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降有增,“双减”一年后,人大学者给出了一组数据

 成长教育漫谈 2022-08-04 发布于山东

无意中看到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文中提到有三位中国人民大学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双减”一年后青少年抑郁症状减少了78.6%。

三位学者认为之所以有如此表现则主要归功于“双减”落实以来学生学业负担、考试压力减轻,父母也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等因素。

另外,研究还发现父母们的焦虑症状并没有相应降低,反而出现了12.8%的增幅。(注:以上提到的都是“症状”)

研究者把这一问题的根源归结于“双减”后父母在家庭教育的投入增加使之与工作之间出现了更多的矛盾。

对此研究结果不知道您是怎么看的?

我其实对具体的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到底是不是客观的是有一点疑问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对研究数据不认同,但我对其数据背后的分析还是比较认同的——毕竟“我看/感受到的”和研究本身的研究对象是不太一样的。

先说学生。

尽管我们依旧能够看到有很多人坚持表示“双减”之后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学习负担并没有减轻,且有理由相信他们说的也是事实,但不能因为有孩子依旧没有“被减负”就否定了与此同时确实是有很多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压力和负担的事实。

而且我们要注意到因“双减”而获得的受益其实远不止“作业”“补习”等这么局限,且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不能从“短视”来评估。

对于“减负”这个问题,我一直认为没必要“非此即彼”。

给学生学习减负并不是说要让学生一点学习压力、学习负担都不能有,只不过是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就好比之前很多孩子写作业要写到后半夜,但“双减”后不是说没作业了或者7、8点就能写完才叫减负一样,事实上与之前对比的话,如果“前半夜”就能写完了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减负,不是吗?

再比如关于“辅导班”的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关停了很多教培机构后实际上还是有不少孩子就继续上着各种补习班甚至很多家庭因为孩子只能上一对一、小组课等等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但如果是从“整体”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双减”后确实是很多原本有上辅导班的孩子或者不上了或者上的少了

没有“双减”之前,很多孩子要上好多辅导班、作业要写到很晚,但“双减”之后,这一问题从整体上看确实是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太相信所谓的“抑郁症状减少78.6%”这个数据的。

这主要是因为“双减”确实是会起到一定的减负效果,但有一些客观的影响会始终带给学生们压力——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升学压力、父母(包括部分老师)的期待值高等。

多数学生之所以学习压力很大,除了学习这件事情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一件体验感很好的事情之外,外部环境给予孩子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父母的一些期待、渴望甚至是虚荣心等影响,例如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庞大的社会需求等等。

而“双减”并没有彻底改变升学的模式。

任何升学改革只要还是以看成绩为主,那么即便是有什么变化也能让某个群体的压力减轻,但也必然会导致另外群体的压力增加,并且这种所谓的“减轻”通常也只是暂时的。

例如“公民同招”只是缓解了部分人的小升初择校压力以及小学阶段的学习压力,但有人减轻了(摇上了)那必然有人就会增加(没摇上),且“中考”还在那里——“普职分流”“重点高中”等压力还是不会变的。

我们其实可以认为在“升学”面前,压力、焦虑以及负担等总量是不变的。

围绕升学而产生的这些负面影响是不可能只是通过作业多少、辅导班多少的调节就被消灭的

至于家长的焦虑、压力增加我是非常认同的。

“双减”后不只是家长们焦虑、压力增加了,很多老师(尤其是那些认真负责的)压力、负担其实也更重了。

因辅导班、补课等等带来的经济负担只是压力的一部分,事实上对很多父母来说,“花钱”其实也是某种释放自身压力大的一种方式——自己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难度之大很多家长应该都深有体会。

尽管“双减”确实减轻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围绕“升学”的各种压力、焦虑等是不变的。还有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期望是不会因为什么减负政策而发生太大变化,毕竟孩子的教育、升学终究是离不开竞争的。

所以除了极少数父母可能会因为有绝对的信心和把握而减轻或者放手孩子的教育关注,对大多数父母而言是不会有“静待花开”这类信心和勇气的

从家长一方来说“双减”更多其实只是减轻了部分家长的盲目跟风等“内卷”的焦虑,但其实这种减轻也是很有限的——以前纵然是盲目跟风,起码还有个跟风的机会,但现在连“盲目”的机会都没了。

这种焦虑、压力对从未感受过的人来说是体会不到的,因为只有这些人才会真的感受到作为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变得更加重要了。

伴随无数人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而来的则是无数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压力、焦虑感增强。

而且在这个问题是不光有对当下、未来的焦虑,还有对过去的沮丧、懊恼等——不少人是懂得越多了、知道得越多了,反而更紧张、更焦虑了……

毕竟孩子教育问题中的很多事情不是懂得多、知道的多就意味着自己一定能解决好,其实更多的时候只是父母们

如说“内驱力”这个东西,其作用、影响等任何人一听就懂,甚至就连那些培养的方法看上去也并不难,但在实践中,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对大多数父母而言用“天方夜谭”“痴心妄想”等评价一点都不为过。

对很多家长而言,以前不懂这些的时候,他们的压力、焦虑等等往往是比较具体化的,但当父母们懂得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细节之后,那种“无力感”其实反而是更强了。

我们再回头来看“双减”或者是其他减负政策,我觉得我们可以有如下一些认识:

1、减负这事儿终究是围绕着学生进行的,且“双减”推行一年后是有一定效果的;

2、负担、压力等这些东西是不可能消失的,所以是“减”而不是“消灭”,所以与其畏惧、逃避不如学着如何与之“和谐”相处;

3、孩子和父母的压力、负担等呈现“此减彼长”是非常合理、正常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与孩子“共同成长”;

4、诸如努力、刻苦等等这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被淘汰、抛弃的,事实上它们才是多数人唯一能够抓住的机会;

5、不要寄希望于“绝对的公平”,“实力”才是核心竞争力,“内练一口气外练筋皮骨”,只要竞争依旧在,决定成败的关键还在于我们自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