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常规管理(11):校长如何实施文化治校?

 leeechen64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作者说明:本文包括两部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和如何编制学校文化战略纲要。《学校文化战略纲要》模板内容很全,对于当一名合格的校长大有裨益。
学校文化建设体系的建构
文化治校,首先是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的文化体系。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面旗帜,它引领着师生意气风发地前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它熏陶浸染,润物无声;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引力场,它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肥沃土壤。
学校文化建设系统
 学校文化建设系统是以《学校文化战略纲要》(参见附录)为核心,由学校理念、教育教学行为、学校公共关系、学校危机(事故)预防与管理、学校品牌管理、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教学对象满意系统等多个战略工程内容组成,包含精神理念、行为规范、视觉设计、环境装饰、课程文化、听觉识别、文化保护以及文化培训等八大子文化系统。它们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在学校的发展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作为一个统一体,既相互作用又缺一不可。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从这八个系统为学校提供由内在文化的提炼到外在形象的打造、由精神文化的建设到环境文化的融合等一系列全新的学校文化建设服务。
精神理念即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办学的核心,是学校意识形态的总和,它是学校最高层次的思想和战略系统,具备俯察学校现实;提出个性化的学校价值观;统领并指导学校行为、视觉系统、室内外环境系统的功能。该系统一般包含应用理念和非应用理念两个部分。前者是学校基本价值观,包括教学理念、课程理念、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服务理念、管理理念、校训、师训、生活信念等。后者是学校的事业取向,包括核心理念、发展目标、社会使命、道德规范、经营思想、办学模式等。
 行为规范是基于学校理念系统基础上并为实现学校理念服务的,是学校师生在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所从事的活动的规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二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工程,是学校理念与创新的办学运行模式的实践,是对学校办学、行为方式进行统一规范的动态识别系统。行为文化包括组织机构、各项规章制度、仪式、公众形象、核心层形象、教师形象、教师培训行为、学生形象、学生奖励行为、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等。它是学校经营风格、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的折射。
视觉设计是学校文化的静态识别符号。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表层结构,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学校形象中最外在、最直观的部分。它以视觉传播为载体,将学校文化、学校规范等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应用在视觉的展开和行为展示中,进而提升为学校文化的共识。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校视觉元素在学校物质文化中的规范应用,尽可能地将学校的个性强调出来,以便迅速扩大影响,在学校内部成员和公众中拥有清晰的形象。
 学校的视觉设计包括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两大部分。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学校标志、校名的标准字体、专用印刷字体、标准色、象征图形与图案等。中学校标志是代表学校形象、特征、信誉、理念、尊严、力量的一种特定符号,标志是视觉识别的主角,也是学校与公众沟通与资讯传递的核心,更是公众对学校认知、认同的代表物。学校标志可以分为字体标志、图形标志和组合标志。视觉系统应用要素主要体现于学校办公事务用品、宣传用品、导示标牌、旗帜、校服、交通工具等。
环境装饰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其强调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统一,历史要素与现实要素的统一等。是学校文化教育的隐性教育因素。环境装饰包括室内环境文化和室外环境文化。室内环境文化主要包括走廊文化、楼道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功能室文化、会议室文化、宿舍、餐厅、卫生间、展览室等;室外环境文化包括学校大门、建筑物墙体、道路、绿化、雕塑、长廊等。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课程文化是按照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是课程运作过程中所放映出来的或公开的或隐蔽的行为、习惯、信念和价值观等,形象化地体现在课程运作的过程当中,包括课程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它直接体现着教育的人文理想和追求,是教育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听觉识别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要素之一,亦称听觉形象统一化。它是通过听觉刺激传达学校理念、学校形象的识别系统,主要包括校歌、课间音乐、铃声、会议音乐、学校发言人的声音等内容,利用人的听觉功能,以特有的语音、音乐、歌曲、自然音响及其特殊音效等声音形象建立的识别系统。
文化保护是学校对文化建设、教学成果的保护,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保护以防范来自各方面的侵害和侵权行为,包括对学校的经营保护、法律保护和社会效应保护三个组成部分。通过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方式,实现学校无形资产的积累。
