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之下,走出心理危机的关键

 陈之秀 2022-08-03 发布于北京

疫情之下,走出心理危机的关键

 ——专访著名心理专家王建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突发,让人们猝不及防。这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工作、社交等受到了影响,同时,还有不少人被“宅”家生活数十天。恐惧、焦虑、过度紧张、失眠等各种心理问题正在困扰着他们。为此,本刊记者就疫情之下,作为普通人,如何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宅在家里,怎么才能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减少焦虑等负面情绪?个别人隐瞒自己的旅游经历,或者病情,隔离期间到处跑,这是什么心理?不少新冠肺炎康复者不愿回家、不敢靠近亲人,这是什么心理?如何让他们走出心理危机,面对愈后生活等相关心理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著名心理专家王建一。

积极的心理暗示助力免疫力提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会因为你的身份和地位不同而放过你。比如,从新闻报道中获悉的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德国北部汉诺威市市长奥奈伊先后被确诊。因此,我认为,在新冠肺炎病毒面前没有特权。”王建一说,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在生命将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尤其面对这种传染性很强、不明来路、治疗方案也不明确的新冠肺炎,实际上每个人的心态都是一样的,都是害怕死亡,或者不要让自己摊上,认为摊上了是倒霉的事儿。因此,从认知上,我们要确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能做普通人的事儿。

普通人的事儿是什么呢?王建一表示,首先是尊重生命。毕竟,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其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也就是说,要进行自我心理疏导,要相信自己的免疫力。因为新冠肺炎主要是攻击人体的免疫力,所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正道。提高免疫力的方法有加强营养、适量运动、充分休息等。同时,调整心态也很重要。毕竟,心理影响生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了,身体的免疫力也会跟着提升。因此,要积极调整心态。再说,与其坐在那儿发愁、躺在那儿思索,搞得自己身心俱疲,还不如行动起来,加强锻炼、增加营养,或者做一些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把注意力从一些负面的消息中转移出去。这场疫情来了以后,有的人天天刷屏,从早刷到晚,真实的、不真实的消息全部接受,不加分析,搞得自己非常疲惫,千万不要这样做。

最后,要做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人人都会受到暗示,它是人的一种本能。如何做好自我心理暗示呢?比如,对自己说,我很好!我身体很好!我能行!我一定能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扛过这次疫情,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一定要对自己说这样的积极话,给自己一些正面的暗示,给自己一些内在的、潜在的力量,让自己能够在这样的日子里过得稍微开心一点。

负面情绪需要转移注意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人基本上是“宅”家过日子。俗话说,“宅”家久了,没病也容易憋出一身毛病。再说,疫情之下,人们每天或多或少会接受一些负面信息,因此,要让自己生活过得好一点,就必须减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王建一说:“在新冠肺炎病毒面前,首先大家会有一种无奈的感觉,觉得自己太渺小了,这就很容易陷入抑郁的情绪中。不仅如此,每天睁开眼睛就刷屏,又看到好多可怕的消息、死亡的消息,比如,哪儿又有了新增病例,哪儿又新增了死亡病例,这些都容易使人产生焦虑,进而感到恐惧。而自己如果没有具体的应对办法,就会认为自己抗不过去了。毕竟,在新冠肺炎病毒面前,人类显得太渺小了。从目前情况来看,医疗手段有限,人们容易陷入新一轮的抑郁。总之,在这种不断地给自己心理压力、精神压力的同时,便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

针对这个问题,王建一给出了解决方案。她建议:第一,如果有经济条件,可以通过微信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咨询,这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第二,如果没有经济条件,就要进行注意力的转移,这是非常容易做到,也可以立即见效的。

王建一进一步解释称,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心理学对于注意力的概念解释是,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注意力分配,是一门学问。因此,调整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把注意力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如何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呢?那就是让自己运动起来、积极起来。只有在运动起来和积极起来的时候,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才会健康,肾上腺素分泌才会调节得很好,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也才会相应提高。这样,你会觉得自己很有力量,你的心态就会随之转变。如果你不运动起来,就会在那个怪圈里待着。因为你没找心理咨询师把负面情绪宣泄出去,也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具体方法,又不能够自我调节,那你就会把自己逼到死胡同里去。”王建一说,因此,人要想走出焦虑、恐惧、抑郁的怪圈,主要还是要让自己转移注意力,干点别的事情。

