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这个坑你踩过吗?

 martinbigbird 2022-08-04 发布于广东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损伤的诊治具有挑战性。漏诊、处理不当并不少见,未得到妥善处理的下胫腓损伤会导致踝关节疼痛、不稳定、功能障碍、关节退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诊疗充满陷阱,几乎每个骨科新手都踩过坑、吃过亏。


二者关系


下胫腓损伤踝关节骨折联系密切。

  • 13% 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损伤。
  • 几乎所有的 Weber C 型踝关节骨折都伴有下胫腓损伤;
  • 17%~39% 的 Weber B 型伴下胫腓损伤。
  • Lauge-Hansen 分型中除旋后-内收型外都可见下胫腓损伤。

解剖


腓骨远端与胫骨切迹相匹配形成下胫腓关节。下胫腓关节是微动关节,其稳定性主要由下胫腓前韧带、胫腓横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骨间韧带提供。

图片
注:AITFL 下胫腓前韧带。IOL 骨间韧带。PITFL 下胫腓后韧带。TTFL 胫腓横韧带。图源:DOI: 10.1016/j.ocl.2021.05.011.

下胫腓前韧带提供踝关节稳定性的 35%,外旋时显著;胫腓横韧带与骨间韧带相连续,提供踝关节稳定性的 22%;下胫腓后韧带提供踝关节稳定性的 42%,内旋时显著。

下胫腓损伤机制主要为外旋。研究发现距骨横向位移 1 mm,踝关节接触面积减少 42%;下胫腓完全损伤者,踝关节接触压力增加 36%。

诊断


患者承受较高暴力而受伤,患肢弥漫性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仅依靠症状和查体可能难以确定踝关节骨折是否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

术前的评估对于手术计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踝关节骨折通过 X 线和 CT 即可得到诊断。

图片
注:踝关节正位 X 片(图 A)显示下胫腓间隙(黄线)7 mm、下胫腓重叠(蓝线)1 mm。踝关节正位 X 片和踝穴位 X 片(图 B)显示大于 4 mm 的内侧间隙(红线)。说明下胫腓损伤。踝关节侧位 X 片(图 C)。图源:DOI: 10.5435/JAAOS-D-20-01350.

于踝关节面上方 1 cm 水平进行测量,X 线正位片下胫腓重叠 < 6 mm、下胫腓间隙 > 6 mm,踝穴位片下胫腓重叠 < 1 mm、下胫腓间隙 > 6 mm、内侧间隙 > 4 mm,即可诊断下胫腓损伤。

应力位尤其有效。但由于患者疼痛、无法配合,加之急诊的有限条件,应力位常常不切实际。X 片可疑损伤者可进一步行踝关节 CT。双侧对比常常能发现蛛丝马迹。

图片
双侧对比能帮助诊断。患侧与健侧相比,下胫腓间隙扩大,说明下胫腓损伤。图源:DOI:10.1016/j.ocl.2021.05.010.

MRI 敏感度高、特异度高,且可以评估其他合并损伤情况。MRI 的阳性发现包括 T2 相高信号、韧带不连续、迂曲外观、轮廓不规则或缺失。

图片

MRI 显示 Lambda 征(下胫腓间隙液体与踝关节内液体连续),说明下胫腓损伤。图源:DOI: 10.5435/JAAOS-D-19-00358.

踝关节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关节镜下施加压力,下胫腓间隙分离 ≥ 3 mm 或者应力下腓骨前后移动 ≥ 2 mm 为阳性。

图片
注:关节镜下,在 0 和 100 N 力下的腓骨前后移位 ≥2 mm 为阳性。图源:DOI: 10.5435/JAAOS-D-20-01350.

图片

关节镜下刨刀轻易插入下胫腓间隙,说明下胫腓间隙分离 ≥ 3 mm,意味着下胫腓损伤。注:A 胫骨;B 距骨;C 腓骨。图源:DOI: 10.5435/JAAOS-D-19-00358.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恢复关节的匹配及稳定。下胫腓联合损伤会影响踝关节的匹配和稳定性。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损伤常为高能量损伤导致,稳定性差,保守治疗常失败,故而常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应先固定踝关节骨折(特别是实现腓骨解剖复位!)、恢复踝关节匹配。

术中修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甚至后侧结构后,最后才应进行应力试验评估下胫腓稳定性。

通过术中透视下的下胫腓钩试验足外旋试验判定下胫腓不稳定,则需要固定下胫腓。

依据踝关节稳定性的圆环理论,如果除了损伤下胫腓以外的踝关节内外侧结构得到良好修复或固定,下胫腓钩试验和足外旋试验判定下胫腓稳定,下胫腓也可以选择不固定。

而最近流行的「全修复」理念可能更适用于运动员和高运动要求者。

图片
图源:作者整理

踝关节稳定性的圆环理论:


踝关节韧带和骨的稳定性当作一完整环,环中仅有一处断裂是稳定的,两处断裂是不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踝关节稳定性圆环不仅存在于冠状面,还存在于横断面!