文化培训是有针对性的、不定期的对教师、家长、学生进行文化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它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学校文化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文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品牌识别系统
学校的品牌识别系统包括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环境识别系统、听觉识别系统、媒介识别系统等部分。


理念识别系统又称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是学校最高层次的思想和战略系统,具备俯察学校现实;提出个性化的学校价值观;统领并指导学校行为、视觉系统、室内外环境系统的功能。该系统主要包括核心理念、学校精神、办学目标、形象定位、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学校的办学宗旨、用人观、管理观、发展观等各项内容。对内可以激励师生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奋斗,对外可以展示学校锐意进取的追求。
学校理念系统要依据当前教育形势、学校发展历史、学校现状规模、办学特点等,本着个性化、人文化的原则,科学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宗旨。通过对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的强化宣传,建立健全学校文化素质教学体系,塑造全新的学校理念。
行为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二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工程,是学校理念与创新的办学运行模式的实践,是对学校办学、行为方式进行统一规范的动态识别系统。以学校理念系统为基本出发点规范着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对内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规章制度、教师行为规范、学生行为规范、文化活动等;对外进行学校宣传、社会公益活动、交流活动等。
视觉识别系统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表层结构,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学校品牌形象中最外在、最直观的部分,是以校徽、校名、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的系统。将学校理念、文化特质、整体建设、办学特色、学校规范等抽象语意转化成具体符号的概念。通过个性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设计方案,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为学校的发展营造独特的视觉形象。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基础部分设计和应用部分设计。
环境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其强调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统一,历史要素与现实要素的统一等,它是学校文化教育的隐性教育因素。环境识别系统包括室内环境文化和室外环境文化,室内环境文化主要包括走廊文化、楼道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功能室文化、会议室文化、宿舍、餐厅、卫生间、展览室等;室外环境文化包括学校大门、建筑物墙体、道路、绿化、雕塑、长廊等。
听觉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要素之一,亦称听觉形象统一化。它是通过听觉刺激传达学校理念、学校形象的识别系统,主要包括校歌、课间音乐、铃声、会议音乐、学校发言人的声音等内容,利用人的听觉功能,以特有的语音、音乐、歌曲、自然音响及其特殊音效等声音形象建立的识别系统。
媒介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传播的重要要素,媒介包括传统的媒体:报纸、杂志、期刊、校报、校刊、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等,也包括新媒体: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互联网、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学校的媒介识别系统能够让公众明确地在媒介中识别和区分学校的形象。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自动化发展,加速了学校文化优化的进程,其规模不断扩大,竞争也变的更加激烈。因此,学校需要统一的、集中的传播方式。
 学校文化与品牌生长模型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效工程,文化需要不断的生长再生长。学校要实现公众美好的品牌联想,并能够将美誉度、知名度合为一体,依靠的是学校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根基,制度规范、课程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校园活动、班级活动、文艺演出、走廊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的茎和叶,更需要学校的文化诊断、不断自检、品牌再定位的种子。只有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循环系统,建立文化自我生长,自我繁殖的机制,文化便可自我持续生长,活力不息。
 如何编制《学校文化战略纲要
首先,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纲要》编制的要点。
一是分析发展基础(目前我们在哪里),即分析学校现状, 检查并把握学校的发展水平。
 二是设定预期目标(我们要去哪里),即确定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构思发展愿景。
三是筹划改革举措(我们如何才能到达那里),即拟订相关具体举措, 选择相应的策略,制定部门工作规划和专项工作规划。 
四是拟定成功标志(怎么知道我们已经到达了那里),确立合理的成功标准,建构自评机制(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效果如何) 。
五是有序做好监控和评价工作。 
