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与辩证唯物主义!

 司马健哲学讲堂 2022-08-05 发布于广东

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如果唯物的世界观是真理那么唯心的世界观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信徒”?难道唯心是完全错的吗?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我们不仅受限于自然法则的禁锢也受到人类关系的约束。人类关系法则对人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大于自然科学法则。我们的行为、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是由于过去的经验习得所现。

另外一个问题也萦绕在我心头,为什么有的人很有自信很有动力,有的人却无精打采对世界不感兴趣。他的本源是世界观还是人生观还是价值观造成的呢?

文明的进步不仅仅是科学的积累也是经验主义的重新打破。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也就是一种动态的,这种动态不仅仅体系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也体现在人心的发展。作为个体而言,我们要清楚的知道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源于我们的认知,也就是我们过去的学习、经验、身处的环境等映射而来。

辩证也是一种多元,一件事物可能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有着不同结局。当一个人的格局和眼界越宽广其预判性越精准,这就是多学多试的好处。

王阳明的世界观,其实既非唯心论,也非唯物论,而是一种即心即物、心物不二的整体论。

王阳明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并不是想否定规律、法则和万事万物的存在,而只是想表明,任何规律、法则和事物,都不可能脱离人的认识能力而存在;同样,人的意识也不能脱离这些东西而单独存在,“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传习录》卷下)。

今天对阳明心学的科学依据:

如当代著名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说:“人们对世界的常识性看法,即把客体看作是与我们的观察无关的'在那里’确实存在的东西,这种看法在量子论面前完全站不住脚了。”“量子论已促使很多物理学家宣称,世上根本不存在'客观的’实在。那唯一的实在便是通过我们的观察而揭示出来的实在。”另一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黑洞”术语的发明者)也说过:“实在的确切性质,要等到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参与之后才能确定。”

另外对于独立的个人来说,即便同一个物体也会在不同的人面前产生不同的认知。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即便用一个物体在不同一个人面前产生的认识也不相同。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人生境界成长。

唯物主义是自然的最高规律,但在社会科学中却不是这样,一定是整体论。就像股市中的“反身性”

1.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偏向;2.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件;

有点像嵌套或者反馈系统。价格刺激购买者,存在正激励和负反馈的情况,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态度。

显而易见,阳明心学整体论的世界观,与当今前沿科学的世界观,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的。

图片

阳明心学的发展不是凭空出现的,引用王觉仁的《王阳明心学》:

在宋明理学的语境中,“理”是最高的哲学范畴,具有两层含义:

首先,理是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也是所有生命的本源。

其次,理也是指事物的条理、规律和准则,寓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之中。如程颐就认为,“凡一物上有一理”,甚至“一草一木皆有理”。

由于理除了本体上的抽象意义外,又作为规律性的知识寓于具体的事物中,所以它就是可以认知并践履的。而当“理”落实到道德实践层面时,它就表现为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所以又称为“天理”,与“人欲”成了一对并立的概念。所谓人欲,不是指人的正常、基本欲望,而是指那些违背道德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由此可见,无论是二程、朱熹还是陆九渊、王阳明,在“存天理,去人欲”这一理学的根本宗旨上是毫无二致的

然而,在陆王看来,程朱的方法未免过于支离琐碎,会导致学人漫无所归,所以才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心学与理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这里。甚至可以说,两个学术系统的所有差异,都是从这个命题发端的。

在陆王看来,知识的增长并不能直接促成人格的完善,如果按照程朱的那条路去走,只能陷入“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支离决裂”的困境。

王阳明早年是朱子理学的忠实信徒,不仅笃信格物穷理之说,而且身体力行,但是徒然耗费多年的精力和光阴,始终一无所获,最后差点退失了学为圣贤的道心。究其原因,按照王阳明后来的反思,就在于朱熹的格物致知说会导致“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的结果。换言之,就是心与理割裂为二、知与行断成两截。

最后,经过多年的反复摸索和苦心实践,王阳明终于在龙场驿那个“居夷处困”的绝境中,大悟陆九渊的“心即理”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正是基于这种纯乎内心的特定体验,王阳明才会在“心即理”的基础上,陆续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重大命题。而在阳明心学的语境中,所有这些命题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一切修行手段和为学方法,无论如何变换花样,都是从同一个原点出发,最终又指向同一个归宿——心

可见出发点很重要,当一个人通过技术手段害他人,另外一个人通过技术手段帮助他人,其出发点不同,即便同样的技术,产生的效果大大不同 。

于是王阳明直接提出“致良知”找到心中的善而为之就行了,压根就不用管恶。

在阳明心学的语境中,良知就具有了两层含义:一、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识;二、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源。

可见阳明心学的路径是:“心即理”,然后“知行合一”,达到“致良知”

可见心学最重要的告诉我们两点:

第一,出发点很重要,从心中良知出发,通过一系列行为达到致良知。

第二,在人类社会中,虽然自然的事物不随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但是在个人心里却是会产生不同的反响。

心学与佛家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看来是相同的,良知与佛家的心说的再广义一点就是脱离独立个体而存在,也就是无我,这个就可以大大降低“我执”的痛和障碍。

所以心学是做正确的事情,辩证唯物主义是正确做事儿。

终于解开了迷惑,理须顿悟,事须渐修!

          渔歌子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