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课前思考: 1.“太阳病发汗”是正治,为什么会“遂漏不止”?什么是“遂漏不止”?遂漏不止与大汗出有何不同? 2.什么是“小便难”?为什么会小便难? 3.发汗为什么会出现“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第19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太阳病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在方向上没有问题,如果是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将息法云:“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虽然辨证准确,处方无误,但没有如法将息,发汗如水流漓,就是漏汗,病必不除。如果是太阳伤寒麻黄汤证或者太阳中风大青龙汤证,也要注意,“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以免“汗多亡阳”。也就是说,开出正确的处方只是第一步,还要教会患者正确的服用方法,护理方法,才是一个完整的治疗过程。其次,如果误诊误治,也会造成大汗、漏汗。 “遂漏不止”:《灵枢·营卫生会》:“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不循其道的大汗出称为“漏泄”,这种患者很多,有些人吃饭的时候,脸上汗珠子顺着脑袋往下流,前胸、后背如水流漓,岐伯称为“漏泄”,也是遂漏不止的一种。这些患者不一定是桂枝加附子汤证,也可能是白虎汤证,但都属于“漏汗”。 “其人恶风”:卫气不能顾护营气,玄府大开,不能闭阖,稍有微风都会有感觉,严重怕风,称为“恶风”。 “小便难”,吴谦注:“液伤于内,膀胱津少,故小便难也”,人体的水分排出,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汗孔,一个是尿道,遂漏不止造成汗出多,小便少,与夏天出汗多,小便少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夏天小便少是生理现象,“小便难”是病理现象,小便少的人膀胱中没有尿液,所以没有尿意,小便难是有尿液,也有尿意,但想尿尿不出来。《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遂漏不止造成津液的亡失,津脱则亡阳,导致膀胱不能气化,所以虽然想小便,却尿不出来,称为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四肢微急”就是经筋轻微的收缩引起轻微的四肢拘急,这种情况常见,以前学校开春季运动会或秋季运动会时,有些学生长跑结束后会因为大汗淋漓而腿肚子抽筋,膝关节不能屈伸,主要表现在下肢关节不利。大家以为是累的,休息几天也就自愈了。西医认为大汗造成脱水,脱水造成电解质紊乱,不能营养神经,运动神经出现障碍,所以不能屈伸。 本条是发汗,遂漏不止造成津液亡失,经筋收缩轻微,四肢拘急也轻微,霍乱病在大汗出的基础上还有上吐下泻,津液亡失严重,经筋剧烈的收缩引起剧烈的四肢拘急,霍乱病41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419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这两张方子与桂枝加附子汤都用到附子,“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温阳是缓解四肢经筋拘急的主要方法。遂漏不止造成津液的流失,“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津属阳液属阴,津脱造成腠理疏松,故其人恶风。液脱造成骨属不利,故难以屈伸。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的主要证候,故首选桂枝汤,但仅靠调和营卫不足以止汗,加附子固表阳以止汗,温里阳以舒拘急。《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津液大量流失,却没有用滋阴之品,是因为阴本身没有问题,从根本上说,阴液的流失是因为表阳不能固摄,只要解决了流失问题,桂枝汤内本有芍药甘草汤可以苦甘化阴,以生津液,补偿津液的流失。刘渡舟刘老说:“这一条体现了张仲景治病抓主要矛盾的特点。虽然患者也有阴液不足,但只要阳气固密了,阴液借助于饮食水谷自然而然也就可以化生了,就可以补充上来了,就会得小便利,必自愈”,诚经验之谈也。 肢节拘急,屈伸不利是关节炎的主要症状,芍药主疏泄,附子主温阳,二药配伍,是治疗关节疼痛的一个药对。仲师用药相当精准,治疗风湿相摶,全身疼痛,没有固定位置的疼痛,仲师用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等处方,桂枝配伍附子,白术配伍附子,基本不用芍药。如果疼痛局限于四肢关节,不论是桂枝加附子汤还是治疗四肢沉重疼痛的真武汤,治疗骨节疼痛的附子汤,还是治疗中风历节病的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都有芍药、附子的配伍,但可以不用桂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