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养生学问大,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

 知无涯兮生有涯 2022-08-07 发布于河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图片

图片

立秋养生

图片
立秋之后,暑去凉来,但炎夏酷热仍未消,天气逐渐转向干热,早晚凉爽,白天闷热。此时,人易倦怠、乏力,清热消暑要继续,但相对炎夏要有变化。

润肺柔肝

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产生疾病。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可适当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润食品,益胃生津,有益健康。
图片
另外,肺盛之时易影响肝,而肝主情志,疏泄气血,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表现,可通过养阴、柔肝、疏解等方法调理。

养阴清燥

秋燥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防治感冒

立秋后,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开始变得清凉起来,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繁感冒。
图片
温馨提醒,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尽量少用空调。可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调养起居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适量运动

立秋后,湿热仍没有完全消退,在这个时节进行健身锻炼应该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过于剧烈。
图片
最好选择一早、一晚进行锻炼;太阳照射下不宜运动过久,以防体力消耗过大,暴晒灼伤皮肤;在高温湿热中不宜运动过于剧烈。
图片

立秋除湿

图片
立秋后,是三伏天的最后一伏,也就是所谓的“秋老虎”,湿气依然横行,特别是年轻女性和男性,更要当心湿气侵蚀身体!同时要警惕秋老虎来袭,除湿防燥一个都不能丢!
图片
立秋前后,体内湿气最重
中医指出,立秋前后,是人体湿气最重的时候,一定要引起警惕!湿邪,特别容易影响人的健康,几乎人人都有体内都有湿邪潜伏,湿邪不除,容易变毒。
这是因为,现在生活好了,上下班各种打车、开车,运动量少了很多,体内阴盛阳虚从而湿邪内郁。
体内湿气,会造成哪些伤害
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留在体内,慢慢转化为毒素,随着血液流动至全身!出现如身体乏力没精神、眼袋浮肿、肌肤暗黄色斑、食欲下降、头发分泌油脂过多、面部分泌油脂过旺、腹部脂肪堆积凸起、不明性肥胖、免疫力下降易感冒、咳嗽多痰、失眠多梦等症状。
图片
还有如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有关。去湿气邪毒,刻不容缓。
体内湿气,是如何产生的
同时,现在生活节奏加快,暴饮暴食,不健康的辛辣油炸、重口味食物的过分摄取,严重影响人的脾胃运化功能。
当脾胃没有办法把所有东西都转化为人体能够利用的营养成分的时候,滞留下来的就成了体内湿邪!体内湿气重,到底会有哪些显性表现呢?
图片
表现一:头晕、乏力、易感冒。当湿气首先侵蚀的时候,头部是首先会反应出来的部位,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呈现头昏沉重地,像裹着一块布;身体困重,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
此外,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表湿证,除湿气,祛湿健脾,特别是女性和中老年人,要引起足够重视。
表现二:气血不畅关节痛。如果体内已经侵蚀到关节的时候,关节也会出现一定的病症,部分气血运行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
图片
表现三:消化不好无食欲湿邪困扰脾脏,危害其正常运化效果,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饭量降到、不成形等。
而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表现四:下体不适易发妇科病湿气最容易侵袭女性!女性本身属于阴虚体质,湿邪明显特征也是“趋下”,轻易伤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医养生,健脾“化湿”
女性易出现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白带过多、阴部瘙痒、痛经、月经不调等情况。
图片
表现五:大便无形,易黏连立秋前后,经常会发现大便经常不易成型,说明体内湿气正在侵蚀。大便后总有某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征。
多吃水果  调理脾胃
中医提醒,立秋养生重点仍在除湿。要注意调理脾胃,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排出体内的湿热之邪,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多吃些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清火解毒。
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如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
图片
警惕感冒  保持空气流通
立秋后早晚温差加大,季节交替,容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及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平时应尽量避免着凉感冒,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内。
过敏体质人群要避开过敏源,避免接触花粉、尘螨、油烟、油漆等,避免食用会引起过敏症状的食物。
儿童和老人要注意预防换季感冒,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流通。
图片
秋凉时节,老胃病易加重,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晚上睡觉时关好门窗,腹部盖上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室内空气流动。
除湿  更要防秋燥
秋凉时,要提防“秋燥症”侵袭。中医说,秋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而人体在夏季过多的发泄后,各组织也水分不足,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中医称之为“秋燥症”。
秋燥分“温燥”和“凉燥”两种类型,前者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时,后者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老年人对秋燥适应性差,耐受力弱,更应重视养生和保健。
图片
据中医介绍,口喉部位是最容易判断身体是否干燥的地方。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有些人会咳嗽,声哑气喘不停,特别容易夜晚发作。
体质差的人会将这种秋咳一路持续入冬,或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症状。鼻黏膜在秋天也特别容易干燥。
多喝开水  补充水分
对付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并要做到量少而频饮,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中国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图片
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静心安神  远离肺病
同时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易发生病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