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伏:三伏灸的关键转折点!除病根的最佳时机!

 欢乐马7c76gml6 2022-08-07 发布于广东

一、中伏:除病根的最佳时机!


2022三伏天时间: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1、中伏:三伏灸的关键转折点

中伏与头伏、末伏不同,在整个三伏灸里,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为期40天的三伏灸已经进入中间环节,也到了正需要添一把火的关键转折点。 
中伏素有“毒节”之称——首先,中伏期间,雨水多易挟湿,气温高还闷热,暑湿之气乘虚而入,就会使人心气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者,容易苦夏、中暑,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等症状;其次,人们习惯于借助吹空调、冲凉水澡、吃冷饮来降温,极易遭致寒邪入体,留下病根儿,给秋冬健康埋下隐患。

也就是说,在中伏这一转折点,灸得好,人就能从亚健康转向健康,灸不好,人就会从亚健康转向疾病。

2、中伏:除病根,全靠它

这里有一段关于中伏灸的顺口溜: 



汗流浃背,正值中伏;
补脾健胃,多灸身柱;
关元气足,三里辅助;
三伏三伏,寒湿易除;
头伏抓紧,二伏病除;
三伏巩固,气血充足。



二伏就是中伏,可见中伏在三伏灸中的意义在于两个字:病除。 

事物都有两面性,虽说中伏气温太高,太阳太毒,但是,热也有热的好处——它是治疗寒症、冬病夏治的最佳“天时”。
 
在中医眼中,“热”代表开放,人体毛孔张开,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最利于药性和阳气的吸收。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但凡咳嗽,是肺家受寒,一定要三个夏天才能纠正回来”,咳嗽是寒症,病根儿就是寒,不容易除掉。一年365天,气温最高的就是中伏这20天,一年最强的阳能悉数倾泻而出,唯有抓住这个最佳“天时”艾灸,才能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鼓舞阳气、调整阴阳,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所以,即便腰已板结、背已僵硬、阴阳失调,只要艾灸,都能不同程度地融化身体的“坚冰”,给身体带来益处。

3、中伏:艾灸“六字箴言”

中伏艾灸,与任何时候一样,首先要遵循天地之气的变化特点,趋利避害,才能实现养生的目的。根据中伏的气候特点——暑湿交加,湿热熏蒸,我们可以发现,心(心神)、脾(脾湿)、阳(阳气)最易受伤,故而,艾灸养生应当围绕以下六字箴言展开:强心、健脾、养背。

二、强心


图片

《黄帝内经》曰: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意思就是,夏季多南风,热浪滚滚,心脏最容易不舒服,其次是胸肋,因为心之俞(心藏气之所在)在胸胁。
 
夏季属火,火气通于心,故而夏季心气最盛、心火最旺,人们容易心烦气躁。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在于疏通3处:心包络、心包经、心经。
 
1、心包络

图片

心包络指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膜上分布络脉,为气血通行的道路。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心包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即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因此心不能遭受邪气侵袭,有“心不受邪,受邪立死”的说法。若病邪犯心,则心包络当先受袭,故而心包络有“代心受邪”的作用。

疏通心包络关键在于灸透膻中穴,  膻中穴是任脉穴位,也是心包络的募穴,是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  膻中穴作为心包络经气聚集之处,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的交会穴,又是宗气聚会之处,能宽胸理气,止咳平喘,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疾病的第一要穴。

2、手厥阴心包经

在人体十二正经中,中医称心包经为“救命的心包经”。这绝非夸大其词,因为心包经实在是太重要了。心包经一旦瘀阻,轻则胸闷心痛、心跳过慢或过快、心肌缺血、失眠多梦易醒、神经衰弱;重则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心梗!
经络的走向包括两个:

图片

一个是标有穴位的主经,循着胳膊的中线而行,笔直的一条,从乳房旁走到中指尖;

一个是在经络图上找不到的“暗行之路”(上图的蓝色虚线就是心包经的暗行之路)。

关于“暗行之路”,我们可以从《灵枢·经脉》上得到佐证,里面说心包经的走向“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整个腹腔)。”但如果仅从心包经的经络图看,它并不经过膈肌、上腹、中腹、下腹,所以“下膈,历络三焦”就是心包经的暗行之路。虽然这条“暗道”上没有穴位,但是既然经络循行过此,按“经脉所过,主治所病”的原则,可以得出心包经通治上、中、下三焦病症的结论。
 
