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七八章:天下柔弱

 随便阁 2022-08-04 发布于辽宁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

吴澄:金石至坚强,然磨金石皆须用水,是水为攻坚强之第一物,莫有能先之者,虽欲以他物易之,而无可易之者也。

原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原成:易,改易之易。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水在不断运动中拥有的变化能力,故曰“无以易之”。水随物成形,且自身有液、固、汽变化之形,无物变化之性能出水之左右,故曰柔弱莫过于水。言水善变化也。

老子曰:柔弱胜强。变化战胜僵化,所以说攻坚强者无有胜于水者。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吴澄:水为至柔弱之物,而能攻至坚刚之金石,此柔弱能胜刚强。天下之人莫不知之,而莫有能行柔弱之事者,盖欺之也。

原成:水之胜刚也,柔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原成:水凭借七德之变化,而物不能与水争与形名。天下人尽知水之七德,而法之者少矣。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运动必然产生结果。此自然之理知之者众,而行之者少矣。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吴澄:垢,污秽也。不祥,不吉善也。污秽不吉善,人所耻贱以为卑辱,圣人则不然,虽一国以污秽不吉善之名归之己,皆受之而不辞,盖能柔弱,甘以卑辱自处,非如刚强之人欲以尊荣上人也,然神所歆享而可以主社稷,民所向往而可以王天下。刚强者神怒民叛而失国失天下,柔弱者神佑民附有国有天下。此柔弱胜刚强之效也。

原成:是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訽,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原成: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至卑、至贱则物不争竞已身之形,所恶之故也。至卑、至贱则已身不争竞它物之形,善利之故也。居众人之所恶,故受邦之訽。善利万物,故受邦之不祥。

老子曰:故必贵矣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矦王自谓孤寡不𥞤。此其贱之本与,非也?

正言若反。

吴澄:老子以反为道之动,德之玄,故虽正言之每若反于正。正而若反,亦如明而若昧,进而若退,直而若屈,巧而若拙之类,盖若昧乃所以为明,若退乃所以为进,若屈乃所以为直,若拙乃所以为巧,若反乃所以为正。下文言和怨者正欲救助善人,而反不足以为之,此正言若反也。旧本以此为上章末句,今按:上章圣人云四句作结,语意已完,不应又缀一句于末,他章并无此格,绝学无忧章、希言自然章皆以四字居首为一章之纲,下乃详言之,此章亦然。又反怨善三字叶韵,故知此一句当为起语也。

原成:正言若反。

原成:正言若反,与反者道之动没有联系,吴氏所注非是,故不取。

老子曰: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老子曰: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正,预期也。反,通作翻。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运动必然产生结果。凡物皆是以“道”做为唯一标准,人可以去预期行为的开始、预期行为会出现结果,却无法预期结果是否是你所期望的。故曰“正言若反”。

正言若反,类似于老子所说的“孰知其极”、“孰知其故”的答案。“道”衍生万物,万物接受“道”的约束,以“道”做为唯一标准。人若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万物唯一标准,则必与以“道”为唯一标准的万物发展结果相悖。而这种与主观意志者预期相悖的结果,是它们难以接受的,所以会发出“孰知其极”、“孰知其故”的感慨。

老子此章重提水之七德,着重点在于强调水的变化特性。有持续不断的运动,就拥有变化。拥有变化,就可以执掌万物的命运。执掌万物的命运,就可以为社稷之主、天下之王。

想成为社稷之主、天下之王,就要以无事取天下。想要以无事取天下,就要拥有变化。想要拥有变化,就要保持不断的运动。想要保持运动,就要有至卑之名、至贱之形。想要有卑名贱形,就要自谓孤寡不𥞤。

正言若反,非与!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内容可参阅作者的“道德经原成”系列视频。

本文为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