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的探讨

 运动机能形态学 2022-08-10 发布于北京

背景

    退变性胸腰椎后凸/退变性腰椎后凸(thoraco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 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TLDK/ LDK)是脊柱因退变性改变所引起的脊柱结构性畸形,主要表现为脊柱矢状面上胸腰椎或腰椎生理性前凸角度的减少或丢失,随后进一步发展为胸腰椎或腰椎后凸畸形。

腰椎前凸是人类脊柱特有的,是一种适应,有利于直立姿势的发展。矢状位脊柱排列与完整的矢状位平衡使人类能够以最小的力量直立行走。然而,减少腰椎前凸和增加胸椎后凸是人类脊柱柱老化的标志。脊柱腰段前凸的丧失导致脊柱上的重量分布不规则。由此增加了维持直立姿势所需的能量消耗,加重了背部疼痛和脊柱腰段前凸的丧失。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TL/LDK常见于中老年女性,与不良的生活方式、长期低头弯腰负重和重体力劳动等有关,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椎间盘退变和肌肉功能减退等,畸形持续进展,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TLDK/LDK的临床表现

TL/LDK患者一般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疼痛主要位于后凸的顶点区,伴深部触痛,腰背伸肌、髂嵴以及骶骨后方也可有疼痛。少数患者由于代偿型胸椎前凸,也会诉胸背部疼痛,退变性脊柱后凸患者矢状面失平衡是诱发患者腰背部疼痛、影响生活质量最主要的原因。此类患者腰背部肌肉组织不同程度的萎缩、脂肪浸润和纤维化,同时还伴有不良的生活方式、长期低头弯腰负重和重体力劳动等。在躯干失平衡、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肌肉功能的退变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患者直立时椎旁肌群的工作负荷显著增加,长期的腰背部肌肉超负荷导致患者疼痛加重。
如伴有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会引起下肢根性疼痛、麻木和间歇性跛行。同时,由于腰椎后凸和椎旁肌的萎缩,腰椎棘突明显突出。

akemitsu Y等对LDK的分型

TLDK / LDK 的发病机制

TL/LDK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畸形的发生和进展与椎间盘退变、椎旁肌肉退变、椎体楔形变等密切相关。所谓椎体楔形变:锥体矢状面本应近似为矩形,在这些病例身上锥体前中部压力因为相关原因增大,使得锥体前中部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扁,在矢状面上形成楔形(不太标准的三角形)。
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讨论年龄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椎间盘高度随着水分的减少而逐渐丢失,一般表现为椎间盘前缘高度的丢失,随着椎间盘楔形变程度的增加,后凸畸形逐渐加重。人体在直立状态下,脊柱所承受的轴向负荷与椎间盘退变等级密切相关,轴向负荷从椎体前中柱传递到后部椎弓处,当椎间盘严重退变时,前中柱承受压力更大,继而椎体也会发生相应的楔形变,导致脊柱后凸加重。另一方面,个体肌力似乎也随年龄减少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可能与个体的习惯、工作有关)。
Lee C H等认为:腰椎退行性后凸(LDK),最常见的原因是独特的生活方式,如在农业工作和在地板上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时长时间蹲着。不幸的是,LDK一直被用作退行性矢状面失衡的代名词,这有时会引起混淆。不同于其名称所暗示的,LDK不仅包括腰椎的矢状面平衡障碍和后凸,还包括整个脊柱的矢状平衡障碍和腰椎的小前凸。此外,这种疾病与女性农民的职业和过时的亚洲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由于这些原因,有必要改变这种疾病的名称,以防止误解。建议将其命名为“原发性退行性矢状位失衡”(Primary degenerative sagittal imbalance ,PDSI),它包括老年患者整个脊柱不明原因的退行性矢状位失衡,并与背部肌肉萎缩有关。LDK可以看作是PDSI的一个亚组,与农业中的某一职业有关。

韩国某农区,女农民们蹲在地上干活。韩国食品、农林、渔业教育、宣传和信息服务机构供图。

脊柱矢状面上失衡可能导致的后果

在上一次研讨会后,笔者有了更多的想法。比如这些人体矢状面姿态的研究对于我或者我们有什么更大的价值,那么我第一想法便是拿出一些现实危害的证据,至少能达成避免某些危害上的逻辑自洽。而选择LDK作为一个例子,一方面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另一方面近些年依然不乏有相关的研究。
造成矢状面失衡的因素众多,最吸引鄙人的是最后那些韩国学者的观点,LDK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时间蹲着。而一旦个体的身体姿态失衡达到一定水平,在表现上最常见的是疼痛(虽然只有两个字,但不一定是可以忍受的),再是某些能力的丧失(比如神经受迫感觉减弱、丧失;某些运动能力丧失甚至不能走路等)。当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时干预通常有二:保守治疗(主要是康复治疗手段)、手术治疗。
综上长期维持某些不良姿势,对人体的姿势平衡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抬头挺胸从我做起。
参考文献:
[1] Lee C H ,  Chung C K ,  Jang J S , et al. '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 Is Not Byword for Degenerative Sagittal Imbalance: Time to Replace a Misconception[J]. Journal of Korean Neurosurgical Society, 2017, 60(2):125-129.
[2]李松,陈曦,邱勇,孙旭.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7,6(01):47-51.
[3]Jang JS, Lee SH, Min JH, et al. 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 radiologic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s[J]. Spine, 2007, 32(24): 2694-2699.
[4]akemitsu Y, Harada Y, Iwahara T, Miyamoto M, Miyatake Y : 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 Clinical, radi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Spine (Phila Pa 1976) 13 : 1317-1326, 198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