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教材||《春江花月夜》原创教学设计+精品课件(可下载)

 郑州一中侯巍 2022-08-08 发布于河南

拉到文章末尾









获取本文ppt+word文档下载方式
爸爸妈妈都爱看
教育/阅读/教学/写作

《秦风·无衣》原创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原创教学设计及精讲教案

郑州一中 侯巍

详讲: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春江花月夜》的意象美、意境美、哲思美、情感美、结构美。
2.思妇游子形象及其相关意象详解。
略讲:层次划分,结构梳理。
不讲:《学习指导书》字词、翻译,张若虚生平经历等。
交流研讨:
1.展开联想想象,对引起你审美趣味的词句进行赏析(侧重《春江花月夜》的的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结构美、思想美。
2.分析诗歌第三部分的游子思妇形象及月、月光、妆镜台、捣衣砧、鸿雁、鱼龙、闲潭、落花等意象是如何传达相思之情的。
导入设计:
在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唐代诗坛,有一位诗人,一生仅写了两首诗,却凭借其中一首成就了千古美名,那首诗也被称为 “孤篇横绝”“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流传千古的 , 《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首让无数人迷醉,让无数人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精讲内容:
一、展开联想想象,对引起你审美趣味的词句进行赏析(侧重《春江花月夜》的的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结构美、思想美。
1.意象美——
生机盎然的春;波光荡漾的江;香气弥漫的花;明亮皎洁的月;春潮涌动,情思暗长的夜;无处不在有声有色有型有味有情的月光婉转的江流开满鲜花的郊野月光融融的沙滩悠悠的白云枫树青葱的江浦搭乘游子的扁舟留守闺妇的小楼映着如思妇花寂寞容颜的妆镜台不能传递相思的鱼雁落花飘飞的江潭氤氲不消的海雾漫无尽头的潇湘路……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多重意象的构筑形成了诗的丰厚的艺术世界,衍生出生命的活力。本诗中的多种意象:明月、江水、花树、霰雪、流霜、白云、鸿雁、鱼龙、幽潭、落花……如果梳理一下,它们就形成:“初生月——中天月——西斜月——孤悬月”“月”的意象群;“花草——花树——芳甸”“花”的意象群;“青枫浦——明月楼——妆镜台”“思妇”的意象群;“月户帘——捣衣砧”“思念”的意象群,其他更有“鸿雁——鲤鱼”、“碣石路——潇湘情”、“江潭融月——落月摇情——流水春去”等,超过了古人一般诗歌中的意象,创出了独特的意象组合或意象叠加形式。这些都随或隐或显的情绪展开,通过多重的意象叠加得以呈现,确如乱花迷眼,显现出本诗独特的美学风范。
2.意境美——
①“春江花月之景”为例:春光融融,江水涌动,一望无垠的江面,洒满了粼粼的月光,江岸对面一轮皎洁的明月冉冉升起,满是月光的江水水蔓延千里,整个人间被春色包围,被月色笼罩,被江水浸润,空气里满是月光和花香,沙滩和花林都被月光铺满,被花香迷醉。好美的春,好美的江,好美的花,好美的月,好美的夜,好美的春江花月夜。
②闺妇怀人之景——融融的透过门帘月光照进寂寞的闺房,美丽的少妇端坐在。
3.哲思美——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目光从天上移到地上,很自然地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对宇宙历史人生进行深入的思索。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选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它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这就使本诗由景入情,由情入理,上升到哲理的层面,具有深刻的哲理美,蕴涵了丰富深邃的内容。文学艺术求美,而哲学求真,作为一首写游子思妇离愁的写景抒情诗,却包含了如此深广的内容,这就是本诗被人们反复研究千古传颂的一个重要原因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简单的诗句总是隐藏着深邃的哲理。“人生代代无穷已”揭示了作为存在者的“小写”的个人与“大写”的人类之间的关系。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限的,生命有限,能力也有限,而大自然就像一条无限延展的射线,我们都不过是这条射线中一段短短的线段而已。人渺小,宇宙浩渺,但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类生生不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因此“大写”的人类却能够与明月相伴相随,与宇宙同生共长,这给了“小写”的个人许多安慰。人对美好生活总有自己的追求,总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有所作为,对美好的情感有一份期盼。此诗发出的对宇宙历史人生的思考与探问,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跟着进行了更深入的思索。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对此都有精彩的解读。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而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就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而苏轼在《赤壁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寓绝对于相对,从万变看不变的观点出发来观察生命与历史的人生观,比起张若虚,自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张若虚在本诗中对于天人关系的思索,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表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所以他接着说,人生一代接着一代无穷无尽变幻无常,而江和月则永远不变,江和月不变是为了等待谁呢,只是送走了奔腾不息向东流去的江水。然而作者关注的核心乃是人本身,因此下文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转而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4.情感美
