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设计】统编教材八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2)

 尺涵 2022-08-08 发布于江苏

 作者简介

商公涵,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滨城区首批“名班主任”,滨城区第八批教学能手,多次获区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017年10月在全国中学“语文主题学习”教研联合体(华中区)中执教公开课《夕阳千古总关情》。从教多年,以“每个孩子都是一片大海,束缚大海是不明智的”为教育理念,张扬学生个性;以“多读书、读好书、共读书”为教学方针,积淀语文素养。创办“绿橄榄文学社”,指导学生发表作品多篇。

【教学设计】统编教材八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2)

伟哉,大丈夫!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  商公涵

【学习篇目】

《富贵不能淫》《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培养语感。

2.抓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观点,理解“大丈夫”精神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抓住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观点。

【课内探究】

活动一:读文

行文简练是我国古代文章的一大特点,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故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熟读成诵,用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一)PPT出示不加标点的《富贵不能淫》,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准停连。

3.读准节奏。

4.读出气势。

朗读方法:采用个人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小组分读、男女比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朗朗书声中体会文言文行文简洁的特点。

(二)PPT出示带有标点的《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小组比读,力争读出气势。

活动二:找句

读思结合:

1.《富贵不能淫》一文中,景春认为谁是“大丈夫”?理由是什么?孟子同意吗?他的“大丈夫”有哪些标准?

参考: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不同意,他认为只有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是大丈夫。

2.《嗟来之食》中的“饿者”和《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陶渊明是不是“大丈夫”?理由是什么?

明确: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三篇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体现了“大丈夫”的精神气概。

参考:(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扬其目视之。

         (3)终不食而死。

         (4)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4.你所知道的“大丈夫”还有谁?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

小结:所谓“大丈夫”,便是“居天下之广居”的仁德,是“立天下之正位”的礼节,是“行天下之大道”的义行,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操守,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天下”气节。具备这样品行的人,实乃无愧于天地的“大丈夫”;具备这样品行的人,又该是何等伟岸!

活动三:思义

时代前进,“大丈夫”的精神内涵也不断改变,有所侧重。唐代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建功立业;宋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复国壮志;元代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那么,你认为今天的“大丈夫”精神又有哪些呢?说一说,写一写。

【拓展延伸】

1.丛书《不屈的精神》单元。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