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再章

 错的多美丽 2022-08-04 发布于河北

【关于论语里的“言】
想起茱莉亚罗伯茨的一部电影《美食祈祷与恋爱》,女主到世界各地行走,在某处修行场所,要跟同住女伴热情招呼,对方却展示胸前标牌:止语,然后终日沉默。才知道,还有一种修行叫作“止语”。
电影里的女人遭遇情伤,在异地他乡旅行过程中,通过美食发现味觉的可爱,通过新的爱情发现自我的成长,只有祈祷似乎周而复始,没有终了。当她试图去探问,却得到许多似是而非的答案,于是她逐渐丢掉言语喧哗,沉浸到止语的深邃,终于觅得生命迷宫的神秘出口。
她“是一个正在寻找自己的关键词的女人”。

我关注的心理学老师李松蔚向读者推荐一种禅修课程叫“正念”,看了下视频,觉得类似瑜伽冥想,而那位备受推崇的正念老师提到一种自修方式,很有意思,叫“让自己死一会儿”,说,这样会重新发现自己的世界。我还没试过,因为我经常都活得不耐烦,却始终爱着“活”,不过,这“死一会儿”的提法仿佛类似罗伯茨在电影里的止语修行,都是让修行者暂时远离尘世,或以沉默隔绝人群,或以冥想隔绝现实的自我,这隔绝,因为身在其中,也并不简单易行。
所以,我折中理解,可以让自己偶尔多些沉默,以通透许多纠缠不休。

会说话的人,是难得放弃这天生取巧的功能的,因为不但可以舌灿莲花妙语连珠,还可绣口作锦心状,可以口若悬河折服众人,也可夸夸其谈管你懂不懂。将这功能发挥到极致的是那些青史留名的高谈家,舌战群儒也好,反唇相讥也好,总归是言语要占上风;还有魏晋时那些在日常清谈的各色人等,几乎就凭着他们几条舌头,给后世留下供人仰视的绝响:
你问我“何为颠倒衣裳”,我就答是你“尧德未彰”;你以为“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我偏答:“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你一个成名已久的老头儿非讽刺我这个小孩儿“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我就还你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看你“大踧踖”……这些言语故事讲究的就是清谈交锋间的机巧华美,才华有余,到底有些促狭小器。
翻看《论语》关于语言的章节,会很容易发现一种态度,这里的“言语”在朴素,真诚,信守,在讷;在言行一致;在语境。
“巧言令色,鲜矣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里这几则直接摆明立场,那些表面上言语神色花团锦簇的人物,往往是需要远离的,因为他们可能不够厚道仁义;交朋友,先得说话算话,不然,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做事勤敏当然好,但要同时闭上嘴巴,否则事功也可败坏于口不择言。
《为政》里孔子表扬弟子颜回与自己“言终日,不违,如愚”,却能“退而省其私”,举一反三其实是大智慧,谁都暗中心服公开叹服。颜回的智慧就在于,习得言语,并不妄发,而是慢慢自己消化再说。
《里仁》里有两句“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都是将言行合而为一,若必须有所舍弃,也会先舍了“言语”,口讷,也比“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强得多,类似还有一句:“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有人说这是圆滑,其实能在不同时代,坚持危行,已经是难得正骨,尤其乱世。乱世中心存正道,言语谦逊低调,是善刀而藏的智慧,若一味强硬造势,过刚易折,怕是想再正直无私也没机会了,这里的儒学有庄子味道。
言行不一,关乎诚信,关乎自律,如《宪问》章中“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言既出,必以三思,不以三思,且无愧怍,大言不惭,就容易在践行中留下隐患,所以真正的君子,会以言过其行为耻。
至于语境说,夫子既有评论他人又有躬行示范,《公冶长》里他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是认可了徒弟公西华的外交才能,有风度,也有登得大雅之堂的口才。而在《乡党》篇中,孔子能“恂恂如也”,能“便便言”,能“侃侃如也”,“誾誾如也”,“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几种纷然不同的言语表现,差别在于语境对象有异,好一个得体知礼又不失真诚的老夫子。
《阳货》篇还有这样一段: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段对话出现在《论语》后半部分,可以想象孔夫子大概心有所感,突然表示不想说话了,徒弟子贡惶恐,夫子的解说却表达了另一番意思,生逢礼崩乐坏的时代,虽然心怀仁道,始终想做匡扶治世的忠信臣子,却眼见各种不可为,无奈当然,却依然要秉持真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大功业的创造者往往不居为功。
梳理《论语》中关于“言语”的论断场景,大概会发现儒家的入世之说与道家的出世之言,其实理出同宗,《逍遥游》里的庄子笑尽万物,却始终不肯一刻退场,他畅想逍遥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却也明知那是不可能,不过,他心里还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世界,任这个那个笑话,始终不顾,无言。
沉默是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