的工作很难做得好。

几番推让过后,有好处,归于最合理的人;有害处,同样由最合理的人来承担,推到恰到好处,事事合理,合乎中国人所欢迎的中庸之道,自然大家都喜欢。

拖,要拖出合宜的时机

《中国式管理》一书对于“推、拖、拉”当中拖字的解释,不在于被动地拖延与推迟,而是要通过拖,来创造出合宜的时机。

比如,你正在参与一场有领导参加的饭局,一盘菜端上来后,有些人看到新上菜,立马出筷,结果,你夹的那一块正好是你的领导想吃的。一旦领导心胸狭窄,则会认为你不懂事,扰了饭局,把你看成眼中钉了。

正确的做法则是,把筷子拿起来,嘴巴先动一动,有意地拖延一下,看一下领导夹哪儿块,爱吃什么,看准时机,然后再动筷,这样才比较保险。

对于日常工作亦是如此,对于一项新工作究竟如何落实,领导没有明确表态,处于犹豫不决、待发的状态时,做为下属则不可冒然出击,甚至先斩后奏,而是适当放缓,拖延一下,直到领导决心坚定,思路清晰,意图明朗。此时再干工作,便可以有效防止领导事后后悔,个人于事无补的情况出现。

时机不对,努力白费。任何事情有意地拖一下,不是为了错过,而是为了凑巧,使得落实工作的动作能恰到好处,从而事半功倍,实现效益最大化。

拉,要拉出良好的效果

拉,也就是要将诸多事情、诸项工作拉开,扯开,使之不产生关联。

一方面,当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准了合宜的时机,接下来便是付诸实践加以落实,使之呈现出应有的效果。在此期间,就不需要有过多的往复与牵扯,乃至于相互制约。

另一方面,当所要完成的工作、所做的事情仍处于混沌一片时,一个有效的处理方式便是“暂停”。通过暂停,把时间、精力拉回来,回到内在的感觉,对当下的工作重新加以界定与归类,用理智的观念来思考和研判,然后做出合理的反应。

拉,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戒断与屏蔽。拖到了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变数已经很少了。此时需要果断出击,一分一秒都不能拖。也就是说,“干”就完了,这样就对了。有种以终为始的味道。

工作不干则已,干则要讲究合理、有效,达到各方满意。曾仕强老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是央视《百家讲坛》最受欢迎的主讲专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在中国管理界独领风骚。

所著的《中国式管理》,全书内容从中国人的专属人性特点出发,从管理、工作、为人与沟通等诸多方面,从道、术、法三个维度给出了实在、管用而又独到的见解。

文中辅以大量曾老师亲身经历的事情,可谓布道的同时,又时刻注重解惑,让人既感到如沐春风,又醍醐灌顶。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每每读完,都会让自己对职场生涯有一个全新的见解,无论你是职场小白,还是业务达人,都可以从中获取一些高屋建瓴般的通达与指引。

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卡,领略中国式管理的魅力,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我,通己达人。

@职路施语,20年职场人,20年职场真心话

END

作者:爱尚君,80后职场人士,坐标大连。一个致力于将内心想法诉诸笔端的文科男,理性,善思考,喜读书,爱运动,总认为写有价值的文章,如同烹制一份精神美食,唯愿你能亲自品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