其次,厘清《学校文化建设纲要》编制过程 。学校要文化建设纲要编制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且反复征求意 见的过程。纲要制定主要精力以下以几个阶段:
一是成立“学校文化建设方 案编制工作组”。
二是开展宣传、组织培训,使全体教职工了解制定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的意义及具体操作程序。 
三是发动全体教职工分析校情,开展 “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学校发展的前景怎样”、 “如何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我能为学校发展做什么”等相关内容的讨论。
四是拟定文化建设方案的基本内容框架。
五是制定征求意见表, 听取教职工意见。
六是汇总各方意见,提出文化建设方案草案。
七是召集 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有关人士,讨论学校文化建设 方案草案。 
八是汇总各方意见,提出学校文化建设方案修订稿。
九是 将形成的 学校文化建设方案修订稿,提交教代会审议。 
十是形成正式学校文 化建设方案的审定稿。
第三,《文化战略纲要》参考性框架
前言 
目录
第一部分 概述 (尽量限制在3000 字以内) 
一、学校文化建设相关概念 
(一)文化
(二)学校文化
(三)学校文化战略 
(四)学校文化建设 
二、学校文化建设概要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目标
(三)基本原则 
三、学校简介、校史 
第二部分 精神力子系统 
一、办学核心理念 
二、学校办学核心理念之下的部分二级理念
(一)规划理念 
(二)人才理念
(三)课程理念(含课程管理理念) 
(四)教学理念 
(五)评价理念 
(六)质量理念
(七)服务理念 
三、学校的发展目标 
四、学校的培养目标 
(一)学生培养目标
(二)教师发展目标 
五、校训、班训
六、学校精神与“三风”
(一)学校精神 
(二)“三风” 
1.校风 2.教风3.学风
七、教育信条
八、学校形象
(一)学校组织形象 
(二)学校人员形象 1.学校领导形象 2.教职工形象(教职工形象定位、教职工文化气质) 3.学生形象(学生形象定位、学生文化气质)
九、师生誓词
(一)教师誓词 
(二)学生誓词 
十、学校宣言(学校赋)
第三部分 执行力子系统 
一、《学校章程》简述
二、学校治理结构和组织脉络图
(一)学校治理结构 1.校务委员会 2.校长和校长办公会议 3.书记和党支部(党总支部) 4.教职工大会和教育工会 5.校级学生会、少年先锋队 6.校级家长委员会
(二)学校组织脉络图(含图和文字说明) 
三、学校发展规划简述 
(一)学校综合发展规划简述 
(二)学校专项发展规划简述 1.学校治理结构优化专项规划简述;2.学校人力资源开发(教职工队伍建设)专项规划简述;3.学校德育工作专项规划简述;4.学校课程(重点是校本课程)开发专项规划简述 ,学校教学改革专项规划简述;6.校本科研发展专项规划简述;7.学校数字化建设(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简述;8. 学校生师社团建设专项规划简述;9.学校特色发展专项规划简述;10. 拔尖创新型潜人才培养专项规划简述 11 学校文化发展专项规划简述
(三)教职工个人3-5 年发展规划简述 
四、办学要略 
五、学校管理目标、管理原则、行为准则与基本的管理方法 
(一)管理目标 
(二)管理原则
(三)行为准则(行为规范)
(四)基本的管理方法 
六、学校分系统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策略简述
七、办学特色简述
(一)学校已有的特色发展成果
(二)学校特色发展的目标 
八、节日、重大活动的校本仪式简述
(一)开学典礼、开学活动
(二)国际、国家、执政党、民间的节日、纪念日的校本化仪式
(三)升旗(国旗、校旗、团旗、队旗)仪式
(四)新教师上岗仪式
(五)入党、入团、入队仪式
(六)十八岁成人仪式
(七)校运动会仪式 
(八)学校开放日仪式和活动安排
(九)校庆(校节、学校成立纪念日)仪式
(十)毕业典礼、毕业活动
(十一)其它校节、重大活动仪式
九、校本礼仪简述
(一)校本教职工礼仪
(二)校本学生礼仪 
十、学校发展性评价体系建设简述
十一、教职工手册的编制与目录 
十二、学生手册的编制与目录 
第四部分 形象力子系统 
一、基础性视觉要素 
(一)基础性视觉要素的设计1.校名 2.学校的标志(校标、校徽、徽记) 3.师生胸徽 4.学校文化性印章 5.校花、园花 7.学校、幼儿园的标准色和辅助色8.各类校旗、园旗 9.学校、幼儿园象征图形、核心象征物、卡通形象或吉祥物 10.学校、幼儿园辅助图形 11.学校、幼儿园标准印刷字体规范 12.校标(园标)、校名(园名)标准字与辅助图形的组合规范 13.学校禁用规范
(二)基础性视觉要素在几大系统的具体运用 
二、听觉要素 
(一)校歌、班歌
(二)学校标识音乐(学校标志音乐)及其使用规范
(三)学校行为识别音乐及其使用规范 
(四)掌声规范 
(五)校内电子媒体音乐及其使用规范 
三、物质与人文环境的布置
(一)学校总体布局 
(二)建筑物外形(包括风格)
(三)校门、门卫室、传达室的布置 
(四)校内构筑物(房屋、道路、走廊、院落、广场等)的命名 
(五)旗台、主席台、颁奖台、演讲桌的设计要领 (六)学校文化象征物、人文景观小品的设计要领
(七)宣传橱窗、宣传板、张贴画、标语、对联、灯具、主题文化区的设 计要领
(八)外语活动区(例如露天“外语角”)的设计要领
(九)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 1.绿地、花木的说明 2.保护性提示 3.垃圾桶的装饰 4.卫生责任区、养护责任区标牌的设计要领 5.非建筑性文化小环境的营造要领 6.消防栓的装饰要领 7.卫生间、盥洗室的布置
(十)办公室门内的布置
(十一)会议室、贵宾室(接待室)、教职工俱乐部(茶坊、酒吧、休息室)、 党团队活动室的布置
(十二)普通教室、各种功能教室、心理咨询室的布置
(十三)图书馆的布置
(十四)展览室(厅)的布置
(十五)广播室、校电视台、局域网中心、科技中心、技术中心的布置
(十六)学术报告厅、公共阶梯教室的布置
(十七)卫生室(医疗室、保健室)的布置
(十八)会计室的布置 (十九)体育训练场(馆)、健身房、游泳馆(池)、体育器材室的布置
(二十)浴池、淋浴房的布置
(二十一)食堂、餐厅、餐车,饮水处、开水房的布置
(二十二)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的布置 
(二十三)“校车”、停车场、汽车房、司机班办公室的布置 
四、校服的设计要领 
(一)校服总论
(二)学生服的设计要领 
(三)教师服的设计要领
(四)礼服(包括校袍)的设计要领
(五)团服、队服的设计要领 
五、学校各种媒体的设计要领
(一)学校网站、网页、博客等的设计要领
(二)学校电视台和电视节目的设计要领
(三)学校广播室和广播节目的设计要领
(四)校报的设计要领 1.纸介质校报的设计要领 电子介质校报的设计要领
(五)校刊的设计要领 1.纸介质校刊的设计要领 电子介质校刊的设计要领
(六)室外大墙报、大板报的设计要领 
第五部分 生效、解释、实施、评估与修订 
一、本《纲要》的生效(含“立法”程序) 
二、本《纲要》的解释 
三、本《纲要》的实施
四、本《纲要》实施效果的评估 
五、本《纲要》的修订 
结束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