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内容开放平台

 Budiye 2022-08-11 发布于山东

前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系辞》

)道为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告诉我们:道,如果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那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大道的名称,如果能够命名出来,就不是一个普遍永恒的名称了。可见,老子讲的道首先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描述起来是挺困难,有语言的局限性。

那老子为什么还要给他命名成道呢?在《道德经》第25章,老子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是体悟到了道的存在的,它浑然一体,先天地而生,但不知道该叫他什么,勉强的叫它大,叫它道。这是从通向真理的的角度上来说的,勉强用道来命名它。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虽然“无名”,没有名称,但却是天地的开始。后来呢,它产生了名称,成为万物的母亲,也就是万物的本源。

这样《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就清晰的告诉了我们: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的本源。

大道幽深很难描述,但老子传道的拳拳之心可鉴,从道德经原文看,老子本人是非常很想把自己体悟的道传达给世人的,在《道德经》中一边说“不可道、不可名”,却又努力的去讲出来,描述出来:在第十四章中,他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用眼睛去看看不出来,都一个样,叫做夷(齐平)。用耳朵去听听不见,模模糊糊,叫希。用手去摸,摸不着。细细微微,叫微。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的影像,恍恍惚惚。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大道的存在,恍恍惚惚的,它在恍惚之中确实有形象;它在恍恍惚惚中确实有个东西存在。就是在模模糊糊中,有精气存在。)

(二)一即太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第42章。从一到二,再到三,总的来说,老子认为大道作为宇宙之本原,它化生万物的一个过程。第一步:生出一来,一又生出二,然后二生出来三,三再生出万物。

最关键的这个“一”,它是后面“二”与“三”的所指以及万物的源头。马恒君老师在《老子正宗》中筛选了一种较为有据的解释。依据《周易系辞》里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书互证,可以看出:老子说的“一”相当于《周易》的太极,二相当于周易的两仪:阴与阳。

太极,是什么?在《周易》一书中,太极同样是被尊为宇宙的本原的,它是万物化生的本体,是宇宙间阴和阳没有分化的阶段,代表了阴阳未分时统一体的状态。中国古人称太极为元气,马恒君老师在《周易正宗》中对元气进行了解释,元气就是一团能量,它处在阴阳未分的阶段,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无形无象,确实存在着。太极在一动一静中化生出阴与阳,阴和阳再结合化生万物。这样一来,我们看《周易》里的太极其实是对应的《道德经》中描述的道。

因此,“道生一”其实生的是什么?既是生的太极,也是它自己,是一。道已经是宇宙的本源了,处在阴阳未分的混沌阶段,也就是非物质阶段,它是自生的,当然它也是永恒的。

这里需要纠正一个观点:因为在后来的道家书中经常提到一句话:无极生太极。认为太极是从无极生出来的,将无极看做是道,是宇宙的本体。仅从《周易》《道德经》的两本书的内证、互证来看,都没有提到无极这个词。在周易和道德经成书之前,构建的中国古典哲学观来看,都是将道或者说太极作为宇宙的本源,本体的。

后来道教的兴盛,一些道家学说,将宇宙本原问题,由太极说又引申出无极、太玄、太素等概念。认为太极之前是无极,无极之前还有个太玄、太素。这些阶段都是阴阳未分的混沌阶段,不太好区分。有点道家故弄玄虚的成分。仅从《周易》《道德经》原典看,把道看成是太极,是“一”,还是比较客观的。

参考文献:

《老子正宗》华夏出版社  马恒君

《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 马恒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