①对生生不息的人类的礼赞——人生是短暂的,江月是永恒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②对蓬蓬勃勃的自然地礼赞——张若虚笔下的大自然是蓬蓬勃勃的大自然,有生命的花草树木张扬着最美的风姿,无生命的江水、月光也能生能长,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充满着情思,澎湃着热情。
③对真爱的讴歌——这首诗的主体最后20句。抒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由一对游子思妇的离情,写到了普天下游子思妇的离情,写得缠绵悱恻,温婉感伤却又色彩斑斓。美而不艳,愁而不哀,高雅而纯洁。一轮明月光照两地,你在望着月亮,我也在望着月亮,你在思念着我我也在思念着你。自此,明月成了相思的永恒载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5.结构美——
先写春江花月之景,因良辰美景的永恒想到人生的短暂,和人类的生生不息与自然美景的相生相伴,过渡到人生宇宙之思;由江月待人,想到月光下小楼里的闺妇思念远行人,由长江送流水想到随扁舟上的游子随流水离开故乡。由景及人,由人生宇宙之理到游子思妇之情。《春江花月夜》集山水诗、哲理诗、抒情诗于一体,浑然天成。但就月来说初生月——中天月——西斜月——孤悬月”月亮的变化意味着感情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这也是内在的线索结构,甚至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春江花月夜》也有内在的旋律,醉人的节奏。
二、分析诗歌第三部分的游子思妇形象及月、月光、妆镜台、捣衣砧、鸿雁、鱼龙、闲潭、落花等意象是如何传达相思之情的。
1.思妇形象——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
2.游子形象——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3.月、月光意象(略)——初月明媚,高月皎洁,斜月迷离,落月凄楚,不同情调的月光是思妇游子时好时坏的心情,迷雾中的残月正好是游子无着落的离情。
4.妆镜台——静坐镜台前数似水流年,“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份潜藏着的唯美浪漫随之散发出来。女子静坐在典雅的梳妆台旁,轻轻地梳理头发,看着镜子中的容颜,一种欲语还休的惆怅漂浮在空气中,嫣然一笑更是倾国倾城。从古至今,镜台(梳妆台)都是卧室里最具旖旎风光,也是最能寄托遐思的装饰文化。镜台在古时称为“妆奁”,是古代妇女专用的梳妆盒或梳妆台。
熟悉唐诗宋词的人对“妆奁”二字想必十分熟悉,这个常常出现在诗词歌赋的意象,几乎成为了表现闺中生活、幽怨情长的典型参照物。所谓的镜台,就是闺房女子妆奁的一部分,是古代女子重要的梳妆用品。
严格来说,古人曰:“女为悦己者容”。据历史记载,慈禧太后更是在储秀宫过着最有女人味的十年梳妆台生活,而她每天化妆的场所,就在南窗东南角的梳妆台前。加上装满各种化妆品的梳妆盒,构成了深闺女子每日梳化的场所,也是女子出嫁的必备嫁妆。
5.捣衣砧——寒衣、刀尺和砧声,反映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满足穿衣之需的状况。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正是杜甫听到白帝城中捣衣之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引发的怀乡之情。 
6.闲潭、落花—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伴随春光凋零的还有思妇如花的容颜。可此时的游子,远在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遥无可期。
6.流水——江流奔腾,与江水一同流逝的还有岁月、青春、容颜,与江水同样汹涌的还有相思离愁。人在天涯,千山万水,关山难越,有家难回,情何以堪。
月复西斜,海雾徒生,潇湘碣石,江流依旧,落日熔情,一些列的景语都饱含浓浓的离情。江边的花树摇着着亘古离愁,最后一句以景语作结,妙笔生花,言有尽而意无穷。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对《春江花月夜》这样总结道: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
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学生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决然不同。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觉醒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人在十六七或十七八岁,在似成熟而未成熟,将跨进独立的生活程途的时刻,怎能没有一丝惆怅与悲伤来展现自己的成熟。口说感伤却“少年不识愁滋味”,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永恒的江山、无垠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这就是初唐,在座的同学们就是“初唐”。

《春江花月夜》配套课件预览

如何获取电子版

点击下方名片,然后发送  春江花月夜 

高中语文(id:gzyw11

名校名师《师说》优秀教学设计、精品课件(可下载)
统编教材||《秦风·无衣》原创教学设计+精品课件(可下载)
2021年广州一模语文试题附参考答案和范文(word可下载)
2022高考作文必备高级词汇(附课件,可下载)
【原创PPT】郑州市二检作文解析及优秀作文分类展播(可下载)
部编新教材||《哈姆莱特》精品课件(可下载)
部编新教材||《雷雨》精品课件(可下载)
2022届高三湖北八市联考作文评讲(文末点击附件可下载此课件)
“相信和怀疑”主题作文名师讲评(原创精品课件可下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