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五十一章》

 知行国学 2022-08-10 发布于北京

【原文】

道生之,而德畜 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德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注释】

① 畜:畜养。最初指的是养牛

② 爵:爵位。“爵”最早时候当一种鼎,这种“鼎”代表身份、地位。也就是说当年只有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配拥有这种鼎,这叫“爵”。后来引申为爵位,也就是说一个人崇高的地位

③ 遂:成的意思

④ :这里当养育讲“亭育”在古代是个词,就是养育的意思。

⑤ 毒:这里不是毒害的意思,这里当厚讲,也可以当“熟”讲

⑥ 覆:覆盖,保护的意思

【译文】

道产生的时候是混沌的,德来蓄养它(心中明白了道,要有德行来蓄养,做到知行合一);物体的形态有了功用的时候,器就形成了。所以万物尊重道,认为德特别宝贵。道和德的尊贵,就是因为没有人给它尊贵的爵位然而它自己一直是这样。道产生万物,德蓄养万物,让万物生长,让万物成就,让万物养育,让万物丰厚,让万物生养,让万物有保护。天之道产生万物却不说拥有了万物,有作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统帅万物却不主宰万物,这就是深远的德行。

【延伸阅读】

老子指出“道”和“德”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因为它们抚养万物、保护万物,却不将功业据为己有。世界上最大的德行,就是默默进行、不求回报地付出。天地抚育万物、承载万物,从来不要求万物给自己什么回报,所以人们敬畏天地自然,对它们充满了无尽的崇拜。真正的道德应出于内在的为善之心,完全是出于恻隐之心、道义之心,他们将行善当成一种使命,能够在帮助别人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得乐趣。雷锋之所以能够长时间成为人们的学习楷模,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真正的助人之心,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帮助别人之时从来不求回报,甚至很少留下姓名。这也是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怀着功利的目的,为了求得回报而虚伪的行善,这不是道德,这样的人表面上看似行事符合道德,其实完全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实际上是将道德引入了错误的方向,给人们做出了不好的表率。历史上这样的事、这样的人都很多,比如公子光厚待专诸、严仲子厚待聂政,他们行善事是为了让别人为自己卖命,所以即使付出再多,后人也不会称赞他们有道德,反而认为他们阴险奸诈。这也是老子所说的“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德 --> 物 --> 器

这是道生养万物从无到有的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