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动态】钱念孙:从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看江南文化的审美特质

 新用户0016o88s 2022-08-03 发布于安徽

11月13日下午14:30,传统文化与文论沙龙第20期在学苑南楼文艺学教研室如期举办,安徽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钱念孙教授作了题为“从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看江南文化的审美特质”的学术讲座。文学院侯宏堂教授主持沙龙活动,张勇教授、李伟教授、刘颖副教授、章副教授以及本科生、研究生三十余人到场聆听。

钱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沙龙题目的由来:因受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启示,继而联想到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是既在江南区域孕育生长,又在全国产生广泛而持久反响的重要文化现象,故将文人画与江南文化的结合研究不失为一新颖角度。继而,他从文人画与院体画和民间画的区别讲起,谈到唐宋之前的画作多追求“形似”,宋之后的画作则追求“神似”,而后者则可被视为文人画兴起的标志。钱先生通过对文人画的演进历程及画家地域分布的梳理,总结出历代文人画名家几乎都出自江南这方沃土,可说是江南文化催生和滋养了文人画的茁壮成长。

随后,钱先生分析了文人画兴起的社会原因和思想价值,提出社会文化氛围对画家创作的影响。举例元朝来说明当异族入侵激发整个汉民族的抗争失败时,绘画上就表现为“不欲画人事”,而是借助山水、花鸟,尤其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等表现出来,如在倪云林的画中,最显眼处常置孤亭或茅舍,却了无人影。对比而言,明清文人画家则常常把消极避世的情绪转化为对现实的嘲讽与诅咒,如徐渭的《掏耳图》,通过题诗“做哑装聋苦未能,关心都犯痒和疼。仙人何用闲掏耳,事事人间不耐听。”来表达对社会不堪的谴责;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创作,笔墨简洁,造型怪诞,不论是瞪眼怪鸟、翻眼游鱼,还是残荷败草、枯木瘦石,无不透显出受到打击欺压而不肯就范屈服的精神气象。这些都体现了文人画重思想内涵、重寓意寄托的内在倾向。

总结而言,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简”,以“少少许”胜“多多许”。钱先生以倪云林的《六君子图》、青藤的《葡萄图》、八大的《鱼鸟图》等画作为例来说明文人画家不仅是画“所见所感”,更注重画“所思所悟”;其二是“雅”,守正而合乎规范。钱先生着重强调“雅”绝非简单指构图空旷深远、笔墨轻描淡写等技法层面的东西,而主要指画家人品、胸次、学问、气质等内在素养转化并投射到作品之中。之后,钱先生简要谈到了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对江南审美经验构成多方面的影响:如江南文艺创作多崇尚自然清秀、俊逸婉约的审美格调;激励和推动做人讲道德、讲风骨,做事讲道义、讲拼搏的社会风气;江南园林艺术的独特风貌;促进和推动江南地区崇文重教、尚智爱艺的风气日渐昌隆。

最后,侯宏堂教授总结本次讲座为“学术性与普及性并存的讲座”,他点出钱教授是从自然时空与心灵时空两个维度发掘地域与江南文化的交互影响,并提醒同学们注意之后的论文选题可以联系形势,将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紧密结合。应避免专业理论性的流弊,要多结合具体的(文学、绘画、书法)作品进行研究和写作。

钱念孙教授通过梳理文人画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对中国美术演化嬗变产生的重要影响来探讨文人画的内涵特质和江南文化的美学价值,并以此透视文人画对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人格塑造发挥的作用。他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清晰明白的条理娓娓道来,引发了在座师生的热烈反响,钱教授对于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细致解答,现场互动十分融洽。(文学院 平韵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