即使是切开复位内固定,下胫腓复位不良率仍高达 16%~50%。

下胫腓如何准确复位是个难题。直视下复位下胫腓是有利的。复位时通过术中踝穴位透视观察内外踝间隙和胫距间隙进行调节。

图片
以第二脚趾为矢状面基准线,在踝关节上方 2 cm 处横截面,下胫腓的方向为外下至内上,与冠状面夹角为 18.8° ± 5.6°。图源:DOI: 10.1016/j.injury.2017.08.067.

基于 134 例下胫腓联合完整的跟骨骨折患者的踝关节 CT 研究结果显示:以第二脚趾为矢状面基准线,下胫腓的方向为外下至内上,与冠状面夹角为 18.8° ± 5.6°,这对骨科医师术中钳夹和固定方向有指导意义。

图片
以第二脚趾为矢状面基准线。图源:DOI: 10.1016/j.injury.2017.08.067.

有学者建议将内侧钳齿放置于胫骨前部三分之一,踝关节侧位透视可以帮助确定钳夹位置。此外,钳夹复位以及固定时应注意避免过度加压。

图片
踝关节侧位透视显示内侧钳齿(白点)的位置及其与胫骨前皮质的距离(距离 A)。内侧钳齿位于胫骨前后宽度的前三分之一处(绿线)。图源:DOI: 10.5435/JAAOS-D-20-01350.

下胫腓螺钉固定是治疗急性下胫腓损伤的金标准,尽管固定坚固、价格便宜,但需要再次手术去除,去除后可能再次移位。

目前对于金属螺钉直径、使用数量、植入位置以及穿通皮质骨层数,尚未达成共识。

图片
图源:作者提供

针对严重不稳定、肥胖、严重骨质疏松、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情况,建议应用至少 2 枚螺钉固定。

临床上常于踝关节上方 2~5 cm、平行于踝关节面、腓骨后外侧向胫骨前内侧与冠状面呈 20°~30° 打入下胫腓螺钉。取钉时间通常为术后 2~3 个月。

袢钢板包括 Endo Button 和 Suture Button,既稳定了下胫腓,又符合下胫腓关节生理性微动的特点。且更快康复、更早负重、并发症率低、不需要二次手术去除,故而越来越流行。

袢钢板另一突出优点在于增加了下胫腓复位不良的容错率。但其价格昂贵,很多患者难以接受。

图片
袢钢板固定联合下胫腓前韧带增强。图源:DOI: 10.5435/JAAOS-D-19-00358.

在这两者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其他固定方法。例如,袢钢板固定联合下胫腓前韧带锚钉加强技术,袢钢板联合下胫腓螺钉混合固定技术。

然而这些技术有待更多高等级研究明确治疗效果。

此外,弹性胫腓钩是新型的弹性固定方式,其临床应用较少,生物力学性能和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阿 C

排版:景胜杰


投稿:jingshengjie@dxy.cn

参考文献

[1] Bejarano-Pineda L, Digiovanni CW, Waryasz GR,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yndesmotic Unstable Injuries: Where We Are Now and Where We Are Headed[J].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21, 29(23): 985-997. DOI:10.5435/jaaos-d-20-01350.

[2] Wake J, Martin KD. Syndesmosis Injury From Diagnosis to Repair: Physical Examination, Diagnosis, and Arthroscopic-assisted Reduction[J].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20, 28(13): 517-527. DOI:10.5435/jaaos-d-19-00358.

[3] Kaiser PB, Bejarano-Pineda L, Kwon JY, et al. The Syndesmosis, Part II: Surgical Treatment Strategies[J]. Orthop Clin North Am, 2021, 52(4): 417-432. DOI:10.1016/j.ocl.2021.05.011.

[4] Bejarano-Pineda L, Guss D, Waryasz G, et al. The Syndesmosis, Part I: Anatomy, Injury Mechanism,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J]. Orthop Clin North Am, 2021, 52(4): 403-415. DOI:10.1016/j.ocl.2021.05.010.

[5] Hao KA, Vander Griend RA, Nichols JA, et al. Intraoperative Assessment of Reduction of the Ankle Syndesmosis[J]. Curr Rev Musculoskelet Med, 2022. DOI:10.1007/s12178-022-09769-0.

[6] Park YH, Choi WS, Choi GW, et al. Ideal angle of syndesmotic screw fixation: A CT-based cross-sectional image analysis study[J]. Injury, 2017, 48(11): 2602-2605. DOI:10.1016/j.injury.2017.08.067.

[7] Coughlin M , Saltzman C , Anderson R, et al . 曼氏足踝外科学 [M]. 第 9 版. 唐康来, 徐林, 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915.

[8] Xie L, Xie H, Wang J, et al. Comparison of suture button fixation and syndesmotic screw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inju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Int J Surg, 2018, 60: 120-131.

[9] Mckenzie AC, Hesselholt KE, Larsen MS,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s With Syndesmotic Rupture: Suture-Button Fixation Versus Cortical Screw Fixation[J]. J Foot Ankle Surg, 2019, 58(5): 946-953.

[10] Ræder BW, Figved W, Madsen JE, et al. Better outcome for suture button compared with single syndesmotic screw for syndesmosis injury: five-year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Bone Joint J, 2020, 102-b(2): 212-2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