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什么?梁思成先生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人类盖的房子,为了解决他们生活上“住”的问题”。但它们“是艺术创造”。这和黑格尔的说法是一致的。黑格尔说:“我们可以把人所居住的茅棚以及容纳神及其信徒团体的庙宇,看作最近于最初起源的建筑。….就存在或出现的次第来说,建筑也是一门最早的艺术。”恩格斯也提出过“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出现在“野蛮高级阶段的全盛时期”。 在所有的动物当中,在自然界的生存之中,人类是最稚嫩也是最强大的动物。人类不能不穿衣服,不能不建造各式各样的房屋来保护自己,同时改变着他生存的世界。北方人“穴居”,南方人“巢居”。赵鑫珊说人类有“洞穴情结”,把卧室和子宫相比,需要隐蔽、安全和温馨。梁思成指出:“建筑和服装有很多相同之点。”《世说新语・任诞篇》记刘伶纵酒放达,脱衣裸形在屋中,说自己“以屋室为裈衣”。 此外,长于思辨的哲人和学者,在艺术中常常拿建筑比音乐。黑格尔说:施莱格尔“曾经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因为“这两种艺术都要靠各种比例关系的和谐,而这些比例关系都可以归纳到数”。林珠为梁思成编文集,就是以“凝动的音乐”作书名的。 建筑学是多种科学的集合体,它研究木材和石头,属自然科学;它拿建材进行设计和施工,是技术科学;它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就是一门社会科学,反映了人类的思想和情绪。建筑学是很复杂和生动的。 从建造窝棚,长屋到建造城市,在建筑历史上是第一个空前的质的飞跃,它表示人类开始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从野蛮到文明有很多的标志,恩格斯指出有三个主要的标志:一个是金属冶炼技术,一个是文字的发明,还有一个就是城市的出现。 建筑发展起来之后,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从所有制和功能方面,分为居住建筑和公用建筑两大类:从空间方面,分为城市建筑和乡村建筑两类,两者当中还有集镇;从所在位置方面,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大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作为“人造世界”的建筑物,按梁思成的说法,它们具有几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它们是“人类一切造形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人类生产的东西,除自身的繁殖外,就是以建筑为主体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了;城市则是人类物质生产的集中地方,也是文明成就的最大表现。换一句话说,一个民族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集中反映在城市建造上,城市建筑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物化”和“载体” 二千年前,罗马的建筑理论家提出建筑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和美观,它们至今仍是指导建筑工程的基本要素。 南京作为京师,古都,它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始于东吴,此后历代屡有兴建毁替。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定南京为国都,从此,南京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27年4月,蒋介石定南京为首都,建立国民政府,南京的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为了建设“新南京”,国民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古力治制订《首都计划》。《首都计划》于1929年12月完成,其内容包括人口预测、城市功能分区(中央政治区、行政区、住宅区、文教区、工业区、商业区)道路系统规划、市政工程等。实施较早的是道路系统中的中山大道,主要是为了配合孙中山先生遗体奉安南下。中山大道从下关江边码头筑路向东南,经鼓楼到新街口,从新街口向东出城与陵园大道相接。与此同时,新筑了一批大型行政建筑、大型纪念性建筑、文教建筑、公共建筑、里弄建筑、新式住宅建筑、近代工业建筑;另有外国人兴建的宗教、学校、公益建筑,还有一批外国使领馆。 南京民国建筑从建筑风格和特点上区分有四种:一是折衷主义和西方古典式建筑,其中有1912~1914年的扬子饭店,1924年的中央大学孟芳图书馆,1929年的生物馆,1930年的大礼堂,1936年的新街口交通银行行屋;二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其中有1917年的金陵大学礼拜堂,1919年的金陵大学北大楼;三是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其中有1928年的铁道部大楼,1929年的灵谷塔,1931年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31~1934年的紫金山天文台,1932年的中山陵音乐台,1933年的中央医院、交通部大楼、外交部大楼、谭延闿墓,1936~1947年的中央博物院,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7年的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等;四是西方现代派建筑,其中有1932年的福昌饭店,1935~1936年的板桥新村住宅、新都和大华大戏院,1937年的地质矿产陈列馆,1946年的下关火车站扩建工程、美军顾问团公寓等等。 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地位,可试归纳为:第一,作为清末以来20世纪初的全国性首都的规划与建设,其重要地位和留下的沧桑遗存,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无可比拟。