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默然兽

 错的多美丽 2022-08-04 发布于河北

注:2017旧文寄存。

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的魔法世界里最强大的BOSS是Obscurus(译成默然兽)这种黑暗力量,它寄居在某些压抑魔法天性的巫师身上,压抑越大能量越强,一旦无法承载过大的能量,失去操控,寄主便会爆发默然兽的能量,灰烬了令他仇恨的人。

或许电影里默然兽的角色别有寄寓,我看到那寄居默然兽的少年时,却想到了另一部德国电影《浪潮》,讲述一群少年男女在一周的假想“独裁”的学习活动里,从最初的玩乐心态,渐渐沉湎于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最可怕的是当大多数人,包括发起活动的教师文格尔也意识到必须中止实验时,一个曾经懦弱胆怯的男孩蒂姆因陷入狂热偏执而饮弹自杀……

且不说德国艺术家代言的德国式反思在当今时代有多么可贵的大主题,我发现两部电影中的男孩都有最初逆来顺受的演绎,也都以毁灭生命的惨烈而告终,导演们不约而同地将一个不可预见又早有端倪的悲剧故事放在了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身上,这与作家麦家所讲述的儿子的青春期如出一辙,不同的是麦家父子最终迎来了皆大欢喜的结尾。

麦家说青春期是一种青春的罪,而这罪的背后都有小心翼翼的痛楚煎熬的父母,我也曾经是这样的母亲,也时刻准备着未来的日子继续承担那种煎熬,所以有更入心的理解。

一直想问,教育的最佳是什么样子?身为父母与老师,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引领?反正不是朋友圈里转来转去的标题文章。麦家的陪伴是方法之一,但并不是最保险,因为假如那个孩子没有在最后的三个月突然发愤,没有在最后有资格出国留学,我不知道麦家还会不会出现在朗读者的舞台上。

突然就想起了宋,做了我一个月学生的宋。

至今我也不清楚为什么当时宋同学偏偏挑了我的班,因为他的原班层级更高,因为我的班并不是同类班最好,因为已经接近高中的后时代,因为他曾经是人们口耳相传的著名的浑不吝,因为他竟然有自己中途再次挑选班级的权力,不管怎样,在多番拒绝无效之后,他还是进了我的班,以一副非常乐意融入集体的表情。

然而,仅仅一个月之后,三十多天的关注叮咛全化乌有,一场风波后,宋同学又回到了原班,我,成了那个最尴尬的接盘侠,因为没接到底,接得也不够漂亮。

别人笑我不通世故不懂人情,殊不知隔岸观火的看不见灰烬的委屈,人前逶迤含蓄地传播,却不知透风的墙后面站着另一个真相。

我的过错是太高估自己的付出,以为痛定思痛,才有最深刻的转变,我也反省到自己的不懂迂回或过于迂回,尽管头一天晚上我还暗示第二天宋同学想通了就可怎样怎样,没想到第二天真想通的结果是人家扬长而去。一段似乎只有我煞费苦心的教育,中止在灵活有余的人脉里,留下背后绵延不绝的不无嘲讽的话柄。

幸好结局还不坏,后来跟不再是我学生的宋同学有过个体的交流,还有不无补救的个别学业辅导,跟他背后诚恳的家长的交流结束在给家长的一封信里,其中附着有关宋同学在我班时的几页草草工作记录,还有傻楞子一样的二百块钱,因为我懂得并且理解一对父母在面对自己青春期儿子的不驯时的焦灼与无奈。

据说,宋同学在他的“默然兽”无法抗拒时曾经遭遇父亲的暴力捆绑,当然,这也成了后来的佳话,宋同学后来居上的优秀成绩成了他初中母校老师传颂一时的传奇,并以此来教育那些尚且冥顽不灵的后辈学子,而最终,这传奇也在一张优秀的高考成绩单里获得圆满。

偶尔我也会思考,在这孩子的教育成长里,我是谁?我不敢说,与我的教育生涯交集的那一个月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即便是,我也是个可以忽略的小角色,谁让我把一切苦心孤诣都放在了暗处,纵然有那么一点功德也只是暗自的庆幸:这孩子没有在我手上堕落。然而,我是个什么角色确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宋同学青春期的悬崖勒马,他的不失时机地幡然醒悟太可贵,因为中国教育的功利性决定了,他终究学业有成则为王,而我最高兴的却是他终于没有多么恨我。

想起《论语》里孔子批评弟子宰我“孺子不可教也”,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后来将宰我列于言语科仅与子贡并列的高材生,如此高材生还有子路,因为子路的不够好学与太过好勇冒进,孔老先生岂止对他“哂之”,几乎凡是子路主动表现,总要严厉打击,子路不甘心,甚至直问“君子尚勇乎?”“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则直怼回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你子路是君子还是小人自己掂量吧,至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似乎你子路若只会逞强,我是怎么也不稀罕,想来当年的宰我子路一定也有偶尔沮丧:老师为啥总不喜欢我?可是,在孔子心里,他们俩却是座下众弟子中难得登堂的十分之二,故对宰我的气愤让孔老夫子更可爱更不掩性情,对子路则是对症下药的珍爱,希望他能明白自己的提醒:“勇者易燃易爆,多携有害”,可惜孔子终究未能改变子路枉死于卫国“蒯聩之乱”的命运。

于是想到教育惩罚的终结点。

唐传奇中有个板桥三娘子的故事:三娘子做老板娘,夜间种麦,须臾生,花发麦熟,客食变为驴,供劳作驱遣出卖,终被有心之客还以其人之道,变三娘子为驴,最后神秘老者解救:“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复旧身。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也有版本将此结尾裁剪,三娘子止于驴,留下一个恶有恶报大快人心的结局,殊不知却丢弃了更加深沉的一种传统文化美德。

看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开篇就揭穿人性中惯性迎合别人的可耻,并讲述了苏格拉底与世不合失欢于众获罪于邦的人生,他不合时宜地在公开场合向人追究问探,全不顾对方的白眼与尴尬,并且在接受审判的最后时刻,毋宁死,也要捍卫自己思想的独立自由。但苏格拉底独步千秋,我们更多人还是自觉自愿地依从了人性的弱点:不追究,塑造表面一团和气的繁荣。诸如此类,在许多人生领域存在无遗。虽然无论是谁,都涉嫌欺罔,被默许和赞美的欺罔,因为可以混淆现实中更多矛盾的尖刺,即使真正的教育与成长,难以回避这尖刺,只好埋伏到后来,幸运的悄悄转化,不幸的突然爆发在未知的哪里。

我辈渺小,不期苏格拉底那样伟大哲人的高度,然而一味随波逐流,似乎也难抵和光同尘的高境,退回到逼仄的个人角落,不流于泛滥的势利与迎合,虚荣与贪求,跳出来,走开些,如此这般的自我显得更清明独立,待到心中明月不惜清光时,人生中想当然的假设也就成了浮云,剩下一种自我的慎敬,“毋不敬,俨若思”,不过,冷暖自知,千万别装。

尤其为人师,可能改不了教训口吻,但起码,可以尽量避免师心自用断章取义,就像我开车到路口拐弯,有放学的小伙子们骑车过来了,三三两两,我也停车等他们过去,当然也因为我是二把刀,不过,有时候,教育,更需要这种耐心等待,要知道,那些貌似弱小的小青年心里都藏着一只强大的默然兽,我们须得小心善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