我们可以把 天泉穴 与曲泽穴之间分成3份,一般来说,心包经的阻滞点就位于靠近曲泽的1/3处。每个人略有差别,有的人偏上,有的人偏下,具体以痛点为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阻滞点来判断心脏是否健康,如果按压阻滞点时痛感很强烈,说明心包经在这里堵住了,心血管也出了问题。怎么解决?建议艾灸阻滞点及其周边区域,毕竟艾灸的温通效果是按揉、刮痧等比不了的!

3、手少阴心经

夏天出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哪里最该出汗呢?腋下——腋下的汗最通心气,可以泻心火,除心烦。为什么呢?因为腋窝有一个重要穴位:极泉穴
图片
极泉穴是心经穴位,也是解郁大穴,可以理气、宽胸、宁神,有效缓解心痛、心悸以及冠心病、肺心病等的症状。
 
有些人经常郁闷,腋窝里就会长出一个包,这其实就是心气被瘀滞的表征。此时艾灸极泉穴,就能逐渐把包化解。
 
还有,一些爱美的女士习惯在腋窝用止汗露,这是不对的!这样做,就相当于关闭了一条排毒通道,瘀滞的心气排不出来,人就会特别容易胸闷、心烦,还容易诱发乳腺疾病。

给大家分享一套三和元灸疗法课程

按时取穴,取穴简单,疗效更佳的艾灸疗法
一人学艾灸,全家都健康!
课程来自专研艾灸十年的陈杭花老师
温元散寒,通经活络,灸出健康
即使0基础的学员
也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好!



三、健脾


7月23日大暑,大暑过后,即进入长夏。长夏属土,与脾相应,因此长夏最宜养脾。长夏养脾最重要的就是祛脾湿。因为长夏的主气就是湿,湿最易困于脾,伤及脾胃的阳气。时间长了,体内湿气就会随之加重,在上则头重如裹;在中则胸脘胀满、胃纳不香;在经络则周身困重,四肢、关节酸痛沉重。故而,长夏保健,首当健脾以袪湿。

图片

关于如何健脾祛湿,此前,我们讲过多次,涉及饮食等多个因素,在这里就不再赘言。从艾灸角度而言,一般建议艾灸脾俞穴、身柱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丰隆穴、  承山穴等。
 

四、养背



之所以把养背放到最后,是因为它是“压轴大戏”,在中伏的20天里,我们最需要跟背较劲!
中伏养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排出寒湿,二是补充阳气。而这两个目的都可以通过灸背来实现,灸透背部的膀胱经可以排出寒湿,灸透背部的督脉可以补充阳气。督脉好比人体阳气的“发电厂”,灸透督脉,为背部扫除瘀积的阴寒,蓄积阳能,是中伏最应该做的事。

寒湿怎么排出呢?出汗就行!《黄帝内经》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暑夏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可见,夏季出汗可以排出陈年的寒湿,以及营卫层面的垃圾,保证秋冬的健康。反之,夏不出汗,说明身体内外不能和谐,轻则感冒发烧,重则邪入三阴。
不过,汗可不是说出就能出的。《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阴是津液,阳是阳气,就是说,汗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气机流动,阴阳和合,才能出汗。

图片
为什么要借助艾灸来出汗呢?
因为:一来,艾灸可以补充阳气,帮助蒸化体内积存的寒湿;二来,夏季出汗大有讲究,以动汗(深层出汗)为贵。动汗主要借助艾灸以及轻运动(如打太极)实现,尽管剧烈运动也能出动汗,但它会过度消耗气血,并造成身体脱水,夏季养生应当“少动多静”,故而不推荐剧烈运动。至于高温引起的出汗(如汗蒸)是静汗,也就是浅表出汗,出得再多也不能排毒,反而容易耗伤津液。
中伏已至,意味着冬病夏至最最重要的黄金20天来了,务必珍惜!冬病夏治,错过今年,再等一年,希望大家且灸且珍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