隐瞒、蒙骗是一种反社会心理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是一面镜子,既能反映我们抗击病毒的勇气和能力,也能折射出某些人的不良心理。比如,个别人隐瞒自己的旅游经历、病情或者隔离期间到处跑。

对此,王建一说:“个别人的行为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隐瞒病情,另一个是隔离期间到处跑。对于隐瞒病情,大家的愤怒主要集中在隐瞒上。因为隐瞒、蒙骗是一种反社会的心理,自然会遭到人们的愤怒和唾弃,进而还击。这种人一旦被揭露出来,会受到法律、法规或一些临时制定的行政规定的制裁,这是大快人心的。”

对于隔离期间到处跑的问题,王建一认为,这种人,说好听点叫盲目自信,对自己的身体、精神状态、抵抗力、运气等等怀有盲目的自信,觉得中招(被感染)都是小概率事件,轻易摊不到自己身上。当然,不排除有些人平时就是大大咧咧、满不在乎的性格,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尤其在重大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还是要收敛起你平时那种所谓的个性。

“如果你必须要在某个时间段出去活动,我觉得,还是要做好自我保护。你做了自我保护,别人才有安全感。如果你自己大大咧咧,可能会剥夺别人的安全感。别人看到你这样以后,就会鄙视你,你就可能成为一个不受欢迎者。”王建一说,如果放在新冠肺炎疫情未发生之前,人们对积极的、正能量的人是喜欢的,但是在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加之病毒传染力极强的特点,由于大家都处于焦虑、恐惧、抑郁的心态中,与之前的心态大不相同,人们对你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可能就不喜欢了。因为人的心理、心态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要明白,每个成年人都是社会人,要遵守法律,遵守公共道德,遵守规矩,遵守社会大众普遍的心理。否则,你就不符合社会规范,就要被大家不理解。

不敢靠近亲人是对亲人的爱
据媒体报道,有的新冠肺炎康复者不愿回家、不敢靠近亲人。比如,媒体报道中的文婷(化名)不愿意回家、张丽(化名)不敢靠近亲人。文婷走出武昌方舱医院的大门时,与她之前住进来时相比,她的行李箱里多了一张出院证明。这张薄薄的纸上,打印了她的个人信息、住院情况和离院建议,并加盖了武昌方舱医院的专用章。当时,文婷说:“我不想这么早回家,隔离时间久点,安心。”而张丽在经过了18天住院治疗、14天康复隔离后,回到了家中。但回家的第一天,她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敢多和家里人说话,担心自己吐出来的飞沫含有病毒,会传染给家里人。

无论是文婷还是张丽,以及与她们类似情况的人,这种行为是一种什么心理?如何走出心理危机,面对愈后生活呢?

“不愿回家和不敢靠近亲人,其实就是怕传染给自己的亲人,反之,也是对亲人的爱。”王建一说,诸如这种情况,出院的人要把你的邻居、社区的人也像亲人一样看待就好了。虽然这个标准有点高,但特殊时期,就得有特殊的标准。

王建一说:“对于愈后生活,我认为,随着整个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人的心理会有一个正能量的逐渐提升。现在,海外病例已经超过了中国本土病例,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出现第二轮高峰,继续做好防护。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认为我们怎么这么倒霉,越想心情越糟,也不要从妄自菲薄转成妄自尊大,觉得我们很了不起。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就要做普通人的事,那就是按照国家的要求,管好自己。你先得保护好自己,才能保家,然后才能卫国。儒家那句话说得好,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应该先提高自身修养,然后才能善待家庭,家庭好了,国才能好,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最后,王建一表示,随着疫情的慢慢解除,或者延缓,大家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水平也会有所提高。那时候,公众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出院的人多了,而且都没有什么事,这些对大家都有心理暗示。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我们要允许不同的看法存在,但也要把大家的情绪引导到正面的、积极的方面来,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 (本文来源《食品界》2020年06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