第二,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影响之下,以及建筑界存在盲自崇洋思潮与民族自卑心理的情况下出现—批中国人自己的近代建筑师,他们或自办事务所,或在政府部门负责规划,或在大学担任教职,在南京近代建筑的探索,实施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其中以吕彦直、杨廷宝、赵深、童寯、陈植、刘敦桢、徐敬直、李宗侃、奚福泉、梁思成等为代表。他们在创作设计思想的更新、不同建筑功能的规划、各种近代材料的运用、多种建筑风格的探索、审美标准的试探,直到具体施工的亲临实践等等方面,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创作出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作品。其中一个典型就是1929年建成的中山陵,至今为后人所尊崇和津津乐道。第三,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在时间上,从1912年算起到1949年只有38年,从1927年算起只有22年,其中还有8年迁都重庆,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间,留下的代表性建筑不少于200座,成就是大的,影响也是大的。南京就好似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博物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风云的烙印。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南京的城市绿化。1929年孙中山先生遗体奉安时,南京市城内外规划广植悬铃木,高可达30米,有的树围近十米,酷暑遮荫,景观特殊,至今仍使后人受惠,增加了南京作为绿化城市的声誉。 南京民国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除有关单位存有专门档案、少数专论散见于专业期刊外,公开出版的专著相当稀少,一般人只知几种:1992年陈济民、庄淑玉、卢海鸣的《民国官府》;刘先觉、张复合、村松伸、寺原让治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1995年潘谷西的《南京的建筑》,1996年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南京建筑志编委会的《南京建筑志》等等。其中《民国官府》收录民国建筑63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收录190处,《南京的建筑》收录28处,《南京建筑志》收录68处。如今,由卢海鸣、杨新华主编的《南京民国建筑》一书收录238处,新、旧图片七百余幅,可算超越前人。 本书的特点,主要是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兼具学术性、资料性、图文并举的通俗性。 古来的哲人和今天的学者,都曾以锐敏的目光和耳朵来对待事物。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在“地赖”、“人赖”和“天籁”当中要“闻天籁”。赵鑫珊在《建筑是首哲理诗》的专著中说:人们要学会倾听“宇宙神秘的音乐”。建筑是一种“语言”,是凝固的“音乐”,它以“无声”总是在向人们说话或奏乐,它既然为人类所创造,必然表达了他们的意识和情绪。恩格斯就体验到,这种意识和情绪,他说:“希腊建筑表现了明朗和愉快的情绪,回教建筑——忧郁,哥特建筑——神圣的忘我;希腊建筑如灿烂的、阳光照跃的白昼,回教建筑如星光闪烁的黄昏,哥特建筑则是朝霞。”“语言”也好,“音乐”也好,“意识”和“情绪”也好,并非是我们这样一般的读者所能听懂和看出的。我们需要专门的建筑专著,向我们做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解读和导读。我以为《南京民国建筑》就是大家所共同需要的一本解读民国建筑的专著。 1944年以来,视历史建筑为生命的梁思成先生,就一再地向国人指出:“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毁”“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过半”“我国现时尚在毁弃旧物动态中”,“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南京的民国建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此可见,南京的民国建筑函待规划保护。南京市规划局在1999年8月规划保护的近代建筑有二百处,作为“等级区别保护”的有134处,其中一级57处、二级53处、三级24处。我认为,南京的民国建筑应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一道重要风景线,应该是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古都南京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物质的多样性是生命与文化存在的基础,反映民族文化的城市建筑,是民族文化推陈出新、创造和建设城市新文化的起点和基础。保护和发展“多元一体”的城市建筑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本书所记录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具有警世性、抢救性和档案性,拿一句修地方志的宗旨来比喻:“存史”、“教化”和“资政”,本书也能起到部分的作用。 为前朝前代修史,是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修史需要分门别类的材料,建筑材料、建筑史料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本书无疑也将为修中华民国史中的建筑历史提供基本资料。 2001年1月18日 于石头城之落花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