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堂】中医治疗眩晕三则

 杨大夫vdmq48sw 2022-08-10 发布于内蒙古

案例一

患者孟某,女,52岁。近3个月,患者常无诱因出现发作性头晕,伴视物旋转,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1分钟,继之出现恶心、呕吐,常感倦怠乏力、左侧耳鸣、双目干涩及视物昏花等,休息后症状稍缓解。患者两天前因劳累后上述症状复发,精神萎靡,神情倦怠,头部昏沉,听力下降,夜眠欠佳,饮食减退,大小便正常。

诊见:面容憔悴,眼周发黑,情绪急躁易怒,无眼震,左耳轰鸣,右耳听力减退,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紫,苔白腻,脉弦滑。头颅MRI(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左侧内囊区有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脱髓鞘。颅内动脉硬化性改变。

诊断:眩晕(风痰上扰)。

治则:健脾化痰,行气化瘀。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姜半夏15克,白术15克,天麻30克,茯苓15克,陈皮12克,川芎10克,白僵蚕15克,蜈蚣2条,全蝎12克,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3克。共5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患者面色无华,神情倦怠,面容憔悴,发作性头晕症状较前好转,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均较前减少,视物旋转及恶心、呕吐未再发生,有耳鸣、双目干涩等症状。上方加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熟地黄15克。共5剂,水煎服,每天1剂。

心得体会:眩晕的病因、病机复杂,诸医家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等认识,故以“风、痰、虚、瘀”为主要病机的论述。考虑患者年过五旬,阴气自半,肝肾亏虚,阴不制阳,肝血亏虚,肝风内动,阳亢化风,加之患者平素饮食不佳,脾胃受损,脾主运化,中焦不足,运化无权,聚湿生痰,痰浊内生,风挟痰浊上扰清窍而头晕不适。且脾为后天之本,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黄帝内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结合舌脉之象,不难鉴别。治疗当以“健脾化痰,行气化瘀”为原则,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重用天麻30克,其味甘,性平,归肝经,有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之功效,善于平肝熄风,历来被视为治眩晕之要药。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等,可以健脾化痰;川芎可以活血行气,白僵蚕、蜈蚣、全蝎可以搜风剔络;牡蛎、珍珠母重镇安神,改善睡眠,全方配伍,标本兼治,补泄兼施。考虑患者年过五十,精亏髓减而头晕耳鸣,双目干涩及视物昏花,故添加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以补益肝肾、补血养阴、益精补虚。

案例二

患者王某,男,71岁。患者无诱因出现眩晕,伴有恶心、欲呕吐,全身乏力,行走不稳,无视物旋转、耳鸣、头痛,以及四肢不遂和言语不利,向右转颈时加重,休息半小时后缓解。

查体:患者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表情痛苦,食欲减退,睡眠欠佳,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迟。

既往史:患者有冠心病史,先后进行过心脏支架植入术2次,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病史。

辅助检查: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脑内未见新鲜梗死病灶;颈椎椎间盘突出;颅内动脉硬化性改变,右侧椎动脉未见显示,左侧椎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左心房增大,心尖部室壁瘤。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窦性心动过缓,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诊断:眩晕(气虚血瘀);胸痹(气血亏虚、瘀阻脉络)。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党参15克,麦冬12克,醋五味子6克,当归15克,生地黄15克,炒桃仁12克,红花12克,赤芍15克,炒枳壳10克,柴胡12克,川芎15克,桔梗10克,川牛膝15克,炙甘草3克。共5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服用。

二诊:眩晕发作频率降低,症状较之前减轻,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缓。以前方为基础,去生脉饮,加全蝎12克,穿山甲8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服用。

三诊:眩晕未再发作,全身乏力症状明显好转,但近几日患者感觉心前区憋闷不适,在前方基础上加桂枝6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服用。

心得体会:要注重“脏腑辨证”,患者虽病位在脑,但与五脏皆有联系;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窍,肾与脑通过经脉相通,二者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损伤则气血亏虚,脑失其濡养而神机失用;肝主藏血,主疏泄,疏泄失职则影响脑之功能;肺主一身之气,而气为血之帅,能推动血液运行,气虚则血行不畅,则脑失气血之濡养;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则推动全身血液运行,以濡养形体官窍;纵观五脏,心与脑关系密切,且患者平素劳累过度,易耗伤心阴、心阳,故用“心脑同治”之法,以血府逐瘀汤活血行气兼祛瘀,加生脉饮以益心气、养心血;生脉饮中之党参善补心气,和麦冬、五味子可谓酸甘生阴;血府逐瘀汤中之桃仁、红花最善活血祛瘀,加四物汤以补血活血,可谓攻补兼施,另四逆散善宽胸行气,配桔梗、牛膝,一升一降,调和全身气机;心为阳中之阳,心脉痹阻,除活血化瘀外,当加桂枝以温通心脉;所谓虫药善搜风剔络,故用全蝎祛风通络和穿山甲的活血消瘀之功效则瘀血自破,全身气机通畅,心气充沛,气血充盈,气血调和则自愈。

案例三

刘某,女,87岁。患者头晕不适1个月余,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1个月前出现发作性头晕,伴双目干涩,双耳轰鸣,视物昏花,未治疗。近期,患者上述症状加重。

诊见:精神萎靡,表情疲惫,咽干口苦,急躁易怒,双手及头部颤动,身困乏力,倦怠思卧。

查体:构音不清,双耳听力下降,右耳听力下降明显,反应迟钝,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细数。

诊断:眩晕(风阳上扰)、痴呆。

治则: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钩藤10克,天麻12克,石决明15克,桑寄生10克,茯神20克,首乌藤15克,黄芩10克,川牛膝10克,杜仲10克,益母草15克,炙甘草3克,川芎6克。共8剂,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心得体会:患者为老年女性,以头晕不适为主证,根据中医症状学辨病属于眩晕范畴,辨证属于阴虚阳亢型。笔者认为,从患者生理方面而言,年老者五脏阴阳气血俱虚,阴精阴液亏虚,肾者先天之本也,因此肾阴肾精亏虚为基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则肝肾同源,肾精肾阴亏虚,则肝阴肝血不足,阴不制阳,易致肝阳上亢。因此,结合舌脉,该患者属于阴虚阳亢。

脑为元神之府,为髓海,肾精亏虚,则肾髓生化不足,髓海不充,脑窍失养;阴虚日久,阳气偏亢于上,上扰脑窍,故发为头晕不适;肝藏血,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肝受血而能视,二目失于濡润,因此二目干涩、视物昏花;患者津液亏虚,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发为口干咽燥;肝阴不足,阴不制阳,阳亢化风,肝风内动,则肢体颤动。因为患者既往多病、久病,所以有神情憔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等一系列虚证表现。综上所述,治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咸寒质重,功能为平肝潜阳,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配伍川牛膝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阳亢;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有利于平降肝阳;首乌藤、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患者头晕,笔者认为“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考虑患者久病、多病、体虚、体内瘀血聚集,故加入上达巅顶、血中之气药川芎,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责编:张 驰
审核:刘 旸
终审:郜 静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